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

【聯合報╱薛仁明】 2011.07.29 04:06 am

曾經的迷失,反倒成就了他;無有這段波折,也未必有日後的沉靜與安穩。我看大陸的知識分子,亦復如是……

暮春時節,因簡體《孔子隨喜》出版,遂有十餘天的大陸之行;從滬杭,往成都,再至北京,所見所聞,多有感觸。其中之最,則是,大陸的讀書人,實在太不快樂了。
讀書人的鬱結憂深,兩岸皆然;真要多找些清朗之人,也著實不易。但相較說來,大陸的讀書人,除了憂鬱乾枯,普遍是更急躁,也更容易激憤。知識分子才相聚一堂,動輒開罵,個個義憤填膺,人人宛若社會良心。當政者也心知肚明,於是,防民如防賊;提防知識分子,尤其徹底。兩造之間,疑忌日深;彼此互信,蕩然無存。結果,越罵越防,越防越罵。因此,我看到許多知識分子一張張的臉,躁、怒、憤、戾,全然全然,都是糾結。
看著他們糾結的臉,又想著他們天下國家的懷抱,兩相對照,不禁感慨,也讓我想起了那位焦慮的母親。這回,是在北京首都圖書館的公開講座,講題「與孔子聞風相悅」,我特意留一小時給聽眾提問。底下之人五花八門,所提問題各式各樣。有人問起了陸王心學宛如博士口考之題目,也有人提起了小孩越來越不快樂該怎麼辦的大哉問。我特別記得,這大哉問者,是位看來學識不豐還帶些土氣的家庭主婦;但我直覺親切,很能體會她的真實感。比起許多的博學之士,她的問題,毋寧是更無半點浮辭與虛語。
我未能詳答,只略略言道,一般說來,小孩憂鬱,是因父母焦躁;父母放鬆了、明朗了,小孩才可能快樂得起來。學校裡不也一樣,除了體制之僵化,有些老師其實是過度操心學生,是被自己的「愛心」、「責任感」給團團困住,結果,落得一身浮躁,天天煩悶,那麼,又如何教導出身心健全的下一代呢?
我勸她先放輕鬆;若放得鬆,孩子就有變化;別急著替小孩緊張。我沒說出口的,是孔子那句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就「位」而言,在家裡,父母是「君子之德風」,孩子則是「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父母自身,才是關鍵!
孔子這句話,更可說給大陸的知識分子也來聽聽。
中國讀書人,自宋儒以來,道德感太深,道德範圍太窄,又過度以天下為己任。因此,一天天嚴肅,臉部肌肉也日益僵硬。這一僵硬,這一緊繃,遂繃壞了民族的氣運,也繃出了中國文明之衰微。百年來,延續宋儒之緊繃,加上救亡圖存之壓力,這「重責大任」,「壓迫」得知識分子臉部更加扭曲。於是,他們開始慷慨激昂,漸漸地,轉成了憤懣乖戾。慷慨與憤懣,看似有別,卻常常只是一線之隔,有時也僅僅一步之遙。
正因這樣的慷慨激昂,於是,迎來了中共早期之「滿懷理想」;而相應於後來的憤懣乖戾,也遂有毛時期之荒腔走板。「滿懷理想」與荒腔走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亦仍是一線之隔與一步之遙。日後中共建政,終至文革,知識分子之飽受糟蹋,雖說可傷,雖說可憫,但是,請恕我直言,知識分子與中共彼此之千絲萬縷,兩者之互為因果,恐怕,連今日動輒痛斥中共當局者,都未必如實觀照得到。
性情,才是一切之根本。近代中國政治之敗壞,追根究柢,是人壞;說句知識分子不愛聽的話,百年來生靈之塗炭,關鍵原因,是讀書人性情之失其正。
那群知識分子始終以為,政府之根本問題,是制度法治尚未建立。殊不知,種種昔日之惡,其實是因為人壞,是因為性情扭曲,並非制度有多麼的不足。不能因為曾經為惡,便滿腦子要設計制度來提防為惡。如此思維,結果必然只是,越壞越防,越防越壞。最後,遂造就了今日雙方的猜忌日深與互信蕩然。
制度與法治,從來就不是清末以來知識分子想像的那般重要。最佳例證,就是台灣的民主法治化。這二十年來,尤其陳水扁時代,台灣成日「依法行政」,滿嘴法律制度,但是,人心之敗壞,莫此為甚。乍看之下,眼前的台灣,「民主」成就斐然,但究其實,輿論失焦渙散,知識分子乏力虛無,整個社會耽溺在物慾與低級趣味中無以自拔。沒有人的性情之美作為支撐的民主法治,只會邁向整個社會慢性的萎死。
又比如說,現今台灣的大學評鑑,多有制度呀!數量化,標準化,有條有理,完完全全就是黃仁宇所強調的「數目化管理」;但是,正因這樣的「數目化管理」,台灣的大學系統,這些年來,才逐步走向崩壞。因為「數目化管理」,台灣目前的大學,已然容不下大師;將來,也會容不下真正的好老師。台灣教育的沉痾,其實是太有制度,卻毫無情性。
昔日秦朝暴虐,但劉邦在建國之初,卻全然沿襲嬴秦制度,照樣開出了兩漢盛世。而後,唐沿隋制,幾無更動,亦同樣開出了大唐盛景。秦漢之異,隋唐之別,都不在於制度,而在性情。論起性情,宋儒因道德觀念狹隘,總瞧不起劉邦;覺得他既沒讀書,又像個無賴。殊不知,劉邦的性情,比那一幫儒者,實實要好上許多。劉邦凡事看得開,最有中國人該有的寬、厚、通、豁,於是,豁然大度,知人善任,沒有讀書人的酸腐,更沒有讀書人常犯的意必固我。正因有此好性情、好氣度,故而連秦朝的暴虐,都傷害不了他;反倒那群滿嘴仁義卻性情褊狹的所謂儒者,最後多被踏殺。
有劉邦的好性情,才有漢朝質樸而大氣的四百年好江山。
制度固然重要,但後頭人之情性,才是歷史之真消息。
我在成都講座,特別提起,國學熱也好,復興文化也罷,最要緊的,無非是要恢復中國人該有的性情;講得更具體,就是要找回那一張張中國人該有的臉。現今某些專家談「國學」,一臉市儈氣;另有某些專家,則滿嘴酸腐氣。凡此惡氣,不聽還罷,一聽,恐怕臉部都更要變形難看。見了這些臉,只覺得五四的打倒傳統,可真有理!談「國學」,談傳統文化,若無益於人之性情,那寧可不要!
但是,我這回與雙流縣的研習會談話,聽他們談國學,談傳統文化,卻是音聲清亮,面目淨好。我看著這群人,心頭歡喜,期待滿懷。成都雙流縣傳統文化研習會是個民間組織,成員多樣,舉凡有公務員、諮商師、電視主播,還有企業主管。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一個水果行老闆,他識字不多,平均十個字,會寫錯四個。但我談中國文化,一字一句,他都聽得有滋有味。別人提問,我才答罷,他便用四川話又再評唱一番;他的評唱,我不甚聽懂,但看那滿堂和氣,聽那鬨堂笑語,再瞅著大家的一臉滋潤,我於是相信,中國人該有的臉,是找得回來的。
文革當時,民間戕害甚深;但民間水深浪闊,又豈是斲毀得盡?結果,三十年後,休養生息,元氣便又恢復了。研習會這群人,都算不得知識分子;但正因如此,他們沒有憂鬱乾枯,也沒憤懣乖戾;他們談傳統文化,未必多麼深刻,但卻是滋滋潤潤,有神采,有情性。這就對了。
自古以來,士為四民之首;直至近代,讀書人仍以天下為己任,以社會良心自居,原都該有「君子之德風」的自覺。然而,不幸的是,百年來民族性情之丕變,是讀書人帶頭迷失;而今,民族性情之恢復,知識分子卻又最為殿後,甚至最持異議。當民間元氣已然甦醒,甚至共產黨政府的少數要員也力抗阻礙,要致力於恢復民族情性之際,獨獨只有知識分子,憤懣依舊,乖戾如常。他們憂「國」憂「民」,但是,政府與民間,卻都比他們健康明朗。他們閉鎖書堆,被一堆知識概念攪得臉面扭曲,卻絲毫不能自知,還動輒以真理自居,以引領者自任。唉!這該從何說起呢?
百年來,知識分子因過度操切,以至於忘掉了:再怎麼天下己任,再如何國家民族,都該以修身為其根本。昔日子路問「君子」,孔子答曰,「修己以敬。」子路追問,「如斯而已乎?」孔子又答,「修己以安人。」子路續問,「如斯而已乎?」孔子最後回答,「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是的,三次回答,三次「修己」;這「修己」,修己之身,才是一切天下國家之起點。要憂「國」憂「民」之前,都該先「憂己」,反省自己是否已然一身清爽而又一身明白?但是,近代知識分子不僅忘了要「修己」,甚至還找來了一套說辭,撇清了個人修身之必要。知識理論之誤人,也莫此為甚!於是,他們不斷援引「新」理論,不斷論述「新」學說,整天痛罵,成日憤戾;如此這般,終至一己憔悴乾枯,國政也日益敗壞。如此誤人,又如此誤己,正是百年來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劇!
「修己」,才是一切之根本。今日知識分子,因為五四包袱過深,都忘了要修身,忘了要有個好性情。我以前教書,遇有一些聰明學生,某段時日,突然性情大變,迷失得徹底;那臉,全變了個人似的。然而,隔些年後,再逢又見,他卻已然迷途而後返;經此轉折,除了恢復舊日樣貌,反更增添了一份安然與淡定。於是,這曾經的迷失,反倒成就了他;無有這段波折,也未必有日後的沉靜與安穩。我看大陸的知識分子,亦復如是。他們一臉躁鬱,我雖說感慨,卻也不甚憂心。因為,說不定,哪天因緣具足了,可能只是起身照個鏡子,久未細看的自身臉龐,才一定神,赫然發現,果然不對,真真不對;於是,眼前無路,想回頭,就這樣迷途知返,一下子就幡然猛醒了。如此生命翻轉,其實一點都不奇特;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生命經驗。這一翻轉,於是,他們重新要修身,重新觀照性情,還發現孔老先生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雖是老話,但還真有道理。就這樣,一旦讀書人重新知道「修己以安人」,重新擔當真正引領的角色,不必成天議論,不必憂心忡忡,只要他們臉上的躁、怒、憤、戾,經此一轉,漸漸化成了中國人最該有的寬、厚、通、豁,那麼,一個真正的盛世,就指日可待了!

【2011/07/29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尋訪頭份古窯 高鐵橋下挖寶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 /頭份報導】
2011.07.27 03:12 am

苗栗縣柴燒陶藝協會動員,在僑善國小旁的高鐵橋下,挖
掘「恆益窯」遺址。記者胡蓬生/攝影
苗栗縣柴燒陶藝創作協會昨天動員,在頭份鎮僑善國小旁的高鐵橋下,展開「頭份百年古窯研究計畫」,除搶救古窯遺跡和文物,也希望當地能闢為古窯公園,這次文物採集如有突破性發現,將改寫苗栗縣陶瓷產業的發展史。

苗栗縣柴燒陶藝協會動員,發現陶
缸等碎片。記者胡蓬生/攝影
陶藝文史工作者鄧淑慧指出,過去的文獻和史料,頭份幾乎沒有古窯紀錄,一般人印象也不記得頭份曾有老窯廠;5年前在當地發現「恆益窯」遺址,經耆老口述得知窯種應屬於「登窯」,且停產逾80年,過去都認為登窯由日本人引進台灣,如能查證出恆益窯在清代就存在,意義非凡。
柴燒協會理事長林瑞華11年前買了1只舊水缸,發現上面有「頭份興隆窯製造」字樣,讓他和妻子鄧淑慧興起尋訪頭份古窯的念頭,7年前終於找到興隆窯遺址,透過當地90多歲耆老指引,2年後在高鐵橋下又發現有「賴恆益」字樣的陶缸碎片,證實當地為恆益窯遺址。
鄧淑慧說,台灣窯廠辦工廠登記從日治時代才開始,恆益窯登錄是大正5年(民國5年),但早在之前廠內就有福州師傅駐廠,如年代再往前推至清代,那登窯由日本人引進的說法將被改寫。
柴燒協會獲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補助進行研究,昨天動員會員到現場,展開3天「地表採集」,未來半年還將收集文獻,訪談耆老、田野調查,並分析收集到的文物碎片,盼有突破性發現。
恆益窯遺址一大部分因高鐵橋工程遭破壞,但眾人下午在場挖掘,仍不斷發現窯汗磚等窯體結構物,還有許多陶器碎片,如獲至寶。
協會也爭取將當地規劃古窯公園,作為附近中小學及居民的文教、休閒場地,頭份鎮民代表邱秀美、白珠珍都力表支持,鎮公所方面初步也認同,將設法將橋旁鎮有地先綠美化,未來再逐步規劃。

【2011/07/2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陸以正專欄-抗日史實永難忘

2011-07-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上周四即七月七日,國防大學在復興崗校區舉辦「抗日戰史學術研討會」,演講人和與談人皆一時之選。原本邀請退休的日本統合幕僚長(相當於我國參謀總長)寺島泰三上將以「回顧中日戰爭史實,展望區域安全遠景」為題專題演講,臨時取消了,不知是否東京政府從中阻擋之故。
     其餘講員和與談人,從國史館呂芳上館長到國防大學陳永康校長,再加各大學歷史系教授和中華軍事史學會理事等,各就其專業研究範圍提出報告,內容涵蓋啟動抗日戰爭的蘆溝橋事件與淞滬會戰,直至勝利前的緬北戰役,敘述都相當平實聞不到什麼宣傳氣息。研討會所有論文將由該校刊印出版,有興趣的讀者可拭目以待。
     我既非軍事學家,也不夠資格評論這些戰役。因為受創最重的人,是成千上萬拋棄家園,追隨政府,在八年抗戰期間,無怨無悔的愛國人民。他們經歷了七七與八一三戰役後,縱然南京武漢先後失守,仍跟隨政府,一路逃難到重慶,不知經歷了多少令人熱血沸騰,又欲哭無淚,悲歡離合的故事。
     抗戰開始時我才十三歲,正在上海讀初中二年級。記得爬在屋頂上看中日軍機鏖戰,直至謝晉元團附率領孤軍堅守四行倉庫,令人永難忘懷。抗戰史蹟是專家們的事,我無從置喙。本文只想從另一角度敘述個人經歷中華民國從軍閥割據、朝不保夕的國家,轉化成為「民族體」過程的看法。因為被譏為一盤散沙的中國是怎樣蛻變轉型,又怎樣步上團結救亡之路,似乎研討過的人不多。
     今日台灣的年輕人,對女神卡卡(Lady Gaga),或比爾.蓋茲(Bill Gates)熟悉的程度,遠超過他們對八年抗戰的瞭解或認識。這也不完全是青年人的過錯,真該負責的是國小與國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輯,和講授的中小學老師。編輯者對現代中國的演變,和政府遷台經過,通常一字不提。即使提及,期末將至,三言兩語帶過,也難給學生留下任何印象。
     民國十三年國父逝世後,蔣中正率領黃埔軍校師生,揮軍北上,直至張學良東北易幟,政府定都南京。表面上中國算是統一了,氣象一新。事實上則國民政府的號令,只在江蘇、浙江兩省才有點效力。除這兩省之外,若非無人理會,就是陽奉陰違。
     當時的中國大陸,有奉系「大帥」張作霖,在東三省稱王。吳佩孚雄據河南、湖北;孫傳芳控制了安徽、江西與福建。西北是馮玉祥的天下;閻錫山獨霸山西;四川有幾名軍閥自相殺伐;貴州、雲南各有其主。絲毫沒有現代統一國家的模樣。
     南京雖有國民政府,蔣中正不敢獨攬大權,讓林森做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擔任行政院長,他自己只負責剿共。很少人記得汪精衛還在蔣公之前,當過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兩人關係幾度分分合合,直到抗戰開始,汪主張「和平救國」,出走河內,先到日本,再回南京,心甘情願地當日本軍閥的傀儡,最終落得遺臭萬年。
     雖然印象模糊,年幼時經歷的某些情事,永留腦海,難以遺忘。民國十九年我家在開封時,馮玉祥所部抵抗進逼的中央軍,是我首次近距離聽到砲火聲。民國廿六年七七事變後,八一三上海開戰,我家在公共租界所謂「越界築路」區,每天在屋頂上看我國空軍的義大利造戰鬥機,和日本飛機在天上纏鬥,不肯回家吃飯,更是常事。
     今日回憶這些舊事,有何目的?因為我現在才領悟:以中國之大與民國二十年代的混亂、落後與分裂,如何產生一位全國都接受的領袖,才是最困難的課題。領袖不會從天而降,而當年四億人口的中國,正需要一位能團結全民,抗禦外侮的領導人。
     民國二十五年的「雙十二」事件,張學良和楊虎城受周恩來唆使,逮捕拘禁了蔣中正,到聖誕節才獲釋放。那天我原在蘭心戲院看電影。中途忽然停止,經理走到台上大聲喊叫道,「蔣委員長被放出來了。」觀眾湧出戲院,滿街都是鞭炮聲。從那一刻起,才確立了蔣公領導國家的地位。日寇因而把侵略中國計畫提前,次年就爆發了抗日戰爭。
     抗戰初起,蔣公把中央最精銳的部隊共計五十幾個師,總數約七十萬人,孤注一擲地投入淞滬戰場。我原對這項決策有些懷疑,那天會上經郝前院長柏村解釋,才懂得必須戳穿日本誇口「三個月內征服中國」的重要性。此後國軍節節敗退,直到山東的韓復渠被槍決,各省軍閥才服從中央,共赴國難。我在會中未能強調這兩點,故爾補記。
     紀念七七,國人必須瞭解當年事實,才能珍惜今日台灣得來不易的安定與安全。

黑貓台柱白香蘭 台灣女性的深情

2011-07-11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報導】

     民國四十年代紅遍全台的黑貓歌舞團令台灣人瘋狂,舞團台柱白香蘭的人生充滿戲劇性,歷經爆紅、喪夫,洗盡鉛華一手帶大六個子女。她的么女目前是高雄的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梁越玲,決定把母親與黑貓歌舞團的故事編寫成台語音樂劇《白香蘭》,八月六日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這也是第一個高雄在地劇團登上國家藝術殿堂演出。
     《白香蘭》由梁越玲編劇,由音樂劇《四月望雨》導演楊士平執導,作曲家李哲藝譜曲,洪瑞襄及程伯仁擔綱演出,全劇以台語演唱,並融入民謠、歌仔戲曲調。劇中為了呈現都年黑貓歌舞團演出的盛哥舞大場面,邀請左營高中同學組成的左派舞蹈協會演出《康康舞》。
     黑貓歌舞團是作曲家楊三郎一手創辦,不但在全台各地巡迴演出,更錄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唱片。白香蘭本名陳蘭,現年七十六歲,她的人生幾乎是早年台灣女性的生活寫照。
     陳蘭生於高雄,十五歲隻身到台北打拚,因緣際會考進黑貓歌舞團,藝名白香蘭。四年下來她走遍大街小巷,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歌舞團沒落之後,她改行演歌仔戲,後來在家人安排下,嫁給大她十五歲、從未謀面的梁金龍。
     梁金龍二戰期間被日本殖民政府派往南洋當軍伕,輾轉調至海南島。戰後他邀集多位同鄉造了一艘大船,才得以回到台灣。陳蘭和梁金龍結婚後,面對年齡差距、生兒育女及經濟壓力,衝突不斷,不過六個子女緊緊綁住這對夫妻,一家人仍然攜手度過困頓生活。
     梁金龍過世的時候陳蘭卅三歲。陳蘭白天踩著三輪車在大街小巷賣衛生紙,晚上到夜市賣炒米粉及饅頭。劇中一幕正是母子女七人在市場叫賣,溫馨又充滿生命力。
     其實,陳蘭從演藝事業退下,心底對舞台不免有所眷戀。劇中安排她在擺攤時,撞見野台歌仔戲演出,觸景傷情,因此獨自吟唱歌仔戲曲調〈雪梅思君〉,歌詞道盡起伏的命運以及堅忍情懷。
     楊士平表示,這齣戲呈現民國四十年代的生活片段,「陳蘭的精神就是台灣人的精神,台灣就是靠這些堅毅的女性撐起來的。」
     飾演女主角的洪瑞襄表示,她找出當年陳蘭在黑貓歌舞團時的錄音,「陳蘭唱得很清淡,但是彷彿可以從聲音裡聽到她坎坷的一生。」
     陳蘭現年七十六歲,對黑貓歌舞團的大小事情記憶猶新。這齣戲製作期間,幾乎所有關於黑貓的故事及歌舞,都是陳蘭親自傳授,對藝術與演出仍有一份堅持,但是陳蘭對自己的人生故事卻總不願多談。
     梁越玲表示,陳蘭提醒她,大腿舞部分可以更好一點,也會一直叮嚀,記得告訴她演出的時間,她要帶朋友去看。「我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一直到現在,母親都從來未曾抱怨自己的命運。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守百年家業 士林老店「展」風華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 2011.07.07 03:28 am

瑞成棉被第五代傳人張寶仁示範早期棉被製作
過程。圖/士林公民會館提供
北市士林區有多家歷史超過百年的老店,本周六到7月30日,士林公民會館將展出「士林百年老店展」,邀請瑞成棉被店及郭合記士林刀參展,陳列老照片、文物,讓民眾了解老店的故事。
開幕日當天,參與活動的前150位民眾,可受贈DIY鑰匙圈或DIY午安枕,送完為止。
瑞成棉被位於士林夜市,1888年由李天賜創立,歷經清代、日據時代、中華民國。純手工棉被廣受民眾喜愛,傳至第三代李火琳,生意最好時曾請10位師傅,當時士林夜市周邊更聚集10多家棉被店。
不過1970年代,化學纖維、機械製作棉被嚴重影響手工棉被生存,瑞成差點結束營業。第五代傳人張寶仁開發寢具產品,終於穩定了生計。張寶仁說,事實上純手工棉被可使用數十年,保暖耐用。
郭合記士林刀在1870年由郭合創立,比起瑞士刀的歷史,足足早了21年,刀具可用數十年。
由於刀具形狀優美,讓不少台商、日本觀光客著迷,專程定製專屬士林刀。
郭合年輕時跟貓牛師 (廣東人)學打鐵,學成後發明新型態刀具,刀柄是茄子的形狀,刀身又像竹葉,被各界稱為「八芝蘭刀」。
上個世紀,郭合記參加日本共進會工商品展覽、日本萬國博覽會,屢次獲獎。
郭合記第五代傳人郭明讓說,他堅持百年製刀的品質,現在仍維持手工鍛造,一天日夜趕工,頂多作出2把刀,也因此深獲顧客信賴。
展覽地址:士林區大東路75號(士林公民會館),時間:每天上午9點至12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6點至9點。逢國定假日、特殊節日或休館日,不對外開放。

【2011/07/0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圓山飯店推秘道之旅 一探「老蔣溜滑梯」

圓山飯店推秘道之旅 一探「老蔣溜滑梯」
 很多人都知道圓山飯店底下藏著秘道,卻不知道秘道裡藏著一座蔣中正總統「專用」溜滑梯。這可不是老人家「童心未泯」,而是當年兩岸對峙下的產物,在危急時讓行動不便的老蔣總統可隨時撤離。
不過,兩蔣父子終其一生,始終沒有使用過秘道,也沒有溜過這座「老蔣溜滑梯」。
為搶攻陸客自由行商機,圓山飯店將過去專案申請才不定期開放的秘道,變成固定開放,推出「秘道之旅」。
即日起至八月底,每天下午四時卅分由專人導覽秘道,只要在飯店住宿或用餐,不限陸客或台灣旅客可事先預約,每梯次廿五至卅人。若探「秘」者眾,不排除再加上午場。
圓山飯店昨天邀媒體參觀秘道,吸引大批駐台陸媒到場。圓山飯店總經理蔣祖雄表示,秘道是在一九七三年飯店正館落成時一併啟用。因為老蔣總統當時常在圓山飯店宴請國內外政要,許多重要會議也在此舉行,蔣夫人宋美齡外甥女孔二小姐下令興建兩條秘道。
因圓山飯店位在山丘,為提高疏散效率也避免被包抄,秘道分東西兩側,兩條都長約一百八十公尺、寬兩百卅公分、高兩百一十公分。西側通劍潭公園,距士林官邸約一公里,東側出口在北安路,靠近七海官邸。
推開厚重的不鏽鋼大門,螺旋狀的蜿蜒甬道映入眼簾,最「吸睛」的卻是陡峭樓梯旁一條光滑的溜滑梯。這條長七十公尺的滑行道,也被戲稱是全台最長的「水泥溜滑梯」。
圓山飯店總經理蔣祖雄解釋,當時老蔣總統年事已高,一旦撤離,老蔣總統一定走在最前面,「萬一大家不小心把他給擠下去了,這可不得了!」這條溜滑梯專供老蔣總統快速逃生,由隨扈扶著他,讓他一路「滑行而下」,還可當行李「輸送帶」,其他政要就走樓梯。
秘道裡機關重重。秘道牆頂全是米白色不規則的水泥牆,圓山飯店經理陳行中說,為減少秘道內回音干擾,採取吸音的「白揚灰」材質;他指著嵌在壁上的擴音器說,外界可透過擴音器傳遞訊息,就連燈罩都是防爆材質。

台東上岩灣施工 挖出3千年前石板棺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 /台東報導】
2011.07.08 03:20 am

上岩灣開挖出來的石板棺,都已遭
工程器具破壞。
記者施鴻基/攝影
 台東上岩灣道路拓寬施工,昨天挖出石板棺等卑南文化遺址文物,不過石板棺都遭破壞,工程人員依舊不願全面停工。史前館研究人員趕往維護,找到玉錛、陶片,但無人骨。研究人員葉美珍說,研判石板棺主人為男性,距今約3千年到2千年。
昨天下午,台東縣府拓寬上岩灣道路工程,在寒舍茶坊下方彎道挖出石板棺,部分遭開挖的石板棺都已受損,讓研究人員心疼不已。
研究人員葉美珍、葉長庚、李坤修等人陸續發現數個石板棺,且從其中一處石板棺取出玉錛、陶片等物品。
葉美珍說,根據地理位置及發現物品,研判屬於卑南文化上岩灣遺址,因分布較零散,屬於卑南文化聚落的「市郊」,所以一直沒有大規模開挖。
她說,從開挖獲得的物品來看,石板棺主人者應該是男性,且比較講究;玉錛是早期工作器具之一,而當時有把死者生前使用工具隨著陪葬的習俗,如果發現的是耳飾就比較不易分辨。
縣府建設處長許瑞貴說,當地工程位置略有變更,想不到挖出遺址物品,得知消息後,已要求當地路段停工
史前館人員說,未來要由縣府決定如何維護,需專業處理,史前館願意協助。如果要原地保存,工程可能須中止變更;如果要另外維護,可能要連土壤一起開挖,設法覓地保存。

【2011/07/08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蘭檢文物展 罕見拇指銬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 /宜蘭報導】
2011.07.01 03:02 am
記者吳淑君/攝影
 早期宜蘭地檢署法警為防止犯人脫逃,用手銬、腳銬外,還有拇指銬,兩個拇指銬在一起,據說是為名人保留面子,衣服蓋住就看不見,宜蘭檢察文物百年特展昨天開展,許多檔案文物都是宜蘭人共同的記憶。
「這個我沒看過耶!」應邀前來的法務部政次陳守煌看到拇指銬也覺得很新奇,陳守煌民國89、90年在宜蘭當地檢署檢察長,他在老照片中找到自己,非常開心。
現任檢察長呂文忠、縣長林聰賢引領來賓看展,開庭時律師、檢察官、法官穿的袍顏色都不一樣,如何區分有一套喔!大家都對拇指銬十分好奇,懷疑這麼小的手銬銬得住嗎?宜蘭地檢署法警說,很多年沒用了,因為真的不好用。
宜蘭地檢署與宜蘭縣史館首次合作,舉辦「文所未聞,風華再現─宜蘭檢察文物百年特展」,這次特展內容共分六大類,包含「宜蘭地檢署沿革」、「從檔案看日治下的地方法院檢察組織」、「從檔案看時代變遷」、「近年受社會矚目重大案件」、「剖析公文書」、「歷任檢察首長」等。
展示內容除公文檔案、老照片,還有地檢署珍藏多年的文物,及鎮暴衣、防彈頭盔等,展品多樣。縣史館也提供館內特藏,有近20年來引起社會關注的假米酒中毒致死、南方澳漁船集體直航到湄洲媽祖廟進香等案件,該展出到9月29日。
【2011/07/01 聯合報】@ http://udn.com/

陝西出土戰國壺 壺內還有酒

2011/07/05 17:19:19
(中央社台北5日電)中國大陸陝西省咸陽市考古發現一處秦國墓葬群,其中,一只銅壺內竟還殘存液體,考古專家推測可能是「當時的美酒」。
新華網報導,咸陽市考古研究所日前在咸陽市渭城鎮坡劉村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秦國墓葬群,在出土的一只銅壺中發現,裡面還殘存半瓶液體,液體「晶瑩剔透」,無任何氣味,目前考古人員正對液體進行鑑定。
考古人員推測,這個銅壺原本有木塞,但長時間埋藏在地底,木塞已碳化並掉入壺中,所幸壺口被土塊塞住了,液體才沒揮發。
關中地區出土「美酒」歷來有之,2009年陝西眉縣出土的秦代扁壺中存有液體,經大陸的中國科學院鑑定為酒。
2003年西安北郊西漢墓出土青銅器中,存有26公斤翠綠液體,酒香撲鼻,經檢測後認定,乙醇含量為百分之零點一,屬性為酒,被專家稱是目前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代美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
此次考古作業是在一座直線洞穴墓中,並發現9座古墓,墓內有木棺痕跡,棺內還有一具成人骨骸,初步判定為男性,年齡介於40至50歲間。此外,在這具成人骨骸腰上還找到一枚刻有「趙旗」小篆字體的印章,其身分還在鑑定中。1000705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八軍團木雕展 看女巫占卜箱

【聯合報╱記者歐陽良盈/旗山報導】
2011.06.30 03:06 am


「占卜箱」是魯凱族女巫專用的道具,用來跟天地與靈界溝通;早期原民出戰前女巫都會從這個箱子取出祭品問神,這些與傳統原住民戰事相關的木雕品也在國軍八軍團營區展出。
八軍團表示,為慶祝軍團32歲生日,邀請曾獲國家工藝獎的原民木雕師陳俊宏在營部進行為期一周的木雕展;配合團慶氛圍,精挑細選了許多像「報戰功」等作品,傳達勇士保家衛國的精神。
陳俊宏表示,早期部落族人出戰前,都會向女巫請益,女巫會從隨身的占卜箱中拿出獸骨、瑪瑙、琉璃,樹葉等道具,和祖靈溝通,尋求建議。陳俊宏指出,這種外觀雕有神靈和人紋的占卜箱在部落中是女巫專用的,而這個施法和祈福專用的占卜箱也被稱作「祈禱箱」。
陳俊宏說,以前部落勇士狩獵或作戰回聚落時,族人就會為他們舉行「報戰功」宴會,對勇士來說是一種激勵和榮耀。在八軍團營區中展出的這系列作品,呈現了 「報戰功」的樣貌,歸來的勇士圍蹲在地,輪流上前分享自己在戰役或狩獵中的功績,中間主導的為部落長老,輪到上台報告的勇士妻子或女性家人,則會與有榮焉 的到圈圈中舞裙襬助興。
八軍團表示,透過陳俊宏精緻的木雕工藝品,像「報戰功」這樣的部落戰士文化,也能栩栩如生的重現在作品上。

【2011/06/30 聯合報】@ http://udn.com/

千萬元古董算盤

2011-6-21 13:35:36
聯合早報網

估值逾五千萬人民幣(約新元958萬)的明清朝古董算盤昨日起首次在香港展出,讓市民對珠算的歷史有更多認識。圖為清代的司馬秤算盤。司馬秤在中國歷史上主要用來秤量黃金、藥材等貴重物品。



估值逾五千萬人民幣(約新元958萬)的明清朝古董算盤昨日起首次在香港展出,讓市民對珠算的歷史有更多認識。圖為清代的司馬秤算盤。司馬秤在中國歷史上主要用來秤量黃金、藥材等貴重物品。(中新社)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獄政博物館 神祕面紗曝光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
2011.06.30 03:37 am

「國內首座獄政博物館神祕面紗搶先曝光!」近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轉型首座獄政博物館,是世界僅存兩座「賓夕凡尼亞制」監獄建築,法務部編2億多元修復,施工兩年多下月完工,配合嘉義市首次舉辦世界管樂年會,今天起到7月17日開放部分空間讓民眾參觀。
「當年2坪多囚房擠7、8名受刑人!」監獄總務科主任管理員許世昌說,坐落嘉市維新路的舊監,建於日治時代,至今92年,是嘉南平原首座監獄,面積3點多公頃,三翼扇形放射狀中央掌控系統,源自西方早期監獄的原型。
監獄昨動員大批受刑人會同營造商整理環境;許世昌說,今起到7月17日止,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開放行政大樓、日新堂、中央台、婦育館;工場、囚房等施工中,暫不開放,原定9月完工,施工進度超前下月完工。
他指出,嘉市是日治時期阿里山木材集散地,舊監建材大量使用檜木,白蟻蛀蝕嚴重,為保留原貌仍用檜木修復,並引進美國誘殺白蟻的「餌站」,每個3000元,全部300個,餌站內裝長條木塊沾生物防治藥劑,埋在建物四周地底,「如同埋地雷」。
嘉義舊監是全台唯一完整保存的老舊監獄建築群,具文化資產價值,包括28座不同機能的建物,有木構造、磚木混合造、加強磚造、RC造、木造RC混合造等5大類,巧妙利用構造高度、厚度、寬度、深度及材料堅固特質,讓受刑人無法逃脫。
舊監轉型歷經4任法務部長,地方文史團體組保存推動小組,經市長黃敏惠、立委江義雄力爭,法務部一邊修復古蹟,一邊蒐集文物,地方寄望轉型開放後,能帶動文化觀光休閒產業。


【2011/06/30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十萬人幹盜墓 得手三天運出境

聯合報 / 兩岸 / 2010/06/06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是擁有五千歷史的文明古國,古文物買賣是重要的經濟活動,而除了代代相傳的骨董,非法盜墓,也是古文物的重要來源。根據大陸媒體報導,盜墓在大陸已經形成「產業鏈」,十萬名盜墓者遊走中國全境,得手的文物三天就能運出境外。
大陸「環球人物」雜誌報導,許多偏遠地區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拿起洛陽鏟,不管早和晚,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盜墓、女送飯」,以盜墓為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對盜墓深有感觸。幾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縣參加西周古墓的考古發掘工作,當時,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圍了過去,不動聲色地觀察考古隊員的操作手法,每當一個墓葬的位置被標出,附近的村民都會聞風趕來,伺機盜取。
盜墓者大都具備不下專家的考古知識,並且人手一本「盜墓指南」。所謂「指南」,其實就是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分省分冊提供詳盡的文物信息,包括古墓葬在內。
報導指出,盜墓這一「行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日趨產業化,形成了一套產業鏈,盜墓賊又稱「摸金校尉」。根據分工不同,盜墓圈內的人員分別有著不同的稱謂:主導開挖、運銷的稱「掌眼」,挖墓的工頭叫「支鍋」、有技術的工作叫「腿子」和純賣勞力的稱「下苦」。盜掘、運輸、窩藏、銷贓等一貫作業,就是由這些角色分工完成。
除傳統的工具挖掘外,隨著時代的變遷,高科技的作案手段,比如炸藥爆破、遙感探測、航空考察等,已經被不少盜墓賊採用。
至於如何運銷,報導指出,在盜取的文物到手後,盜墓者會盡快找到安全穩妥又出手大方的買家。一般情況下,通過專門負責運輸的犯罪分子,從古墓中盜出的文物,一小時左右就能出手,三天的時間即能通過轉手讓文物出境。

91歲翁撰史 詳載竹南鎮事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 /竹南報導】
2011.06.21 02:55 am

91歲高齡的苗栗縣竹南鎮耆老陳金田,多年來熱中地方文史工作,他記錄、蒐集及整理地方史料,不但彌足珍貴,也是珍貴文化資產,最近他編撰完成「金色中港」第3集,將竹南發展歷史詳實記敘,提供後世參考。
陳金田曾參與編纂過竹南鎮志、竹南史蹟圖集,近10多年來,還先後完成3冊「金色中港」,他的日文、中文造詣都好,也著作過多本民間故事書,讓人訝異的,其實他只有日治時代國校畢業學歷,靠著勤奮自學,培養出豐富的文采和學識。
陳金田曾任竹南鎮公所主計、君毅中學會計,育有3子3女,次子陳裕章現任行政院金管會主委,陳老先生教育子女有成,但他為人謙和、行事低調,從不對外炫耀。
「父親50歲時開始投入文史調查,遇到不懂的就猛查字典、請教別人!」他的女兒陳美玲對陳金田專注文史工作的努力,印象深刻。
金色中港廣泛針對竹南及中港地區的人物、歷史、古蹟、風俗、軼事調查,內容珍貴,陳金田足跡也踏遍竹南各地,上山下海,默默為地方留下珍貴文史紀錄,堪稱田野調查的「老前輩」。
「將近70年前的賞鯨沈船事件,居然還有照片留存!」陳金田編纂的文史圖冊裡,還有許多珍貴的影像紀錄,讓讀者驚喜,這些影像有的是他辛苦蒐集而來,有的是他早年拍攝,都彌足珍貴。

【2011/06/21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顏色奈良

(上)
【聯合報╱曾郁】 2011.06.01 03:06 am

奈良東大寺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木造建築。曾郁雯/攝影
──平城京遷都1300年紀

日本政府數年前就開始籌備「2010年平城遷都1300年紀」,投入龐大資金,復原1300年前日本第一座仿唐代大明殿建築,主軸定調為歷史、文化、交流……
溽夏夜突然停電,冰啤酒沒了,信手摸黑從架上取出一小瓶燒酎,睡前淺酌兩杯剛剛好。
飲罷,卻在這只名為「七夕」的瓶底發現手寫兩行字,左題「相思情旅」右註「愛情銀行」,驚覺糟了!這瓶酒到底能不能喝啊?
看題字的意思,似乎該把酒留得越久越好,愛情才會越陳越香;才想起這瓶相思酒是2010年日本古城奈良旅次,同行的新朋友L君送給我和阿義哥哥的禮物。應該是隻身旅行的他,送給我們這對年齡不小、婚齡尚淺,老友變夫妻的祝福吧。
那是初夏五月,最適合出遊的季節,我們跟著廣告界教父、也是我的扶輪社社友賴東明夫婦一起參加「2010年平城遷都1300年紀」。

復原1300年前第一座
仿唐大明殿建築

這次的活動是由賴東明先生擔任榮譽團長,團員囊括台灣廣告界、產業界重要人士,藝文界則有畫家林惺嶽夫婦、作家陳芳明夫婦、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潘襎副教授偕書法家妻子黃媛芊等,再加上我們這對很「會跟」的作家夫婦。
「慧根」的另一種解釋就是會跟對人,要不然我和林文義平日懶散慣了,一向最怕跟團,旅行團也很怕我們!但無論如何絕對不能錯過這次機會,當然不是為了搶頭香,名列本活動「台灣第一團」的虛榮,而是託賴東明榮譽團長之福,景仰他的老友「福井昌平」先生,貪圖福井教授是這次紀念活動的總策畫。
我們不敢把福井教授當導遊,而是尊他為導師,他是日本60年代學運領袖,後來進入日本電通工作,1970年的大阪博覽會、2005年愛知博覽會都親身參與,現在是CD研究所的所長。他說1400年前的中國很強大,日本怕被消滅,派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返回日本後仿建四分之一大的洛陽;現在的中國也很強大,台灣和日本又面臨同樣的問題。
頭頂發亮、兩道黑眉、灰白落腮鬍、一派學者風範的福井,很認真的問我們歷史是什麼,他認為只有了解過往的歷史,才能前瞻未來。他接著說歷史雖然往回看,看到的卻是未來,要像蝴蝶一樣不斷地蛻變,產生新看法、尋找新定位,才是未來的旅程。他又補了一句,「我們一起努力。」
聽起來有點壓迫感、語重心長的這段話,對照的是如火如荼、同時正在上海展開的世界博覽會。當上海世博不斷展現當代人類文明成果之際,日本政府數年前就開始籌備「2010年平城遷都1300年紀」,投入龐大資金,復原1300年前日本第一座仿唐代大明殿建築,主軸定調為歷史、文化、交流;就像我2008年去京都巧遇「源氏物語千年紀」,這回的「平城遷都1300年紀」,讓奈良沉浸在盛唐的文化氛圍,從第一站東大寺開始,除了不怕旅人的鹿群(公園廁所還得張貼公告,提醒旅人注意有鹿出沒),到處都可以看到以聖德太子為雛型、頭上長著奈良鹿角的吉祥娃娃,有的搭配紅色太平祥雲、有的搭配象徵祝福的紅色佛掌,一面面翻飛的旗幟好像將時光召回西元710年,重現1300年前平城遷都盛事;各個季節都有應景活動,春季是花卉綠意展,夏季太熱就以夜間活動、燈光為主題,還有納涼音樂會,秋天的平城京展推出各種儀式、活動,包括:太平茶會、射禮、騎射、相撲、曲水之宴、平城京探祕,最後的高潮結束在平城京嘉年會。
這個龐大的復原計畫鉅細靡遺,當然也包括飲食,第一天的晚宴非常特別,考古學者從文獻《魏志倭人傳》、《記紀時代》及出土木簡找到資料,料理研究家支援,共同完成1300年前的宮廷料理「天平宴」。

早期宮廷貴族「本膳料理」

進到烏漆嘛黑的餐廳,桌上還點著油燈(古名叫燈心台),服務人員穿著古裝,也為來賓換上男女有別的古裝背心──背子,一盤盤盛在高高低低素陶碗碟的進食形式,應該就是早期宮廷貴族「本膳料理」的前身。
1300年前的日本貴族吃的東西和現在的我們差不多,非常樸素,奈良時代天皇一天只吃兩餐,早上十點和下午四點。男生胡座,盤腿或單腳坐立,女生則要立膝。食前酒「天平の華」是玫瑰色、黑米釀的酒;之後才上古代的大眾酒「天平白酒」,陶製的酒瓶有點像夜壺,大家不敢沒禮貌照喝不誤,但倒在淺盤高腳杯的天平白酒就像台灣原住民小米酒,香甜好喝。醬、酢、鹽當調味料,菜單上的醍醐味「天平の蘇」最特別,是奈良時代唯一的酪農食品,用很長的時間將鮮奶煮成乾奶酪,養顏美容,列為上品。「酒菜」指的是現在的珍味,「天平の系」是用黑米、小麥粉做成的素麵;「黑米」就是黑糯米,可是中國歷代皇帝都愛吃的貴重食物,那時候他們就知道黑米可以幫助消化、加強精力,兼具美容與健康的效果;「唐菓子」就是和菓子的原身,猜猜看是什麼?我們那天吃到的,竟然是炸麻花!「楚割」是三片魚乾:鯖魚、貽貝、煮鹽年魚,用薄鹽天然乾燥來消除臭味,吃起來頗美味,這些菜有些是來自志摩國、阿波國、參河國進貢的名產。
有趣的小插曲是其中一道「赤米」(紅豆黑米芝麻粥),嘗起來不甜不鹹完全沒味道,有位團員請女侍加糖,料理長趕緊過來阻止,強調1300年前還沒有糖這種調味品,面對一板一眼的日本人,桌上那碗吃了一半,好不容易才有點滋味的甜粥,剎那間不知該不該藏起來?

東大寺──
世界規模最大的木造建築

復刻遣唐使船。曾郁雯/攝影
隔天早上八點,福井教授安排我們避開人潮,提早一個小時入園。相較於平安時代(794-1185)的京都當了四百年首都,在它之前的奈良時代(710-794),不斷遷都的混亂過程,日本學生讀到這段歷史應該也很頭痛吧?奈良時代總共遷了五個首都,其中四個是疑神疑鬼、老愛搬家的聖武天皇搬出來的!我們參觀的平城京還當過兩次首都,分別是710-740年以及745-784年之間,共計74年,784年遷都長岡京之後,平城京退稱「南都」。
平城京位於奈良盆地北部,現屬奈良縣奈良市、大和郡山市。710年女皇「元明天皇」嫌藤原京太小,將首都遷到平城京,遷都時內裡(皇宮)、大極殿以及其他官舍已經完成;寺院、宅邸則在遷都長岡京之前陸續完工。後來發生藤原廣嗣之亂(740年),聖武天皇才陸續遷都恭仁京、難波京、紫香樂宮。在紫香樂宮時開始仿造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745年遷回平城京時,752年東大寺盧那舍大佛雕塑完成,至今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木造建築。

藥師寺為「南都七大寺」之一。曾郁雯/攝影
佛教早在六世紀就傳入日本,到聖武天皇時已經和政治難分難捨,他在全日本每一國都設一座官寺,稱為國分寺;東大寺規模最大,管68個國分寺,尊為總國分寺。這些國分寺從天皇那裡得到免稅土地,再和貴族勾結,可想而知,平城京附近幾乎都變成寺院的土地,最著名的大安寺、藥師寺、興福寺、元興寺、東大寺、西大寺和法隆寺統稱「南都七大寺」。
其實桓武天皇最後會遷都平安京(794年),就是因為南都寺院的力量凌駕皇族,他乾脆來個釜底抽薪,禁止平城京的寺院遷移,自己趕緊把政治勢力移到京都,擺脫寺院勢力,南都才逐漸荒廢。
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是唯一不是原址的復刻遣唐使船,先由平城京歷史館儀典長山田貫文先生親自講解,並登船參觀。這艘船長30公尺寬10公尺高15公尺,嶄新華麗,油漆都好像未乾,很難想像在海上乘風破浪的情景,幸好歷史館內還有「遣唐使劇場」,透過動畫電影,陳述當年遣唐使如何飄洋過海、冒險犯難赴唐取經的故事。美中不足的是沒有他國語言翻譯。
看完動畫我們離開歷史館,剛好九點,門外已經開始大排長龍,日本的排隊文化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慌不亂,連大型遊覽車幾點進場、中途去哪暫停、幾點離開,統統井然有序。(上)
【2011/06/0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
【聯合報╱曾郁雯/文】 2011.06.02 04:23 am

──平城京遷都1300年紀

千萬別小看賣店的威力,以這次活動為例,預算日幣100億,其中由政府負責80億,主辦單位負責20億。20億哪裡來?答案就是賣店加停車場的收入!……

  2010年4月23日才復原的大極殿,主殿正面44根朱紅大圓柱
一字排開,氣派非凡。曾郁雯/攝影
模仿唐代長安的平城京

豔陽下終於踏入平城京。平城京坐北朝南,以中央朱雀大路為主軸,分為左京與右京;東西從一條到九條,南北各分為一坊到四坊,在左京傾斜面又建造外京。市街 宅邸依據官位大小決定,土地為公有制,由天皇賜予。平城京模仿唐代長安和北魏的洛陽,面積只有長安的四分之一,不像長安還分皇城與宮城,京內只設一個平城 宮,宮的南邊就是「朱雀門」;往南延伸的「羅城門」其實只是圍繞著整個平城京宮城的圍牆。
太陽越來越大,我們走到朱雀門看衛隊演出。朱雀門是進入平城宮的正門,從前朝廷在此迎送外國使節,或召集眾人舉行歌會,天皇也曾在正月於此舉行新春祝禱。 目前只復原朱雀門主體建築,每天上午定時演出開門儀式。前方的朱雀大道寬七十五公尺,原汁原味模擬唐代長安城東市與西市的真實市集。博學多聞的潘襎教授說 〈木蘭辭〉有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在古代長安城,東市與西市成為商集薈萃之處,我們常言買『東西』或者將『物件』 稱為『東西』一詞出自於此。」觀光客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復原出來的夢幻市集,可惜我們要繼續往最壯觀的大極殿前進。
從朱雀門到大極殿之間是一大片草地,還會看到近鐵奈良線的列車從中穿越,草原下面就是整片的世界遺產。這是最令我感動的部分,據說鐵道原本要改成車輛調度 所,當地居民反對,才把鐵道保留下來。一百年前他們就開始鄉土保護運動,這次的紀念活動根本就是研究的成果發表,在古代遺跡現場,藉由文獻及技術,復原 1300年前平城京的大極殿、朱雀門、宮內省以及東院庭園等建築。

大極殿是整個平城京的核心

早在一百五十餘年前考古學家北浦定政根據田壟、道路發現古街道痕跡,推斷平城京的遺址。他依據調查成果,在明治維新之前的1852年就發表《平城宮大內裡 跡坪割之圖》,根據這個基礎,關野真發現大極殿基壇,於1907年發表《平城宮及大內裡》,1924年開始平城宮挖掘調查。戰後,1959年由奈良國立文 化財研究所繼續,大概已經挖掘百分之三十;最後根據考古遺址與同時代建築比對考證,2010年4月23日終於復原大極殿。大極殿是整個平城京的核心,和朱 雀門南北相對,長達八百公尺之遙,底座中心設有現代化防震設施,主殿正面四十四根朱紅色大圓柱一字排開,氣派非凡。

最具奈良特色的朱柱綠窗白牆迴廊。
曾郁雯/攝影
大極殿內的高御座是天皇的八角御座,富麗堂皇、精雕細琢;根據奈良本地畫家上村淳之先生原畫製作的四神獸與十二生肖,非常生動親切,值得細細欣賞;天井板、支輪板(天花板)彩繪的唐草荷花,再次證明唐文化對日本深遠的影響。
當初桓武天皇會捨棄這麼美的平城京,原因之一,可由遺址推論當時流經平城京的河川太小,無法提供十萬人用水,排水溝也無法排除排泄物,水流停滯,衛生條件 太差。平城京荒廢後變為水田,地下水濕潤,保護了地底下的遺產、古物。而且水田不能開發,附近沒有興建大型建築,減少對地下古文物的破壞,沒想到一千前年 不夠用的地下水卻意外變成保護遺跡的大功臣。
這次的活動施工單位先在地面鋪防水布,再覆上一層壓成六十公分的土,以不用柱樁的工法完成,這些臨時組裝的支架皆可拆除再利用,活動結束一切恢復原狀,非 常環保。福井昌平教授指出:整個平城京遺址區已經被指定成國家重要歷史遺址,拆除臨時設施之後,包括復原的朱雀門、大極殿、東院庭園、宮內省以及遣唐使 船、平城京歷史館、平城京模擬體驗館、遺構展示館,將整建為「平城京國家公園」,真好,這樣過幾年我們就可以再來拜訪,整個活動不會像施放花火,一夜燦爛。

藥師寺被喻為絲路的終點

走了一整天雖然累,最後福井教授放大家去賣店shopping,看到禮品部一屋子可愛的聖德太子吉祥物,馬上精神大振。千萬別小看賣店的威力,以這次活動 為例,預算日幣100億,其中由政府負責80億,主辦單位負責20億。20億哪裡來?答案就是賣店加停車場的收入!一部大巴士一進一出算一次,收費 3500元,賣店響個不停的刷卡聲讓主辦單位更是樂觀,他們已經打算將收入的20億再投資,添購導覽用的iPod、古裝天平衣、遮陽帽,並培訓更多的義 工。
隔壁的美食廣場和奈良美味館也是人擠人,吃吃喝喝,滿載而歸,踩在腳底下的平城京,不再遙遠陌生。這次的參觀活動展現日本人難得的活潑開朗,也許是受到福井教授苦口婆心的召喚,除了要鑑古知今,更要積極迎向未來。

藥師寺的金堂與東塔。曾郁雯/攝影
福井教授身為總策畫當然非常忙碌,一大早電話就接不完,他三月剛在台灣過元宵節,受到熱情招待,「奇檬子」(感覺)很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等著五月好好回 報大家。說著說著他的手機又響,接完電話福井教授在遊覽車上很誠摯地對大家致歉,說他只能陪到下一站「藥師寺」。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氣溫驟降十度,據說前 一天創下日本初夏最高溫紀錄,難怪我們一天就曬黑,在平城京一百三十公頃廣袤的草原遺跡上,根本無處可躲。
雨越下越大,8點57分,藥師寺住持親自站在門口迎接,住持夫人也忙著招呼大家在勸進所入座,享用抹茶、和菓子。雨越下越大,藥師寺卻出奇的幽靜,這座寺 院直屬天皇管轄,望文生義,原是天武天皇為了菟野贊良皇后的病體,向藥師如來祈禱健康而設。藥師寺被喻為絲路的終點,比平城京早建三十年(680年),後 來才從藤原京跟著遷到現址,名列世界遺產,古都奈良的文化財。
藥師寺也是坐北朝南,從南門進入,中門之後,東西塔分立兩側,金堂居中,其後為大講堂,東院堂在東迴廊之東。藥師寺屢受火災兵戎摧殘,「金堂」供奉的「藥 師如來三尊像」是創建時的原件,非常珍貴,藥師如來坐像居中,左日光右月光兩菩薩,表面的鍍金全部褪去,露出原來的古銅,卻流露一股沉著洗鍊的氣勢,名列 日本佛教美術最高傑作之一;「大講堂」內供奉三座銅製的「彌勒三尊像」;現存的東院堂,鎌倉時代重建,也是國寶;建於730年,被稱為「凝結的樂章」東 塔,和東院堂一樣幸運,逃過天災人禍,保留了一千多年前隋唐長安建築,是少見的「白鳳樣式」,世界各國尤其中國的建築學者都特地前來朝聖。東塔為了配合這 次平城京1300年的活動延後大修工程,只在2010年的四月到十月「東塔特別開扉」,福井教授直呼我們實在很幸運。
雨中虔敬地觀賞三重塔,福井教授提醒我們注意塔頂的相輪,因為木造建築很怕火,所以相輪特別選用水煙的圖案,還有二十四位弄笛散花天女,日本人說這群天女就是來自西方沒有翅膀的天使;藥師寺纖細優雅的雙塔相輪輝映金色夕陽,已經被NHK選為最能代表日本的國際印象之一。
隨著我們一步一步往內移,藥師寺不斷出現許多驚喜,穿過修剪得宜的庭院,隔著廊緣的玻璃木格窗,雨中鮮紫色的杜鵑花盛開在新綠氤氳中,棋盤狀的荷缸漾開一圈圈漣漪,日本人叫杜鵑「山踟躕」,是因春色太美而踟躕嗎?或仍貪戀院外紅塵而踟躕?

柱子是來自台灣阿里山的檜木

藥師寺寫經道場內來自台灣的檜木。
曾郁雯/攝影
廊 緣的盡頭是寬敞明亮的寫經道場,住持大人特別介紹立在正後方的一大片檜木,他說這座建築的柱子都是來自台灣阿里山的檜木,每年都會舉辦法會感謝這些檜木, 讓藥師寺得以復原,特別留了一塊作紀念;我們除了照相留念,還輪流去擁抱那片已經二千五百年、泛著光的神木,聽到賴東明夫人抱著厚厚的檜木說:你要好好保 佑台灣平安喔!抱在另一頭的我竟然全身發熱、眼熱、心熱,連木頭也熱,鼻頭一酸,好像聽到檜木爺爺說他好想家!不知道檜木爺爺會不會忘了阿里山縹緲的雲 霧?不知道全日本還有多少來自阿里山的檜木?請好好守護自己吧!他鄉異地,好好擁抱來自故鄉的親人吧!
L君的相思酒是在奈良町散步時,買來送我們的禮物,酒喝光了不代表愛情沒了!
平城京1300年恍若一夢,建築復原了,還得有人說好聽的故事。我還記得福井教授在藥師寺揮手道別的模樣,背後的黑瓦白壁、朱柱青窗,在雨中顯得分外鮮 豔,他們說那是代表奈良的青紅色,象徵天與地,也是奈良街道的顏色。穿越時間迴廊,呼吸風的清涼、感受雨的溫度,1300年後我和平城京在奈良相遇。
(下)

【2011/06/0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