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五行吟


【聯合報╱周芬伶/文】

2009.11.26 03:44 am

小時候相士每批八字,就覺得風木蕭蕭鄰笛悲,但我早已不相信八字,更不問命。
我只願相信,我曾經是一棵樹,被另一棵樹召喚而來……




流火七月,與妹妹到歷史博物館看漢陽陵展,各花二百五十金,只看二十分鐘,妹妹訕訕然說:「重要的沒來!」收藏頗有歷史,年代比我還久遠的她,二十幾歲就收 到一只宋影青刻花碗,那只碗泛著很難形容的淡淡水藍,傘形的碗薄如蛋殼,在燈下暗花如鬼影,令我怔忡許久,那是引我進入文物研究的開端。

妹妹趕著在化療之前看展,因為打完針,便要躲藏起來好一陣子,愛美的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外貌的改變,一切天人五衰,使衣裳垢膩,頭上花萎,最重要的是不樂 本座,坐臥難安。花不再香鳥不再語,個性堅強的她少言寡語,更少埋怨,偶爾說出一句令人發淚的話:「沒想到我已在死亡列車中。」我一震回她:「我們都在死 亡列車中。」

古墓帝陵出土,也就是死亡藝術展,我第一次在書上看到金字塔法老王陵墓,才十來歲吧,那些器物與文字還有聖甲蟲圖案,經歷數千年如新,見證了另一種永恆,也抓住另一個時空的片段,莫怪令考古學家迷狂。而中國人視死如生的地宮排場是比照生前具體而不微,所以陪葬俑的數量相當驚人,來台展出只是外圍的一小部 分。如果死後的世界一如生前,多少人想去呢?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印章的小篆,字體真美,還有秦磚,是鋪路用的,大約一公尺見方,秦的條條大道想必可觀,秦造磚、漢雕瓦,然漢瓦只來一些殘片。我收到的漢 瓦拓片,兩隻蛇龜相向,是為玄武,長有一百公分左右,可見漢瓦有多大,如何廣大的漢宮才需要這樣大的磚瓦,漢家陵闕今何在?我與妹妹離去時,在計程車上互考對方,什麼著衣俑塑衣俑,水德金德,她終於露出一絲疲倦的笑意,而漢俑的微笑是永不疲倦的那種,所以令人驚。我想我們的遠古靈魂比一般人多一點,藉以跨越千年,或者如此才能忘憂忘生忘死,藉以跨越萬年。



那棵雞蛋花立在山溝那邊,經過三十年沒長高,只有樹幹加粗,開的花大一些,黃白分明就像白蠟燭點小火,毒香奇濃。三十年前初來大度山,每天晨跑,到這棵樹 下,都會呆立一陣,有一次跌坐在山溝裡,花下的年輕女孩也像花兒惹人憐吧,路過的想伸手救我,我不肯,覺得窘極了,一直等到無人時才爬出來。

如今山溝幾乎填平,花朵伸手可觸及,我常經過這樹,甚少流連,因為我即將住在這棵樹附近,離老師的故居只有兩百公尺,多年來我不敢經過那條路,記得屋前有 桂花,屋後是一片番薯葉,以前課後幾乎一群人陪老師走至宿舍,邊走邊吟「落花徑上緩緩歸」,然後吃飯喝茶直至夜黑,有時也會摘番薯葉來炒菜,大家都把老師 家當自己家。老師過世得很倉促,房子空了許久才有人接手,老師大概沒想到我會留下,然後多年後住在這房子附近。那時我一直偷偷準備出國,令他失望不已。

也許這就是他的希望,我不幸掉入一個不自知的希望中,也許一切只是多想,世間的事難能斷定,令人不知該哭還是該笑;但我已不再那麼激動,在多年之後,我也進入中年,只想在院子前種一片竹林或梅林,關於樹木是沒有什麼命定,而只有循環、節奏、寂靜。我的八字屬木,「仲秋乙木,這木在春天就好了,可惜是秋天!」小時候相士每批八字,就覺得風木蕭蕭鄰笛悲,但我早已不相信八字,更不問命。

我只願相信,我曾經是一棵樹,被另一棵樹召喚而來。



為了邀妹妹來宿舍養病,加緊整修宿舍,妹妹好幾次爽約,施工也就作作停停,光油漆就花三個月才完工,因為是學生工讀,要配合他的時間。漆油漆的學生因鬧家 庭革命,斷了經濟援助,自告奮勇幫忙。他出身牧師家庭,極有個性,在軍校時因扮一場時尚秀被記過,因而重考;愛好時尚的他原本一身名牌,穿得像麻豆在校園中成為異類。他的招牌是軍裝搭長馬靴,或花襯衫阿飛頭,現在穿舊汗衫牛仔褲漆牆壁,我天天等著他說不幹了,沒想他刷得很專業,而且說一點也不累,還笑說他 那件沾滿油漆的T恤,是現在最流行的街頭塗鴉。

這人怪得可愛,還記得他寫的文章極坦率,裡面有這樣的文字:

伊甸園,知識善惡果,我的忌邪可畏的神,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成了我人生中最沉重厚實的原罪。

我不知如何勸慰他,就讓他在我的伊甸園自由行走,作個湯姆歷險。他興起時刷牆壁,累時坐在躺椅上看書,彷彿很自得,反正我還沒搬進去。

這世界如果真有天堂或伊甸園,不該有任何痛苦或紛爭,那該是一大片寧靜海洋,天光雲影都無礙。



聽說化療的過程,如同經歷一次死亡,月經停止,頭髮掉光,雖然看過聽過許多,我還天真地以為頂多像剃度。妹妹的假髮還是請美髮師設計成原來的樣子,真的看 來跟以前一樣。同榻旅館時取下假髮,頭上的景象令人驚駭,連毛囊都死掉,光禿禿的頭上猶存一兩絲,我別過頭去,裝作沒事。

最可怕的是虛弱與絕望,怎麼吃也吃不胖,一天到晚找吃的,口感都變了,又加上更年期的躁熱,如在火宅之中,「跟孕婦害喜一樣。」我安慰她,妹妹問醫生:「為什麼我會得這種病?」

「為什麼?醫生只能告訴你結果,無法告訴你原因。」

每個人在遇到不幸時,最大的疑惑是:「為什麼偏偏是我?」「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就算過去的生活仔細一再檢驗,但沒有人能回答這問題。

所謂的因果,在這裡往往解釋不通。

在候診室裡四姊妹坐在我眼前,分不清哪個是患者。最胖的一個衣著華麗,全身名牌,我看著她,她也看我,明明是無表情的臉忽然扭曲,像冰雕瞬間融化,滿臉是淚,我替她感到慌張,心想該不是我惹哭她了。

我忘了自己是陪妹妹來看病,一切像作夢,拒絕面對,這是癌症病房,誰能相信最最健康最最會養生的妹妹,也會來這裡報到。還不過三個月前我們同遊異國,在一千尊佛前題下「福」字的,不正是風華正茂的她?

一切恍如夢,而且是噩夢,那哭著的胖姊姊,應該是看到我們姊妹情深觸景生情吧,但我不想哭,妹妹現在最不願意看人哭!人在極度悲傷時會把自己凍結,彷彿隔著玻璃罩看迷濛的雨世界。

我們決心樂觀以對,看完病去吃鼎泰豐,逛街,像平常一樣,妹妹在看衣服時回復她往常的活力,我也是言笑晏晏,相約明年再一起出國玩。作為陪伴者,要笑著對人,哭著對己。

常常一個人思及無常,內心悲痛難抑,也像冰雕瞬間融化,淚流滿面。



1990 年代初,我到西安參觀秦俑,在陪葬坑中見到一列又一列的武士,成兵陣式排列,有站,有蹲,也有騎射,每尊身高185到195(公分),那氣勢令人不敢逼視,臉容身高跟我在邊寨看到的陜北大漢相似,真人紅黑的皮膚臉頰還有兩塊胭脂紅,這是土俑沒辦法表現的,燒俑聽說高達一千多度,所以堅硬不容易損壞。秦從水德,尚黑,重刑,此所以嚴酷,也要把嚴酷帶到地下,整座地宮肅殺如戰場。

漢朝本承秦祚水德,後改土德,其色尚黃,其事則土,以滋養為主,又因黃帝亦屬土德,五德循環終始,故尚黃老之術,炎黃之說因此而來。既尚滋養,故而休養生息,滋育萬物,因此景帝陵等於是個巨無霸的莊園,有豬羊牛馬、五穀雜糧、歌妓舞俑,整個地宮相信也是陰陽五行的產物。帝陵如此廣大,複雜如迷宮,讓人找不 到主體(屍體),或忘記死亡的事實,使死亡因此逃逸,這是漢人的死亡美學吧!

此所以這些地宮並無陰暗感,反而有嘉年華的味道,不僅如此,帝陵區也是貴族高級住宅區,多少古詩描寫五陵年少的豪奢: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連張愛玲都有「同學少年都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感嘆,如今五陵少年也都化為一坏黃土了!

五德的迷信,讓秦成暴秦,讓王莽篡漢,說古代人迷信,現代人也差不到哪裡去,星座、塔羅、數字、卜卦也流行廣大。多少人是真正相信天人感應?信仰本身沒錯,但要有系統地建構,要信就信整套。信仰力可以造就強人,但這時代的人都不太強,這是輕信的結果。

現代人的信仰力減弱,實踐力也減弱,造就許多言說巨人、行為侏儒的羅亭,成天夸夸而談。

所以靜默是必要的,這樣才會聽到空中之音:學習死亡也是必要的,因為死亡是更艱難的藝術。

【2009/11/26 聯合報】@ http://udn.com/

施鄭不通婚? 擲筊改姓解套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 /台東縣報導】
2009.11.25 05:30 am


因施鄭不通婚的禁忌,台東縣施小姐和相戀多年的鄭先生,為了婚事困擾不已。施女決定從母姓解套,擲筊問亡父,連續六個允杯,讓新人欣喜不已,決定明年一月完婚。
但今年七月,施女向台東地方法院聲請改姓林,但不好意思說明真正理由,法官以她目前姓氏並沒有造成不利影響,裁定不准。她抗告提具理由,本月初獲法官准許。
這對新人交往近四年,在拍婚紗籌備婚事時,雙方家長合新人八字,卻被提醒「姓鄭和姓施的,好像不能結婚」。
傳說,因清初鄭成功之子鄭經把手下大將施琅全家滅門,所以施琅率清兵攻下台灣,也把鄭家滅門,雙方從此成為世仇。
兩位準新人為此困擾,直到有次友人嘆息「如果妳不是姓施就好了」於是廿六歲的施女向家人說出想法,沒想到家人全都同意。





施母說,女兒在爸爸靈前磕頭上香,說明為了婚姻必須改姓,連續拿到六個允杯,「表示她爸爸也希望她獲得幸福嘛!」
但施女到戶政事務所改姓,卻被拒絕。戶政所人員說,目前僅受理原住民改從母姓,一般民眾須有法院同意。
卅歲鄭姓男子說「我就是要娶她。」兩人決定抗告,帶著婚紗照和戶籍資料,向法官說明理由,終於打動法官。
如今小倆口又有新的煩惱,喜帖上不知道該印原名還是新名字,「印了新名字,怕親戚搞不清楚呢」。
※延伸閱讀》
‧漢人娶維族女 得先宗教革命
‧跨族群通婚 三家有一家
‧姓氏不聯姻》秦檜害岳飛 兩姓千年不通婚
【2009/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外灘歷史建築 保護級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
2009.11.24 04:19 am


上海市政府相關官員昨天表示,位於上海外灘的招商銀行分行現址,九年代就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優秀歷史建築」。依據相關規定是禁止買賣的,即使要承租也很困難。
外灘沿岸中山東一路的建築群,當年是世界各國知名銀行所在地,被譽為「遠東華爾街」;先後建於廿世紀的二至四年代,集各種建築風格於一體,號稱是「萬國建築博覽」,上世紀九年代都已經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市政府官員透露,這些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築」的建築物不僅禁止買賣,連裡面的任何裝修,都要經過市政府相關文物單位批准才能動工,務必做到「修舊如舊」。
上海市政府相關官員指出,早在上世紀八、九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上海市政府為招商引資,為吸引匯豐銀行進駐上海,曾經破例提出讓匯豐銀行以人民幣三億元代價買回外灘原址的條件;所幸當時匯豐銀行沒有答應買回,如今這些「無價之寶」,上海市政府根本不可能賣掉。
這位官員分析,外灘沿岸的優秀歷史建築物,也有出租的前例。不過,這種承租案,可能上海市政府都未必做得了主,必須要北京方面同意。例如:目前由張姓台商投資承租、擁有高知名度的「外灘十八號」。
招商銀行的外灘分行已經承租經營多年,對其形象加分很多;未來除非招行自動放棄,否則很難想像招商銀行願意讓出來。

2009/11/24 聯合報】http://udn.com/

BANK OF TAIWAN 雕刻歷史印記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24 04:19 am

台灣銀行在大陸有卅五處舊分行,這些舊分行有的早被拆遷,有的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有的建築門面還留著「BANK OF TAIWAN」幾個雕刻大字。
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割讓台灣、澎湖,日本據台後於一八九七年公布「台灣銀行法」,設立「株式會社台灣銀行」,一八九九年九月開始營業,是當時台灣全島的金控中心,「台灣銀行」成立後分赴福建廈門、福州、廣東汕頭、江西九江、上海和湖北漢口、遼寧大連等地設立分行,總計達卅五處。
除上海外灘分行的「台灣銀行」外,廣州沙面的街道上,在舊殖民地的建築群中,也有一幢標名「BANK OF TAIWAN」的建築,但這棟建築比上海的舊行址小許多。
另外,在廣東汕頭舊城區永平路與外馬路交界處的「台灣銀行」舊址是目前保存較好的建築之一,這座銀行創建於一九三三年,為鋼筋水泥建築,有三層半樓,目前作為汕頭行政執行處使用,經常成為遊客佇足遊覽的景點。 
「台灣銀行」當年控制台灣的金融,各地設立的分行融通了中國的資本,但資金也源源不斷流入日本,間接養肥了日本各大財閥,甚至變成後來侵略中國的資本。
台灣光復後,許多日資企業被接管,一九四六年「台灣銀行、台灣貯蓄銀行、三和銀行」被合併為台灣銀行,這就是當今台灣銀行的由來。
2009/11/24 聯合報】http://udn.com/

上海外灘行舍 台銀想砸10億買下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09.11.24 09:23 am

台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昨天表示,台銀正評估將過去留在大陸的卅五個行舍「買回來」。但現在仍在探詢階段,內部還在評估買回的成本效益。當中又以位在上海外灘的舊有行舍最受注目。
張秀蓮昨天上午赴立院報告台灣金控明年度的計畫和預算,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問張秀蓮,兩岸已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台銀在大陸有無據點。
張秀蓮表示,舊台銀時代該行在大陸有卅五個據點,其中一個在上海外灘,但現在該行舍已經是招商銀行的外灘分行。
賴士葆指出,赴大陸考察時,看到台銀在上海外灘舊有行舍,該建築已經被大陸列為「優秀歷史建築古跡」,而且是大陸招商銀行的外灘分行,台銀如果能把行舍買回來、掛上台灣銀行的招牌、「反攻大陸」,具特別意義。
據了解,大陸官方人士表示,這棟舊行舍市值約人民幣兩億元(約新台幣十億元),不過象徵意義大過金錢意義,官方更釋出「如果有特殊考量,願意以比較優惠的價格賣給台灣銀行」的訊息。
張秀蓮透露,內部確有在評估買回房舍的成本效益,若立委支持,可以先使用較有彈性的營業基金購買不動產,未來補辦預算。
不過張秀蓮強調,除上海外灘舊行舍還存在外,其他的卅四個行舍可能已經找不到了,有的地方連地址都變了,有些還可能已經被炸掉。
她也表示,買回行舍的計畫還在探詢階段,「對方願不願意讓我們買,要看大陸的政策」。
資料顯示,在「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時代,台銀在大陸據點遍及各省,除上海外灘外,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廈門、南京、海南島及香港等都有據點,但有些行舍不是已關閉,就是由中國農民銀行或香港特區政府等接收。
【2009/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感時篇/從前有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聯合報╱張作錦】 2009.11.26 03:44 am

──歷史會向人展示萬事萬物變化之不可思議

大陸江蘇省一個千人採購團日前到台灣,採購物資美金41.3億元,折合台幣約1342.25億元。受國際金融海嘯衝擊,台灣經濟正「嗷嗷待哺」,媒體稱這個採購團是「江蘇來的聖誕老人」。
看到報紙、電視熱熱鬧鬧的談這件「盛事」,不知為什麼,教我想起當年一個機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那種時空倒錯和興衰隆替的滄桑感,在心頭久久不去。
救總成立於1950年4月4日,理事長是國民黨中常委「反共強人」谷正綱。它名義上是民間團體,但政府撥款補助,也有美援,民眾看電影每張票要捐五毛錢給救總。
救總利用空投、空飄和海漂等方式,把食、用物資送給「大陸苦難同胞」。首次空投在1950年5月8日,以七萬斤上等蓬萊米,分裝成三千五百袋,每袋二十 斤,都附有蔣總統〈告大陸同胞書〉。空投地區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分。因空投有風險,以後多使用空飄和海漂。
毫無疑問的,救總也是一個「政治作戰」機構,它的工作目標之一是號召大陸人心。大陸建政之初,人民「一窮二白」,加上三年饑荒,稱「災胞」並不為過。救總 送去的物資,要是他們真能收到,也算不無小補。後來大陸逐漸富足,加上國際和兩岸的時移勢易,救總的功能不再,2000年改名「中華救助總會」,逐漸被人 遺忘。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率團到台灣,受到走紅地毯的歡迎。連戰與他手牽手,王金平出席歡迎會,江丙坤款宴,台灣首富郭台銘代表台商向他鞠躬致謝。未來大陸各省都要組團來台採購,這類歡迎場面以後會常有。
綠營對江蘇團充滿戒心,說這將掏空台灣高科技產業,指「中國正在柔性統一台灣」。但是一向被視為精明幹練的台灣企業家,認為不與大陸合作就很難融入亞洲甚至世界市場。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報告指出,台灣經濟的主要出路,在於擴大與中國大陸合作,但「時機已經延誤了十五年」。十五年前就是1994年,李登輝執 政,1996年他發表「兩國論」,提出「戒急用忍」;2000年後陳水扁執政八年,更完全扼殺了台灣藉大陸崛起而發展自身經濟的機會。
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超英」、「超德」、「超日」,正在「趕美」。歐巴馬訪北京,姿態之低,令人「印象深刻」。媒體評論說,美國承認了中國的國際力。
台灣已與大陸簽訂MOU,正磋商ECFA,「與大陸合作賺世界的錢」是否毫無風險?很難鐵口直斷。但反對的人已經反對十幾年了,經過如此長期的「深思熟 慮」,今天總該提出比這更好的、更安全的方法來,不能讓台灣企業一直在「反對」中坐等衰亡。何況,他們背後還有兩千三百萬人的生計與前途。
誰知道呢?若干年後,台灣一位老師告訴學生,「從前,台灣有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孩子們會不會偷偷的笑,覺得這是伊索寓言或天方夜譚?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史景遷曾說:歷史的一項功用,在於提醒世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能夠不可思議到何種程度。

【2009/11/26 聯合報】@ http://udn.com/

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

【聯合報╱林明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副校長)】
2009.11.25 03:57 am


1990年以來,隨著民族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後現代理論、文化研究與跨文化等思潮的引進,台灣文學的相關研究很快被納入這些理論中,而且蔚為風氣。影響所及,不僅中外文學界,甚至連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也紛紛以台灣文學作為研究的文本,從而開啟學科、跨文化研究的新學術途徑。
彰化師大扎根彰化,薪傳白沙書院的精神,創校迄今三十八年,一向以培育優良師資生為使命。近年來,因應社會與人口結構的改變,主動配合國家政策,積極轉型為綜合大學,用心經營優質的人文空間,規畫境教與潛在課程,覓尋產官學合作的契機,念念以學術回饋社會。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國文系與台文所貼近地緣,掌握人文脈搏,既挖掘詩學又耕耘區域文學,建立獨特的學術風氣,深受學界的肯定。2007年六月,我們推出「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創區域文學研究風氣,提升彰化文學國際視野,「彰化文學大論述」五十萬字,可為見證。當時個人認為因緣俱足,便以「啟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作為實際行動的宣示。那是一項多元的文化工程。
去年初夏,在期末的一次系務會議上,秀慧教授表示台灣文學研究面臨轉型,是重新省視與賦予時代意涵的關鍵時刻,並提出「台灣研究與亞洲對話」的構想,個人率先附議,在場「一系多所」的同仁紛紛鼓掌通過。於是2009年的一場國際學術會議,於焉誕生。
這項研討會定調為:從後冷戰的視角回顧近代亞洲各國現代性處境的異同;論述主軸則為: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的關係,並探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期望透過多元論述、對話,深化彼此情境的了解,以連結亞洲跨文化研究的社群,使本土學界與國際學術接軌,藉以拓展台灣人文研究的視野,擴大台灣研究的內涵。
我們原先擬定會議多種子題,經過一年的討論、統整,終於決定討論的區域包括:台灣、中國(含偽滿洲國)、日本、韓國與馬來西亞等,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二十四人發表論文。至於議題則概括六個面向,即:馬華文學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帝制批判與近代超克、民族認同與文化流動、民族主義與文學敘事、後殖民與集體記憶,以及近代的超克與文化認同等。二十世紀以來,亞洲各國被迫「向西方」看齊,一些主流論述往往忽略自我認同與亞洲觀點的思考,遑論正視西方強勢文化的反思與文化主體的建立,馴至清理殖民主義的傷痕了。當前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亞洲的崛起固然備受注目,但各國(地)經濟體的互利與衝突,導致各國(地)對外的民族主義與對內的族群意識日漸高漲,族裔關係愈來愈緊張。面對此一情勢,我們提供反思平台,聚集有心的學者專家共同分析、檢討知識界長期「向西看」的現象;換個角度──「向東看」,返觀自身處境與亞洲各國的夥伴關係,深化彼此之間的了解。
這次研討會敦聘的國內外學者,可謂一時俊彥,不僅飲譽學界,其文化智慧也相當獨到,例如: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莊華興的〈馬來西亞華校與馬華左翼文運〉、澳洲蒙納士大學家博的〈台灣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國家主義〉、日本明治大學鈴木將久的〈竹內好與《魯迅》〉、韓國忠北大學李先玉的〈韓國的民族主義與最近的歷史論爭〉、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娜的〈出草:一個原始習俗的文學旅程〉,加上國內崔末順的〈日據末期台韓文壇的「東洋」論述──「近代超克論」的殖民地接受樣貌〉、藍弘岳的〈越境的歷史敘事:近代日本、中國、台灣的武士道論〉等,通過二天八場次二十四篇論述,大家聚焦於亞洲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期望能激盪出學術智慧,繳交一張亮麗的成績單,並為台灣文學研究邁向國際化提供新路向。


●「台灣研究與亞洲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98年11月28日至11月29日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舉行。
【2009/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台灣大百科/林太崴解謎:送君曲 台灣人作的



【聯合報╱周美惠】
2009.11.24 02:23 am

誰說寫百科全書是學者的專利?卅歲出頭的留聲機與老唱片達人林太崴,一個月內為「台灣大百科全書」撰寫出五百個詞條,成為大百科的「月冠軍」!

目前擔任台大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助理的林太崴,原本從事美術設計,八年前,他想買黑膠唱片,沒想到卻買成了長相相似的七十八轉曲盤,無意間接觸到日據時代的台灣老唱片,從此欲罷不能,浸淫在跳蚤市場挖掘七十八轉老唱片,被嘲笑「愛上了LKK的歐巴桑」。

如今林太崴擁有上千張日據時期的老唱片,平日最愛埋首日據時期的報紙、藝文雜誌,尋找第一手報導,並樂於從跳蚤市場、拾荒人身上挖寶,每每有令學術界驚艷的新發現。他進而成立部落格「桃花開出春風」,將遭世人遺忘的「歷史樂章」引薦給大眾。累計瀏覽人次已突破五十萬人次。

林太崴挖寶的戰果豐碩,他曾挖掘出已消失七十五年的「大稻埕行進曲」,這首歌出自「望春風」、「月夜愁」的作曲家鄧雨賢之手,但因失傳過久,乃致外界一度爭議是否真有此曲,直到林太崴將它重新「出土」,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

此外,過去很多人以為「送君曲」是日本人作的曲子,林太崴找到原版老唱片,才發現這是由台灣流行樂壇的傳奇人物姚讚福所作。他也發現三○年代禁歌「失業兄弟」,原名應該是「街頭的流浪」。由於歌中寫實呈現民眾失業、街友滿路走的景況過於敏感,成為台灣流行歌壇中第一首被禁止的流行歌曲。

在「台灣大百科全書」裡,達人是最重要的撰寫主力之一,台灣大百科闢有「台灣達人」單元,由民眾推介隱身在台灣各領域的精采人物,目前已引介了林太崴及花卉達人陳坤燦,此一專欄現在正尋找隱藏在各個角落的達人,可透過email與台灣大百科聯繫。

【2009/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大百科/每一詞條 平均經過十次修訂


【聯合報╱周美惠】
2009.11.24 02:23 am

甫上線,網站即塞爆的「台灣大百科全書」,雖然號稱是「專業版」與「大眾版」的結合,但為確保內容品質的真確無誤,目前即連是「大眾版」也都邀請各領域「達人」撰寫,平均每一詞條經過十次反覆修訂。
台灣大百科計畫主持人王榮文強調,此一百科全書著重客觀中立,「絕不能因為換政府就修詞條」,因而找中研院「壓陣」,確保不受干擾。他並強調,百科全書上線只是開始,更困難的是日後的持續更新維護,他估計至少得由廿位人力進行修訂維護工作。
大百科的編輯,有格式一致的撰寫文體、編纂體例和書目查證。編輯流程,從原稿送百科編輯校讀,再由撰稿人確認、編輯定稿、送學術審、百科編輯、撰稿人校訂修改、編輯、監修到最後定稿,一般最少七道程序,若詞條改動較多,或撰稿人與編審有待溝通,則需十道以上程序。
編審人員負責審查知識的過程博採眾論,而非一家之言。編審委員在討論單一詞條由誰撰寫時,基本上會先考量到撰稿人選能否持平、客觀,而百科全書的撰寫體例也有此要求。
對於具有高度爭議的詞條則採客觀、平衡原則。例如: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撰寫的「台灣地位歸屬問題」詞條,他將問題形成的歷史背景、法理問題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事實統治,乃至國際關係到國內不同政治立場和見解,都有清楚描述,完整呈現這個問題的兩面見解。
此外,台灣大百科全書的文學卷編審委員在擬定知識架構時,曾有兩種不同見解,一是依文體、作家、文學組織、思潮等來建構詞條,一是依年代來建構。這兩種架構,在文學辭書上都有人採用,台灣大百科全書的文學卷編審會,也曾出現過兩派主張,後來討論決定採用年代,分為原住民文學、古典文學、日治時期文學、戰後初期文學、五○年代文學、六○年代文學等,一方面是編審委員多數傾向以年代為架構,另方面現階段學術研究也較習慣以年代為命題。

【2009/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大百科上線 「王建民」也列入




【聯合報╱周美惠】
2009.11.24 02:23 am

最有「台味」的免費百科全書「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上線了,鹽酥雞、捏麵人、大同寶寶等同登十大人氣排行,「台灣之光」王建民也列入最新詞條。
以各自的文化為主體編纂大百科已經成為國際趨勢,曾經擔任「台灣大百科全書」學術總編輯的政務委員曾志朗指出,加拿大、紐西蘭等國都有各自編纂的大百科,就連美國的佛羅里達、芝加哥也都搶著編自己的百科全書,因各自發展歷程不同,文化自然也不同。

台灣觀點 定義台灣文化

文建會新任主委盛治仁說,台灣可藉由編纂大百科,「用自己的觀點,定義台灣文化」,並向國際介紹台灣特有文化。台灣大百科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特色詞條,是維基百科沒有的。本月最熱門詞條「鹽酥雞」的解釋,和維基百科相比,也「較有台灣味」。

註明出處 還有影像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結合學者及大眾力量,強調「庶民性格」,擁有不少維基百科找不到的特色詞條,如:捏麵人、九份芋圓、七十八轉唱片、遶境、麵龜、蘭陽舞蹈團、賽夏族矮靈祭、賽笭鴿、鹽水八角樓等。
此外,維基百科的作者不具名,而台灣大百科皆註明作者及出處,除了文字解說,尚提供聲音、影像和多媒體資料,具備紙本百科全書所沒有的功能,也比紙本百科全書更容易搜尋。

主要任務 傳承建構文化

台灣大百科專業版地理卷編審委員王鑫說,台灣大百科的任務在傳承與建構未來文化,而「文化即日常生活」,台灣大百科將呈現「台灣人希望未來有怎麼樣的生活」。台灣大百科上線「與其說是成果,不如說是開始」,希望民眾共同參與,如果覺得不足、不好,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見解,台灣大百科「永遠有修訂空間」。
「台灣大百科全書」的特色詞條之一「原住民書寫系統」由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撰寫,他曾為教育部編纂「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深知編纂百科全書的難處。過程中,他曾找學者撰寫,老是等不到稿,找原住民同胞幫忙,他們寫了三千多個詞條,但因體例重複,最後他花了一個暑假、耗盡功夫,刪掉大半詞條,總算完成一千五百個詞條的大辭典,所以他更能體會編纂台灣大百科有多麼不容易。
有感於自我認同的重要性,文建會從二○○五年開始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開放民眾編寫詞條、提供影音資料。第二年,再將台灣大百科分為程度不一的Web 2.0「大眾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不能互通。

引用資料 需了解有風險

新版的「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結合「大眾版」及已編纂完成的七卷「專業版」,目前擁有逾六千五百名會員,一千七百多位撰稿者,及一萬七千餘詞條。
台灣大百科目前雖由學者專家撰寫,但因上線後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在加入會員後都可以投稿,大百科網站僅根據會員責任的原則進行編輯管理,網站上已加註聲明:「內容可能含有錯誤資訊」,若想引用資料,需了解可能的風險。此外,在台灣大百科全書的頁面中所使用或引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圖案版權、隱私權或其他類似的權利都歸其擁有者所有,使用台灣大百科的內容之前,須了解其授權狀態。

【2009/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大百科上線了 查「鹽酥雞」最熱門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11.19 10:45 am


以台灣為主體編纂的免費百科全書「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上線了,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上網查詢,發現本月最熱門的詞條竟是「鹽酥雞」! 
有感於自我認同的重要,文建會二○○五年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開放民眾編寫詞條、提供影音資料。第二年,文建會再將台灣大百科分為程度不一的Web 2.0「大眾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不能互通。
新版「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結合「大眾版」及已編纂完成的七卷「專業版」,目前有六千二百名會員,一千七百位撰稿者,及一萬七千餘詞條。 盛治仁說,台灣可藉編纂大百科定義自己的文化、向國際介紹台灣特有文化。在台灣大百科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特色詞條,是維基百科沒有的。本月最熱門詞條「鹽酥雞」的解釋,和維基百科相比,「較有台灣味」。 
新版「台灣大百科全書」上線後,還開放大眾參與撰寫,特別加強資訊的正確度確認,受文建會委託負責此案的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強調,編輯過程,每篇文章平均來回修訂十次「保證內容無誤」。他說,學術見解時有差異,公開上網就像「把教授送上斷頭台」得接受大家挑戰。 
台灣大百科專業版地理卷編審委員王鑫則說,大百科上線「與其說是成果,不如說是開始」,希望民眾共同參與,如果覺得不足、不好,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見解,台灣大百科「永遠有修訂空間」。 



※延伸閱讀》
‧unfriend 2009牛津風雲字
‧Google關鍵字 大陸最愛台灣茶
‧網路關鍵字 租屋連三年榜首 

【2009/11/19 聯合報】@ http://udn.com/

黑蝙蝠啟示:義盡仁至

【聯合報胡又天/研究生(台北市)
2009.11.24 03:15 am



黑蝙蝠歷史能給我們的啟示,首先是強大如美國總能善用意識型態與現實政治的對立,驅使弱小盟國的人命,去為他們的戰略利益服務,同時還能教你持續對自由世界老大哥的援助懸著幻想。
、七年代之交,由於U2機的高空偵照,美國得以瞭解中共核武發展以及中蘇衝突情況:「原來他們已經這麼厲害了,又和蘇聯有了嚴重衝突」,最後尼克森、季辛吉決定與中共關係「正常化」。或許,我方出生入死換來的情報,卻正好出賣了自己。此當是黑蝙蝠歷史最諷刺之處,而美國仍能繼續吃定台灣不得不倚賴他。這是國際政治。
但儘管如此,這批空軍菁英畢竟完成了他們的職責與人格。無論那些隱密任務如今顯得如何魔幻,在炮火交集的當時,隊員臨到生死關頭,豁出性命的瞬間,那由內而外煥發出的光彩,便是不能以結果論的永恆。任何團體及文明要讓人認同乃至仰止敬祭,都是無數這樣的犧牲奠出來的;也是要有這種人,國家才會偉大。這是人生的道路與價值。
黑蝙蝠隊員在反共抗俄、捍衛自由的時代氛圍下義無反顧,也別無選擇;他們是被逼的、也是自願的烈士,他們在歷史侷限中做到了「惟其義盡,所以仁至」。任何政局與價值觀的變遷,不能損益這點。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只是我們現在多了許多勢力、主義可以選擇,也能每天暫時逃避現實的壓迫,茍安盛世,不敢英雄,雖然我們其實都可以成為英雄。而在資訊發達的今日,我們還應比冷戰年代的他們能綜觀世局、體察危機,再不只自滿於把崗位上的工作做好。
但願所有在棋局中殉職的忠靈遺骨,都能盡早歸宿國土民心;願所有在現實中徬徨的我們人類,都能及時找到並堅定自己嚮往的道義,弘毅前行。


2009/11/24 聯合報】http://udn.com/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鎮守文園/防盜有一套 恆溫變化觸警鈴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11.23 02:57 am




文園在新店新烏路三段,佔地兩萬多坪,正門可容卡車通過,面河背山,易守難攻;往台北方向是緩坡,往烏來方向則是陡降坡。據說原為台灣銀行所有,被央行看上買來收藏黃金;斜對面的房子,是央行的戰時避難所。
除了憲兵荷槍實彈嚴密守衛外,文園也有特別加強的警報系統,遇有外力入侵觸動警鈴,金庫立即進入一級警戒、自動封閉。警鈴與鄰近警局和軍方營區廿四小時連線,一有狀況,馬上重兵馳援。
金庫內設有定溫裝置,一旦有人闖入,人體體溫與室內出現溫差,也會觸動警報系統;若有人試圖敲打或切割金庫外牆,震動感應器也會觸動警鈴。
文園雖然很神秘,不過附近居民顯然都知道與金山為鄰,警覺性都很高。
有媒體曾試圖借附近民宅頂樓,從制高點拍攝營區內部情況,都被住戶回絕,理由很簡單,「國家金庫,太敏感了,出事誰都無法承擔」。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鎮守文園/「金山」鋼門防爆 3組密碼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11.23 02:57 am



位於新店新烏路的文園營區,鐵柵門、高圍牆、通電鐵絲網,門口有憲兵看守;看似一般軍事營區,但附近的居民都知道,這裡可是「台灣金庫」。
央行去年曾帶財政委員會立委實地考察,據立委轉述,進大門後兩旁有幾棟老舊平房,央行說是置物的倉庫;沒多久就是山洞,入口有一道鐵捲門,以遙控器控制開關。洞口約七、八公尺寬,卡車可進出,四百五十噸的黃金就在裡面。
立委轉述,隧道頗寬敞、乾淨清爽,沒有濕氣和霉味,燈光明亮。步行十公尺後,就可看見儲藏黃金的庫房,前後兩間。庫房門口是厚重的鋼門,防爆防彈,門上有三道密碼鎖,每組號碼由不同人保管,互不知密碼。
進入庫房後,是一個二層樓高、橢圓形屋頂的房間,長約卅公尺、寬約六公尺。房間左右兩側,各有一個上鎖的三層高櫃,加裝防彈玻璃。
櫃內每層再分格,每格放六十四塊黃金。大部分金塊都是十二公斤,大小如磚頭;少數較大塊的有廿幾公斤,有些是梯形,有些是長條形。依央行公布的資料,目前藏於洞內的黃金總量約四百五十噸。
房間內還有蔣公紀念幣、前總統李登輝就職時的紀念幣,以及少數從大陸帶來的袁大頭銀幣(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幣)和白銀條,不過央行官員說,那些價值不高,是當紀念。
據監察院在一九四九年的報告,央行當時約有三百九十萬兩黃金庫存,以及價值等於四百萬兩黃金的純銀和美元。
但到一九五年中,因為龐大的軍餉開銷,黃金僅剩不到五十萬兩。現在文園內的金塊,大陸來的僅佔百分之七,其餘都是中央銀行陸續購進。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駐守台灣金庫憲兵喊撤 央行大驚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11.23 06:25 am



組織精簡,憲兵將大幅縮編基地警衛人力,消息傳出,最緊張的是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更多次造訪國防部,拜託保留駐守在台北新店「文園」營區的憲兵兵力。因為文園藏有央行黃金將近四百五十噸、價值五千億台幣,是不折不扣的台灣經濟命脈。
為了打造新國軍,國防部從後年開始推動精粹案,將陸、海、空、後備、憲兵、聯勤六部併為三部;憲兵改隸參謀本部,兵力由現行的一萬二千多人裁至六千多人。憲兵任務也將配合調整,保留首都衛戍、司法警察、協同地面作戰,縮減基地設施警衛任務。
現在各軍種的大小營區及重要行政機關,除了海軍由陸戰隊站哨外,其餘皆由憲兵負責。但憲兵認為,在大幅裁員後,沒有多餘兵力幫別人「看家」,決定僅保留自家駐點,以及具軍事性又高機密性的營區,其他警衛兵力統統撤掉,初估可精簡兩千多名員額。
不過此規畫案一傳出,立刻驚動中央銀行高層。因為憲兵駐守的行政機關中,有一個是央行位於新店烏來山區的文園金庫,內藏政府自大陸遷台時帶的黃金白銀,以及央行陸續購進作為準備金的純金塊。央行憂心,如果沒有荷槍實彈的憲兵看守,國家命脈恐不保。





為此,央行總裁彭淮南親自出馬,多次拜訪國防部,希望軍方能保留這個特殊駐點的駐軍。由於彭淮南相當堅持,國防部已傾向同意,未來文園也可能是全國唯一一處非軍事要地、由軍隊派重兵駐守的地方。
據了解,派到文園的憲兵,無論志願役或義務役都是「特別挑過」,除了結訓成績優秀外,還要家世清白、背景乾淨,並簽保密切結,不得對外透露在文園內所見情 況。不過據曾駐守文園的憲兵說,其實他們也只是在外圍,裡面還有央行人員看守金庫門口,連憲兵也不能靠近,「裡面是方的圓的都不知道」。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黑蝙蝠 暗夜無名英雄…

【聯合報張延廷/大學副教授(高縣岡山)
2009.11.23 04:37 pm



位於新竹的黑蝙蝠紀念館開幕,對兩岸互動頻繁的當下重現當年英烈史實,及當年國共對峙雙方所付出慘痛的代價,確有其重要意義,也因這群無名英雄的犧牲而奠定台海和平分治之局,值得我們感銘。
回顧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美蘇冷戰對峙,當時中共又與蘇聯關係密切。美國雖渴望蒐集共黨集團軍事情報,但鐵幕封鎖嚴峻,人造衛星又尚未發明運用,由空中進行之軍事偵察行動成為蒐集情報的唯一管道。置身第一島鏈戰略前緣的台灣,遂成為美國尋求合作的重要對象。
由美國提供飛機與裝備,我國提供最優秀的任務飛行員,「黑蝙蝠中隊」自民國四十一年訓練成軍後,共對中國大陸執行十四年偵察任務,大多利用夜暗掩護,以超低空貼地飛行躲避雷達偵測,進入大陸穿梭各省,最遠飛達東北、西北地區執行任務。
執行這些高風險的飛行作戰任務,都是技術精湛的飛行員,然在高達八百三十八架次飛行作戰任務中,前後共有十四架戰機失事未歸,殉職人員高達一百四十八人,佔全隊隊員三分之二,不可不謂犧牲慘重而令人唏噓。
但有兩項紀錄值得一提:當時各國飛行作戰任務平均戰損率為,每二十五架次飛行任務會損失一架戰機,我國空軍平均出動六十趟作戰任務折損一架,任務成功率及飛行技術是值得肯定。另外,解放軍戰機在攔截我偵察機的過程中,前後亦有六架飛機失事墜毀,顯示雙方都付出慘重的代價。
黑蝙蝠中隊飛赴大陸執行作戰任務,不但深化當時台美官方往來,亦因軍事密切合作而產生血盟關係,後來雙方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駐華軍事顧問團成立、軍援台灣,都是當時軍事合作的產物。對當時政府遷台甫定,風雨飄搖的年代,確實創造出決定性的貢獻。
今天兩岸走向和解之路,這群曾為國家生存發展而血灑長空的健兒們,不論葬於荒煙蔓草或迎骨回台,都值得我們慰其忠靈及卹念遺族,並還原此段光榮史實供後人憑弔與崇敬,他們的生命絕對沒有白白犧牲。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黑蝙蝠文物館/美前官員 捎來感人賀詞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2009.11.23 06:31 am



「中華民國空軍曾對保障自由世界付出偉大貢獻。」八十二歲的美國國防部前次長助理傑克森,在新竹市黑蝙蝠中隊文物館成立前夕,特別致電當年電子官李崇善,轉達他的祝賀與敬佩。
「傑克森再三叮嚀,讓我把他的意思轉達給大家」,李崇善說,傑克森前晚十一點多打電話來,昨天清晨七點又打一次,「非常重視這次活動」。
李崇善說,當年傑克森是西方公司在新竹空軍基地電子部門負責人,返美後在華盛頓工作,後來做到國防部次長助理,雖是文官,有兩顆星。
李崇善說,傑克森對我國非常非常友善,一九九九年曾經帶著當年在台灣服務的美籍隊員與眷屬來台,一待就待了十天,衣復恩將軍曾接待他。
傑克森的賀詞內容為:「我是前黑蝙蝠中隊的美國同仁,欣聞新竹市黑蝙蝠文物館開幕,非常高興,特別致電祝賀,我以曾與中華民國空軍共同工作為終身榮幸。
我在美國國防部服務時,深切知道美國政府長官對中華民國空軍的英勇執行戰略偵察任務,非常欽佩景仰,中華民國空軍曾對保障自由世界,付出偉大貢獻。」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黑蝙蝠文物館/凌雲御風去 蝙蝠心不老

【聯合報記者李青/新竹市報導】
2009.11.23 06:31 am






「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盡瘁為空軍」細雨紛飛,五十多名七、八十歲的黑蝙蝠中隊老隊員們,唱起空軍軍歌,愈唱愈高昂;台上台下都有人紅了眼眶,為這份遲來的正義,悲喜交集。
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二年,黑蝙蝠中隊執行空降、敵後偵察,殉職達一百四十八人,是我國空軍犧牲最慘烈的一支特種部隊。文物館成立,邀請老隊員到場見證。
「隊員犧牲之多,是國軍部隊少有」,中隊長呂德琪說,犧牲了又無法下葬、不能說,才是他最痛苦的事;經國先生常到黑蝙蝠中隊安慰他們,「總有一天,要向社會大眾公布」,「今天,也算是一次公開」。
呂德琪說,這麼長的歲月,任務百餘次,廿多次深入大陸,當時一直覺得對不起他們,不過,那是軍人該做的事,「今天我很驕傲地說,三十四中隊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空軍前副總司令、遺眷代表葛光越說,哥哥葛光遼失事時,他還只是空軍幼校二年級的學生,嫂嫂也才廿六歲;九年代他當空總參謀長,還協助另一失事隊員周以栗的家屬迎靈回台。
他後來到空總情報署看檔案,國防部一百多次戰報,每次都「邊看邊掉淚」,「每一次都是九死一生」。他哥哥那次失事,中共用最原始的方法投擲照明彈,目視就看得到飛機,一瞬間飛彈、高砲齊飛,「飛機走在『光燄走廊』裡」;儘管這麼危險,下一次,一樣要出任務。
「為這塊土地、為美援、為國家犧牲」,隊員們說:「黑蝙蝠中隊值得!」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黑蝙蝠文物館/墜機地、遺孀淚 泥土送新竹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 /新竹市報導】
2009.11.23 02:52 pm

「我父親失事那架飛機,是黑蝙蝠殉難最慘的一役」,黑蝙蝠中隊遺族之一丁安國昨天激動的說。
丁安國的父親是丁菊湘,擔任機械員,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一日,搭乘P2V-7U飛機,在山東萊陽上空被擊落,機上十四人全部罹難。
這架飛機的飛行官葛光遼,是空軍前副總司令葛光越的哥哥。
丁安國說,黑蝙蝠中隊的戰機都是美國提供,擁有最新的電子儀器,加上入選黑蝙蝠的空軍健兒,都是身手矯健,搭配起來,讓中共束手無策。
在找不到新方法時,中共只能「守株待兔」,先鎖定黑蝙蝠可能航行的路線設下陷阱,一旦黑蝙蝠進入,馬上萬砲齊發。
他說,這架飛機失事原因上寫著,對方投擲照明彈後,被米格十五「目視擊中」,「目視耶,多慘啊!逃無可逃,在空中被擊落」。
他聽說飛機遺骸與機員,被當地農民就地埋葬,這麼多年來,他嘗試與其他罹難者家屬聯繫,「只聯絡上五家」,也在空軍服務的他說,想迎靈,但需所有家屬同意。
目前留在大陸的遺骸,還有另外一架在遼東半島碧流河口撞山的同型機,其中一名飛行官是尹金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六日,該機被埋伏的大陸高砲部隊擊中,機上十三人無一倖免。
較幸運的是,尹金鼎遺孀已到現場悼唁,當地農民還送了她一只用飛機殘骸做成的臉盆,她掬了一把當地的泥土帶回美國,昨天也一併送給新竹市,擺在黑蝙蝠文物館供大眾緬懷。
尹金鼎遺孀楊昭蓀這回帶著家屬四代十多人,從美國趕來,準備走一趟當年居住過的地方,包括嘉義、屏東、新竹,「很多地方都變了」,不過她說:「也該讓後代子孫了解爺爺的生命軌跡。」
這架飛機十三名機員中,已聯絡上八戶,昨天國防部也派員與相關遺族聯繫,決定是否移靈或就地立碑。
※延伸閱讀》
‧偵察神出鬼沒 「蝙蝠」神勇氣壞毛澤東
‧殲父機仇人子 今成商場夥伴
‧歷史新聞/一個國家記得誰?獻給冷戰的犧牲者(上)
‧歷史新聞/一個國家記得誰?獻給冷戰的犧牲者(下)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金門古寧頭大捷李良榮功不可沒

歷史月刊 2009/10/20
【文/卜一】

1949年秋,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全殲來犯的共軍,這個戰役促成了60年來的台海兩岸對峙分治及台灣的進步繁榮。但當時擔任該戰役全程指揮的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將軍如今卻鮮為人知。筆者曾在金門從軍,對當年的舊事至今猶銘記於心。現謹將所知有關古寧頭戰役及李將軍的事蹟提供讀者分享。

李良榮出生於福建同安縣集美鄉,幼年在廈門鼓浪嶼求學,後入黃埔一期。抗日期間在福建作戰,曾兩度收復福州。1948年任福建省主席,次年6月任第二十二兵團司令,駐守廈門,不久移防金門。

共軍輕敵冒進

1949年10月十餘萬共軍由第十軍團司令葉飛率領向閩南進軍,考慮三種可能的戰略:(1)金廈並取,(2)先金後廈,(3)先廈後金。共軍首先試探攻金,於10月9日趁退潮時涉水進攻金門前緣的大嶝島,未料遭到國軍堅強的抵抗。李良榮深深瞭解當地水文、地形,加之對鄉土的情深難卻,其本人於10日下午激烈的砲火中親臨大嶝前線指揮。大、小嶝戰鬥直到12日,延續了四天,雙方傷亡慘重。國軍撤退後,共軍占領兩島。此時葉飛向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的粟裕請示,遂決定先攻廈門,後取金門。大、小嶝之役延緩了共軍攻金,使得國軍增援部隊──第十二兵團陸續抵達金門,為古寧頭大捷奠定了基礎。

共軍於10月15開始攻廈,只兩天時間就進占廈門。原在廈門的國軍總指揮、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退往金門。廈門的輕易得手,使得共軍滋長了輕敵情緒。一週後,在沒有籌備到足夠的運兵船隻的情況下,發動了登陸金門之役。兩萬攻金部隊只得分批過海。

廈門失守後,蔣介石及陳誠決定調陳的親信,乃屬土木系(十八軍和十一師)的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接替李良榮擔任金門防務。胡將軍為國軍悍將,英勇善戰,素為毛澤東與共軍所敬畏。胡的部屬十八軍先由高魁元率領,於10月上旬陸續由汕頭來到金門,使金門守軍增至三萬人。但在正式移交之前仍由李負責指揮金門防務。

當時共軍並未得悉國軍增援已抵達金門,其主帥葉飛衣錦歸鄉,躊躇滿志。倒是軍團政委韋國清感到過海準備不足,沒有把握。但葉飛對他說:「金門彈丸之地,又沒什麼堅固的工事,二萬守兵乃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第一批共軍三個團約九千人乘兩百餘艘小船,於10月24日夜間由大嶝、小嶝和角嶼啟航。立即引起金東國軍戒備,用機槍向共軍船隊掃射。原本計畫在金門中部最狹窄處的中蘭到後沙一帶登陸,也因秋季強勁的東北風將船隊吹向西邊的龍口到古寧頭的一線沙灘上岸。雖然如此,共軍於25日凌晨二時,海潮高漲時登陸,打得十分勇猛,突破了國軍第一線陣地,奪取了古寧頭。共軍輕敵,以為不需要多久就能擊潰國軍。在沒有師級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除在古寧頭北山洋樓留下一個前進指揮陣地外,三個團各自猛衝猛打,急於爭頭功。連本應回去接後續部隊的船隻也任其擱淺於海灘,等於自行斷後。黎明後全部遭國軍海、空軍摧毀或俘獲。

李良榮功成不居

共軍在第一線得手後,迅速向西山、湖南、安岐進攻,占領東坑132高地,各團向敵縱深猛插。但在國軍奮勇抵抗下,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國軍雖遭到嚴重損傷,猶沉著應戰。李良榮命令高魁元率領其軍,配屬第二十二兵團的砲兵部隊及22輛坦克車,並在海、空軍支援下向古寧頭反攻。原定由汕頭調往舟山群島的胡璉手下劉雪瀚所率的十九軍,也轉來金門,於這幾天陸續在料羅灣登陸。金門國軍已增至四萬人。共軍寡不敵眾,被各個擊破,殘部退至古寧頭陣地會合,堅守待援。但共軍有人沒船,正如葉飛在回憶錄所述:「只好徒呼奈何,眼睜睜的看著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力堅持,而又束手無策。」共軍在倉促之際,湊了少許船隻,又送了區區四個連的部隊,於26日凌晨渡海去古寧頭增援。杯水車薪,白白犧牲了。26日清晨國軍已基本控制了戰況。

戰爭發生前胡璉本人在台北,於24日深夜由基隆乘船前往金門,直到26日上午1 1時才登岸,立即參加指揮作戰。蔣經國也於當日飛到金門。蔣在其著《風雨中的寧靜》中提到:「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遍地屍體,血肉模糊。」可見戰爭之慘烈。戰事到27日清晨全部結束。

10月27日,陳誠飛往金門,次日主持作戰檢討會。李良榮在會上除表揚各部隊作戰有功官兵外,第二十二兵團司令部及戰車、砲兵部隊長均未作報告發言。表現了不爭功、不邀賞、功成不居、高風亮節的崇高德操。但金門防務的正式交接是在2 9 至3 1日。交接完畢次日李乃飛往台北。不久第二十二兵團解散,取消建制,李良榮也退出軍界,後曾高票當選省議員。只惜天不假年,1967年因車禍在馬來西亞去世,享年僅60歲。

筆者於2006年舊地重遊,回到金門,先到太武山觀賞為紀念李良榮而刻在石壁上的「高風亮節」四個大字;後又到古寧頭憑弔古洋樓──當年共軍前進指揮所。殘破的閣樓留下了不少槍彈的痕跡,近60年來它依然默默地迄立在風雨之中,向人們述說那場慘烈的戰事。昔日硝煙彌漫的砲火久已逝去,歷史的恩怨也早消失。如今的金門是一片安定繁榮,成為海峽兩岸互惠共榮的橋樑。撫往思今,令我不由思念起在那裡的許多孤魂,還有那功成不居的李良榮將軍。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61期】

血淚藏60載 古寧頭老兵祭同袍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 /湖口報導】
2009.10.23 03:35 am

10月25日是古寧頭戰役60周年,新竹縣湖口鄉80歲榮民鄔利先回想那段血淚歷史,內心悲喜交加,他曾獲先總統蔣中正頒發「乙種二等干城獎章」,明天將到金門參與紀念活動,也到同袍墳前上香。
鄔利先79年陸軍中校退伍,常和其他榮民聊起當年的古寧頭戰役,拿出泛黃的整疊獎章說故事,也親筆寫下「金門大捷紀實」。
鄔利先說,他參與過40多次內戰,擔任連長胡克華的戰車駕駛,38年10月24日深夜古寧頭戰役時,發現共軍時槍砲齊發,戰車輾壓,霎時血肉橫飛,「我的戰車下,至少有100條人命」,目睹遍地屍體的場面,一輩子難忘。
他說,當時我軍沿海灘向古寧頭前進,擊毀共軍船隻,連長下令「能動的都打死,不能留活口」,船的彈孔流出鮮血,染紅沙灘,可見共軍傷亡慘重。
他說,27日下午,友軍來電「古寧頭殘匪肅清」,大夥放下餐具,大呼「我們勝利了」。
【2009/10/2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系列報導

兩岸將啟動外交、軍事二軌對話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台北報導】 2009.11.06 05:19 am

兩岸將正式啟動外交、軍事二軌對話。由「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下周五、六(十三、十四日)兩天,將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大陸派出史無前例的重量級代表團參加;在研討會上,兩岸學者代表將首度就兩岸外交、軍事交換意見。
北京當局高度重視此次研討會,在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拍板下,中共外交部、軍方大力支持,大陸派出二十九人的代表團,由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擔任團長,團中另有三位重量級人士:中共前駐法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中共前駐英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退役陸軍中將、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李際均。

太敏感 議題歸入綜合組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將就兩岸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各領域展開意見交換及探討,由於外交、軍事領域極度敏感,這兩項議題被歸入「綜合組」,並且不叫「外交、軍事」,更名為「涉外事務、安全事務」。據了解,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敏感議題,研討會都會涉及,做成的結論,會提供給兩岸官方做參考。

吳建民 當過毛澤東翻譯

吳建民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廿二歲起進入外交界,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歷任中共外交部發言人,中共駐荷蘭、瑞士、法國大使,現擔任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他同時擔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人士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在中共外交官仍顯神秘的群體中,吳建民是曝光率最高的一位,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喜歡叫他「吳大使」。他念茲在茲的是,外交應該把中國引向繁榮的道路,而不是相反。

馬振崗 建議採睦鄰外交
馬振崗目前還擔任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會長、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會長、中共外交部政策諮詢委員會成員。他最近在一場演講中,談到兩極對抗的世界已經結束,國際多邊合作的時代正在到來;中共外交的新發展,是多領域、全方位,中美關係雖存在很多分歧,但總體上看,相互依存的關係占主導;中歐關係普遍良好;中日關係從冬天走向春天。中共應積極實施睦鄰友好合作的外交戰略。
O七年陳水扁執政時,馬振崗談到台海關係,他那時候看O八年台灣大選,希望無論藍綠陣營誰上台,都能堅持「九二共識」,不要在台獨路上走更遠。

李際均 中共軍界聲望高
李際均在中共軍界聲望極高,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八八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李際均退役後,擔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論戰略」、「軍事戰略思維」、「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軍事科研思考與學術對話」、「中國軍事思想傳統與防戰略」等。
O三年在毛澤東誕辰前夕,李際均談及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維說,如果不是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關於以武力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是五O年代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不會有今天台灣的李登輝、陳水扁這些「民族敗類」登台表演。
【2009/11/06 聯合報】@ http://udn.com/



創兩岸新局 在良制非兩制
【聯合報╱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2009.11.13 03:47 am

一九九一年筆者率領海基會同仁,在北京會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吳先生提到,兩岸關係從總的方面講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希望繼續保持。筆者則建議,應以開創性的作法,處理兩岸關係發展,不要拘泥於形式,重點應在「良」制而非「兩」制。
今年適逢兩岸分治六十周年,率團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鄭必堅團長,是享有令譽的「數學家」,素以簡明的加、減、乘、除等數學題,對中國和平崛起作出相當精闢的闡釋,筆者將之引申到兩岸的發展上。
從加、減法來說,兩岸原本不存在「併吞、反併吞」、「分裂、反分裂」問題。但這樣的誤解卻長期阻礙了兩岸的發展。
至於乘、除法。如果「一國兩制」意味的只是單方的「沾光」獲益,只表示台灣能擁有廣大發展腹地,同時能共享大國榮譽,那也過於勢利與狹隘。反之,抱持幸災樂禍、靜觀待變的心態,將兩岸發展寄望在大陸內部的「騷動變化」,那也是極其要不得的想像。
筆者認為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個整數之間的關係,或許以「公約數」與「公倍數」作討論最適切。
兩岸如何求同存異?兩岸同文同種,本來就有最起碼的最小公約數,從而,尋找最大公約數是兩岸關係進程論述的重心主題。
然而,隨著兩岸馬、胡兩位領導人歷史交會,以及自金門協議以來,近廿年一點一滴逐步累積的善意基礎,去強調或尋求「公約數」,應該已不成問題。
現在要籲請責成的,反而應該是從「公約數」遞嬗到「公倍數」問題:也就是說,兩岸關係應該從過去萃取精煉,典範轉移到大開大闔的大氣度、大志氣階段。
筆者很高興大陸取得了宏碩的經濟改革開放成績。但是,相對地在法治精進、人權保護與民主建構的「進程割裂隱憂」卻也始終存在。換言之,還有賴積極調動智慧,並創造有利條件,一掃可能的陰霾。
兩岸關係發展亟需的是像「六十」這樣的整數,不但能整除且不致有畸零破碎發生,將「一國良制」加以補實呈現的巧思創意,深信是兩岸、乃至全球華人所祝願寄盼的!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兩岸對峙 鄭必堅:感觸萬千
【聯合報╱記者陳嘉寧/桃園機場報導】 2009.11.13 03:32 am

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中),昨天率團抵台,參加「兩岸一甲子」研討會。
記者陳嘉寧/攝影
昨天中午,七十七歲的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率領大陸重量級學者抵台,參加今天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
在桃園機場,首度訪台的鄭必堅被媒體團團圍住,他表示,一下飛機就感覺非常親切,到底是一家人,他相信這次台灣行,一定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
被問到對過去兩岸對峙的觀感,鄭必堅說,「感觸萬千」。他認為,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現在都過來了;他也認為中華民族非常了不起,沒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
也是首度踏上台灣土地的共軍退役中將、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李際均表示,去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非常好,他這次能來台灣,就是證明。另一位共軍退役少將、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所潘振強也表示,剛下飛機,對台灣的觀感是很親切,這是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明證。
對於兩岸敵對狀態,李際均直言,導彈真是穩定情勢很好的東西,對台獨也是一種鎮懾;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只要在「一個中國」前提與反對台獨的基礎上,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可以交換意見,只要加強互信,相信對兩岸都是利多。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李際均有許多期許,但他先賣一個關子,表示要在今天的研討會上發表。他認為,兩岸的交流應該是先經濟,後政治,最後才是軍事。被問到來台灣有沒有特別想看的地方,李際均說:「我想看的,可能你們不讓我看。」引來在場人員哄堂大笑。

陸委會不參加

【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今、明兩天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將它定性為「一場民間的學術研討會」,陸委會不會派人參加,也無需多做評論。
劉德勳昨天在陸委會例行記者會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各式各樣的主張都有,以往連「一國兩制」研討會也有人辦過,「(這場研討會)並沒有太值得注意之處」。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府方力挺 二軌對話終登場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 2009.11.13 03:32 am

昨天,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二十八位大陸代表,除了前中共駐法代表吳建民有事,延至今天抵台外,其他代表準時抵台。消息人士透露,這次集合兩岸重量級學者在台北舉行「二軌」對話,幕後最大的「推手」是馬英九總統。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規劃邀請兩岸學者,在台北舉行「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議題除了經濟、文化外,敏感的政治、軍事議題能否先由民間「先試先行」,先進行探討,一開始,基金會主要籌劃者並沒有把握。不只是台北這邊,北京的態度,更是關鍵。
據了解,馬總統知道基金會有意籌辦是項研討會,十分支持;馬總統認為,相關議題由民間先行探討,雙方相互理解是好事。
北京方面,兩岸經濟協商簽署MOU、ECFA後,兩岸就政治、軍事議題進行對話,勢在必行;現在開始,應創造外交、軍事對話氛圍,兩岸要先由「二軌」管道,交換意見,做為官方日後參考。
在此背景下,曾擔任中共外交部副部長的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大力支持此活動,中共涉台、外交系統派出重量級學者與會,並由德高望重的鄭必堅任團長。
不過,原先中共軍方對是否讓李際均、潘振強參加,有所考慮;經由國台辦多次溝通,李、潘二人最後趕上送件。
有馬總統的支持,陸委會在大陸代表申請手續上多方協助,於是,上個月廿日才開始啟動的大陸代表申請入台手續,短時間順利完成,兩岸首次就外交、軍事進行的「二軌」對話,今天在台北登場。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政治關係發展 「應上議事日程」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針對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中共對台重要智庫、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首度提出五點建議,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預作準備,創造條件。
余克禮今天將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發表「關於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看法與建議」論文,強調兩岸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能回避兩岸複雜和敏感的政治問題;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應當擺上兩岸雙方的議事日程。
余克禮就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提五點建議,首先,要本著建設性積極態度,促進政治關係發展。
其次,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思路是:由易到難、由急到緩、由簡單到複雜、由單項到多項、由低級到高級;從研究探討問題認真準備著手,到充分溝通協商達成 默契、形成共識,要分層次、分步驟、分階段有序進行;應本著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穩健發展的基本原則,不要操之過急,但也不能牛步化。
第三,可從容易做得到的建立應對兩岸突發事件,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的各種機制做起,如:預防危機發生和危機處理機制;信心建立措施;兩岸風險管控機制等。
第四,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預作準備,創造條件。
第五,應排除外力干擾。他強調,兩岸問題是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不容外國勢力插手。
余克禮說,兩岸關係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一直停留在「易」(容易)和「經」(經濟)的階段上。當這些問題解決到一定程度,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時,必然要碰觸到政治瓶頸。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智庫對話 胡錦濤定案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天將在新加坡舉行「連胡會」,外界預料會談到ECFA議題。事實上,在此之前,胡錦濤做了更政策性的決定:兩岸智庫在台北就政治、外交、軍事,開啟「二軌」對話。
據透露,北京鼎力支持「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是胡錦濤拍板決定。
據透露,由於研討會議題敏感,大陸來台學者是政治、外交、軍事領域的重量級學者,若言論有疏失,誰都擔待不了,肯定會在中共內部招致批評。因此,相關報告 由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送往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交至小組副組長賈慶林手中;賈慶林看後,認為茲事體大,再轉呈胡錦濤定奪,由胡錦濤親自簽字同意。
所以,昨天下午政治、外交分組討論上,大陸學者沒有顧忌,暢所欲言,與台灣學者初次衝撞出的「火力」,雖然令人感到「熾熱」,但也感受到新的「活力」。主 辦單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建國有感而發地說,看到兩岸學者熱烈討論涉外事務,讓他想起三十年前中美斷交後的國建會,青年學者在會上有很多衝撞,彼 此攻防;昨天兩岸「二軌」衝撞場景,如同兩岸的國建會。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 鄭必堅盼弭平隔閡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24 am

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昨天表示,兩岸因歷史造成的悲情與隔閡,完全可以、也能夠在共同開闢兩岸關係前進的道路上得到消弭。
為期兩天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台北登場,兩岸政治、外交與軍事重量級智庫一百多人齊聚一堂,是兩岸學界與卸任官員首度就兩岸政治、外交與安全等議題,展開「二軌」對話。

重提一國兩制 尋求兩岸和平

鄭必堅以「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為題,就兩岸關係由何而來、怎麼看六十年來的兩岸關係、今後兩岸關係向何處去等三大部分,發表看法。
他指出,從大歷史角度看,兩岸關係是當年中國內戰的產物。
他說,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生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加速形成。
鄭必堅表示,大陸提出「一國兩制」,意味著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形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
他指出,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民眾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必須以包容的心態面對,並以最大的耐心化解。

重申反對台獨 擴大深化交流

鄭必堅說,大陸堅決反對台獨路線,但台灣人民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只要兩岸擴大和深化交流,就能增進相互了解,融合彼此感情,擴大共同利益,形成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自覺把握和共同開拓。
他強調,兩岸關係三十年發展累積的全部成果,最重要又寶貴的是,百年來兩岸第一次有難得機遇和良好條件,在全球範圍競爭中,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奮鬥。
他說,自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謀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和現代化,今日,大陸和台灣都有新的發展,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中華民族兩大歷史性追求的基礎更加堅實,路徑更加清晰,更大的希望和機遇就在眼前。
他強調,只要兩岸共同奮鬥,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開闢更加廣闊的正確道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愈走愈寬廣。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一國良制/陳長文:一國兩制不適台灣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海基會前秘書長陳長文,昨天回顧兩岸交流歷史,呼籲兩岸應避戰,並追求最大公倍數,來發展兩岸關係。
陳長文表示,「一國兩制不適合台灣」,「一國良制」比較符合民眾需求。對民眾來說,良好的制度比國家認同更重要。
陳長文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開幕式上,以「兩岸從公約數到公倍數」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以天干、地支代表兩岸,指這樣的公約數只有一或二,太少了,不利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兩岸應追求最大公倍數。
陳長文提到,自己今年六十五歲,超越一甲子,自己也代表著兩岸起伏的六十年。他強調,為了兩岸人民福址,兩岸當局應避戰。如果兩岸發生戰爭,這是主政者對兩岸民眾的不負責任。
他並認為,兩岸的外交鬥爭是無意義的。談到「一國兩制」,陳長文明確地表示,「一國兩制不適合台灣」。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商融資難 孫震代請命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台大前校長孫震昨天為台商請命,希望大陸解決台商融資難的問題。他表示,台商對大陸經濟發展貢獻多,但總是借不到錢,經營陷入困難。
兩岸重量級智庫齊聚一堂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孫震在會上發表「世界經濟新版圖與兩岸關係」演講。
孫震有感而發地表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保八」已沒有問題,他覺得奇怪的是,大陸銀行資金總是貸放給生產力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高的台資企業,反而難以取得,連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提供台商人民幣三百億元融資款項,也很少發生在台資企業身上。
孫震指出,東亞地區經濟成長,歷經日本、亞洲四小龍和東協的三波發展後,第四波將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帶動。
以全球和區域經濟來討論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孫震引用世界銀行2009年全球經濟發展報告的「分離」和「聚合」觀點指出,兩岸同樣會因分離而敗,消除疆界而雙贏。
他指出,一國的經濟發展會帶動鄰近地區的成長,兩岸究竟要分離而敗?還是要消除疆界取得雙贏?道理已很清楚。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和平協議 激辯過後…沒交集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智庫昨天首度就政治議題,展開「二軌」對話第一次接觸,就「兩岸和平協議」的定位、內容展開激烈交鋒;北京將「和平協議」與統獨議題聯結,與台灣單純地結束兩岸武力想法,大相逕庭,雙方缺乏交集。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分組討論,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謝郁發表「對兩岸達成和平協議問題的初步探討」,提出「和平協議」是「一中法制化」等主張,引發諸多討論。
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說,現階段兩岸沒有進行政治談判的氛圍,大陸不應急於催促政治協商,應先減小兩岸社會差異,建立互信機制;建立互信機制,應從正視兩岸政治現實開始。洪奇昌特別強調,他不代表綠營,而是一抒己見。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澄清,政治議題或對話,大陸不急的,是台灣專家先在杭州會丟出「和平協議」草案。他指出,和平協議當然要明確兩岸同屬一中,不能是維持現狀,要謀求統一目標。
陸委會前副主委陳明通認為,「和平協議」是「統一協議」的一部分;面對陳明通的質疑,謝郁一度表示,「把和平協議說成統一的前奏曲,是陳明通的誤讀」,她沒有要推動急統。
此時,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接話,追求統一是大陸的明確目標,兩岸「和平協議」是為兩岸統一創造條件,毋庸置疑。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玉山則指出,當前問題的焦點,在於「兩岸和平協定」是單純的結束使用武力,或者有其他議題聯結。台灣想要的是單純的和平協議,北京提出的是與統獨議題聯結,對台灣來說,代價太大。
雖然兩岸學者對「和平協議」沒有交集,但對如何強化兩岸政治關係基礎,則有共識。
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則提出強化兩岸政治關係的五點建議:一、加法重於減法原則;二、必須關注對方的關注;三、多看善意,少看敵意;四、真的面對敵意,不要誇大敵意;五、增利原則,以雙方利益增進為是否採取行動原則的辨別標準。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陳明通嗆:急統將激化急獨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重量級智庫,昨天就政治議題展開對話,綠營也沒缺席。
陸委會前副主委陳明通在下午政治組分組討論會上,重砲轟北京,指北京的「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議」的一環,台灣社會對兩岸政治議題尚無共識,若北京急於談這個議題,將激化台灣社會更加對立。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是兩岸智庫首度在台灣,就兩岸政治、外交與安全事務進行「二軌」對話,應邀出席的台灣學者,大多以國民黨智庫和專家居多,陳明通是少數受邀的「綠營」學者,也讓這場研討會的聲音更多元化。
陳明通在會上直接破題點出,北京要與台灣簽署的「和平協議」,就是「兩岸統一協議」的一部分。
他說,最近傳出北京對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有時間表,北京重量級學者「大軍壓境」到台灣來開研討會,正是為了此目的而來。
陳明通指出,馬英九總統的想法,「兩岸和平協議」是要「維持台海現狀」,以「開啟兩岸和平共榮新頁」;與北京談「和平協議」,不是談「統一協議」,沒有違反「任內不跟中共討論兩岸統一問題」的承諾。
他話峰一轉指出,「胡六點」所提的「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是要處理「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的政治關係」,是統一的前奏曲。
陳明通警告,「急統將造成急獨」,台灣社會對廣義的「維持現狀」有共識,但對統獨沒有共識,北京若急於談統一的和平協議,將激化台灣社會對立。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觀察站/推動政治對話 北京急迫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2009.11.14 03:14 am

昨天,「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討論政治對話,大陸學者口徑一致地說,兩岸政治對話的條件和時間已經成熟,顯露北京當局推動兩岸協商政治議題的急迫感。
北京、上海和廈門,是大陸對台研究三大重鎮,向來三方學者研究台灣問題時,態度會出現南北差異,甚至有溫和或強硬派的區分,在許多涉台事務的處理手法上,他們會有不同主張。
有趣的是,昨天,來自北京的社科院台研所、上海台研所及廈大台研院的學者,提到兩岸政治關係,一致認為兩岸進入政治對話時間已成熟。這種情況,說明一個事實,北京當局認為已到積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時程。
最代表北京官方立場的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直接在論文裡開宗明義指出,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應擺上議事日程。他說:「兩岸推進政治關係,此其時也。」
會向北京提出個人獨特主張的廈大台研院院長劉國深,昨天回應外傳北京有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時間表,否認北京有時間表,但認為兩岸應展開政治對話。他說,對兩岸政治接觸、對話或協商,大陸沒有時間表;不過,領導人對兩岸問題有所期盼,那也是很正常。
劉國深說,隨著兩岸深化交流,無論是談MOU或ECFA,都與政治或公權力脫不了關係。因此,兩岸政治議題應要開始對話。上海台研所副所長倪文傑更反過來質問,台灣為何對政治談判,從積極變成消極。
先在會上直說「大陸不急於展開兩岸政治議題對話」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教授徐博東,經過一番論述後,話鋒一轉強調,兩岸協議的簽署,很多涉及公權力,有些協議簽署後履行時,涉及到政治分歧和公權力,出現難以執行的情況,已經到必須政治對話的時間了。
大陸學者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聲聲催促,顯示已為明年ECFA順利簽署後,推動政治對話作準備。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爭善待 大陸:外交絕不讓步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昨天下午進行首場「涉外事務探討」分組座談,我方多位駐外代表陳述過去與中共外交官交手的不愉快經驗,駐新加坡前代表邱進益說,大陸若要終極統一,就要善待台灣,不能有高高在上、「你要我才給」的心態。
邱進益表示,兩岸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統一是終極目標,大陸一些作法就要調整。當今,台灣各黨派都要求國際空間,大陸要善待台灣的要求,否則不會獲得台灣民眾歡迎。
他建議,兩岸應可主權共享,讓台灣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此舉不會傷害兩岸關係。從大環境空間著手,才能逐漸贏得台灣民心。
針對邱進益發言,吳建民略顯激動地表示,大陸沒有高高在上、「你要我才給」的問題,他個人從事外交工作多年,也從未高高在上,他還曾協助台灣加入WHA。他說,大家都是同胞,這種說法是不是過敏了點?
吳建民說,學術探討有不同觀點,但不要誇大、有火藥味,他們過去不可能來台灣,現在來台灣,就是說明兩岸關係又跨越一步。
他說,一個中國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台灣若再採對抗政策,是沒有出路的,對話才能解決問題。台灣接受「一中」現實,不會有損失,可以更往前走,得到更多空間。
潘振強則說:「你們才要善待大陸呢!」他說,台灣想在外交上主權共享,但在未統一前,這是不能討論的,兩邊並不對等,台灣沒有任何身分可以加入有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
中共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說,大陸在軍事上可以讓步,統一後讓台灣有軍隊,但外交絕不會讓步,一個國家不會允許存在二個或更多的政治實體。
他透露,台灣很多邦交國都在跟大陸談建交的事,但大陸考慮到兩岸關係,都暫停了。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一中架構/部分國際組織 可給台灣身分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昨天在分組討論中建議,在「一中」法理架構下,部分國際組織可以給台灣「一個身分」、或「一個代表團」的方式參與,給台灣的代表特別照顧。
王振民並建議,兩岸公權力可定期交換意見,共組聯合委員會解決危及共同利益的問題。
他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若脫離一個中國,去參與國際組織,國際社會是不會接受的。目前名稱問題已逐漸克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障礙,卡在章程不接受非主權國家,要修改章程,就需要兩岸共同協商解決。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表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方面走得很辛苦,從奧運、APEC到WHA模式,用一、二十年尋找兩岸可接受的模式發展共贏,兩岸一定要從中華民族利益,超越政治黨派利益去著手。
我方與會學者建議,大陸應釋出更多善意,支持馬英九政府接受「九二共識」的歷史機遇,拿出具體行動,才能獲得台灣民眾更多支持。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王健壯:那些刺眼又刺耳的事
【聯合報╱王健壯】 2009.11.15 07:41 am

這幾天,許多台灣民眾的耳朵與眼睛一定很不好受。
眼睛不好受,是因為看了好幾天江蘇採購團被各界以超高規格禮遇接待的畫面。

江蘇書記採購 政商爭相巴結  

一個省委書記因為左手挾著鉅資來台採購,右手又操著台商在江蘇的生殺大權,竟被平日高高在上的台灣政商領袖,以天降財神與超級督撫之禮,待之敬之阿諛之巴結之,鋪紅地毯迎接者有之,鞠躬致謝者有之,感恩圖報者有之,唯恐招待不周,深怕禮數不夠,比接待馬英九猶有過之。這幕台灣歷史上首見的「省委書記下台灣」畫面,讓看電視的人不感到刺眼也難。
耳朵不好受,則是因為在短短幾天內聽了太多大陸涉台智囊高八度的「反獨促統」喊話。
大陸涉台智囊唱的反獨老調,台灣人雖早已耳熟能詳,但過去這些反獨聲音,不是發自北京,就是來自海外,歷史上從未有過涉台智囊在台灣集體發聲反獨的先例。聽了這齣反獨促統混聲大合唱的人,想要不感到刺耳也難。

北京智囊來台 促統集體發聲

來台參加「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的涉台智囊,都是A咖級的大腕,他們過去雖曾偶爾同台演出,但卻從未像這次這樣的傾巢而出集體行動,他們奉胡錦濤之命成行,不僅是有備而來,更期待有所為而回。
尤其是有總書記策士之稱的鄭必堅,開口就讓人「刮耳相聽」,不論是理論水平之高,引經據典之詳,或是語言運用之奇,果然有「中國和平崛起論」創建者的功力與架式,不愧是總書記的頭腦之一。
但即使是鄭必堅,他對兩岸未來的結論仍然難脫黨八股:「台灣主流民意否定台獨」,「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至於其他涉台智囊更赤裸裸高呼「對台政策大方針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類促統口號。
兩岸智囊彼此坦白從寬,相互唇槍舌劍,並非壞事,但就像鄭必堅在研討會中講的兩句「名言」:「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不但終於讓人見識到大陸涉台班子的「眼界」與「思路」究竟如何,也終於讓人瞭解到:北京的眼界也許變了,但目標沒變;思路也許改了,但思想沒改。過去一年多兩岸的各種突破,其實祇不過是「眼界」與「思路」的裝飾品而已,所謂「新型的兩岸關係」祇是假象,本質仍是鐵板一塊。
台灣有可能鬆動這塊鐵板嗎?很難,更悲觀點說,幾乎不可能。但「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給台灣最大的教訓或啟發是:既然大陸涉台智囊來台灣都可以大鳴大放,台灣涉中智囊或政商領袖,今後到大陸當然也該援例辦理,不必再像過去那樣遮遮掩掩不敢高唱反統論調;反獨既無罪,反統又何罪之有?如果連言論對等都做不到,其他對等豈不更難?

台灣權貴登陸 別隨中共唱和

當然,那些到大陸被高規格接待的權貴人物,今後千萬不能再跟著中南海領導唱和「反獨促統」,例如宋楚瑜最近就當著賈慶林的面說:「要堅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要完全排除台獨作為台灣未來的選項」,類似這樣的話會模糊了中國領導的眼界,也混淆了他們的思路,對台灣未來有百害而無一利;難道讓台灣民眾刺眼刺耳的事還嫌不夠嗎?
※延伸閱讀》
‧歐巴馬訪中 不碰台灣地位問題
‧陸以正:歐巴馬首訪大陸 成敗難料
‧富比世權力榜 歐巴馬胡錦濤居前二
‧中國今朝軍力 超英趕美
‧中國蛻變 「連毛澤東作夢也想不到」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一中內涵 兩岸智庫爭議大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閉幕,兩岸智庫經過兩天討論,經濟、文化組達成的共識多,政治與外交安全議題組別,則對「一中」原則、和平協議、台灣的國際空間等問題,仍然有爭議與歧見。
前天在台北開幕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一百多位兩岸重量級智庫,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外交與軍事)四組,經過兩天討論,昨天下午各推出一位代表作總結報告。

辛亥百周年紀念 可同籌辦

文化組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提出兩岸共同籌辦辛亥革命百周年的學術研討會與紀念活動;經濟組共識也不少,希望兩岸盡快簽署M0U和ECFA,建立兩岸多層次與多元化的經貿事務溝通與協商機制,加強兩岸經濟技術與產業合作機制等。
政治組有共識,也有分歧。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表示,兩岸學者贊同「九二共識」是雙方進行協商談判的基礎,以及應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

和平協議怎麼簽 仍有歧見

余克禮說,在和平協議部分,兩岸學者有共識、也有爭議,大家都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簽署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一環,兩岸學者可就和平協議進行研究討論,為正式協商作準備。
不過,對於和平協議簽署的時機、方式,以及協議的內容性質,雙方仍有歧見。
「一個中國」,是政治組的討論焦點之一,兩岸學者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沒有問題,但現階段對一個中國的內涵,仍意見不一致。對台灣而言,一個中國是如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問題;對大陸而言,一個中國是在現階段如何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問題。
余克禮說,兩岸學者對建立兩岸政治互信,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看法一致,各有一些好的建議和共識,可提供給兩岸有關部門參考。

對「一中」的解讀 兩岸不同

「一個中國」,也是涉外與安全組的分歧所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代表總結時指出,雙方對「一中」的側重點和解讀不同,大陸著眼於國際上強調「一中」,台灣則希望尊重兩岸分治現實。對內外部因素看法也不同,大陸認為和平統一毋須外力干涉,台灣則認為,要尊重主流民意,台灣是較小一方,需有外力支持。在台灣參加國際組織部分,大陸強調主權不容分割,台灣則希望找到可以參與的方法。
此外,綜合組的軍事安全討論,兩岸學者一致認為軍事安全是安全事務核心,妥善處理,可以避免誤判、防止意外,要適時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一中框架 彈性或阻礙?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學者昨天就兩岸爭議最大的「一個中國」原則和內涵,進行激辯。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指出,大陸現在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就是希望在「一中」的表述方式上,開拓更大的彈性空間。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繼續第二天分組討論,台灣學者認為,大陸處處以「一中」為前提,雙方很難展開政治對話;大陸學者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雙方交集有限。
文化大學教授楊泰順表示,台灣政治情勢已轉變,用「一中」框架,很難得到選民支持。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說,如果大陸把「一中」原則當成談判前提,台灣不會接受,也很難接受。
中研院研究員吳玉山更直接點出,談兩岸統一,無法繞過中華民國。八年來中華民國受到大陸與綠營夾殺,逐漸消亡,如果中華民國消失,就表示台灣與大陸的聯結也消失。鼓勵或加強台灣民眾重新認同中華民國,才能增加「兩岸一中」的認同。
台大教授包宗和也表示,一個中國必須要有彈性解釋空間,兩岸才有政治談判的可能性。
聽到台灣同行對「一中」看法,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立即說:「一中是國民黨提出的主張,也一直堅持的,現在還有國民黨朋友提出異議,我有點吃驚。」
余克禮也強調,大陸講「九二共識」,不是「一中各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對話基礎,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黃嘉樹說,「九二共識」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台灣不應該再提要大陸放棄或淡化「一中」,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中」表述方式。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李際均:不台獨就安全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上午的分組討論,兩岸退休將領、學者、外交官,就兩岸軍事交流、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研討。台灣學者認為,大陸若要展現誠意,應先撤飛彈,這是政治宣示,也是爭取台灣民心最具體的行動。
共軍退役中將李際均回應,大陸在東南沿海部署飛彈,是整體戰略需要,不是針對台灣人民。
兩岸「二軌」首度公開探討軍事議題。我方退役將領謝台喜認為,兩岸軍事交流的作法,應在對等立場、一中各表、維持現狀追求和平、務實開放共創雙贏前提下進行。他建議,民間管道部分,可委託退役將校、學者專家組成軍事交流協會等組織,在政府授權下,與對岸展開協商。
官方管道部分,可設置以軍方為主的軍事交流體系,比照海基會、陸委會,由軍方主導成立委員會,或將海、陸兩會擴大編組,增加軍事組織和成員。
多位台灣學者就大陸撤飛彈發言。學者指出,馬英九總統先撤飛彈、再談和平協議的談話,是說給綠營聽的;中共應轉個彎一下,培養氣氛、展現善意,讓馬有台階,這種政治效果,也可減低未來台灣簽署和平協議的阻力。
李際均則強調,所有探討軍事交流與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是台灣必須承認「一中」,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問題,不容許美日等國介入。他說,台灣接受美國保護,究竟得到什麼?台灣只要不搞台獨,就是安全的,只要承認「一中」,比擁有五十萬大軍更有用,更不需花大錢買F十六戰機。
他說,撤飛彈是可以商量的,但還沒商量,台灣就要大陸先動作,如何動、朝哪個方向動呢?撤飛彈是結果,不是談判前提。飛彈問題是美國人炒起來的,目的是要讓台灣買美國武器,台灣不要上美國人的當。
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表示,台灣承認「一中」,有了關鍵的政治互信基礎,將來談統一時,處理代表中國的名稱,都可以討論,例如「中國」、甚至用「中華民國」,都可以考慮。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鄭必堅籲民進黨 多參與交流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經過兩天熱烈討論,「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閉幕;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呼籲民進黨人士,多參與兩岸學術交流與討論。
鄭必堅表示,兩岸正走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需要大討論,兩岸學界應有所作為,走向前面,為兩岸關係發展出謀獻策。
他指出,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有客觀需要,兩岸應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過程產生的新問題。
此次研討會不同於以往,兩岸學者不再流於表態式的發言,而是針對雙方歧見,各自提出解決辦法和思路。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作總結發言前,特別提到此次研討會的籌辦內幕。
他說,一年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向他提出研討會的計畫,他覺得有難度;現在成功舉行,要感謝兩岸官方和兩岸高層的支持。他說:「沒有兩岸官方和高層的支持,這次會議是沒辦法舉行的。」
與以往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泛談」不同,此次與會學者直接切入敏感議題,交鋒對話,尤其是政治組的學者,爭辯分歧已不是討論重點,而是著眼於如何找到處理兩岸分歧的方法。
中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直誇這次研討會有「三好」:題目好、時機好、前景好。他說,自己到台灣還不到二十四小時,與台灣外交同行接觸後,感慨良多。以前他們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你們去,我們就不去,或者先做到把你們趕跑」。但現在,立場不同的兩岸外交人員可以坐在一起,「真是了不起啊!」
大陸學者透露,希望與綠營人士多接觸;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說,大陸要多做綠營人士的工作。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鄭必堅籲民進黨 多參與交流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經過兩天熱烈討論,「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閉幕;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呼籲民進黨人士,多參與兩岸學術交流與討論。
鄭必堅表示,兩岸正走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需要大討論,兩岸學界應有所作為,走向前面,為兩岸關係發展出謀獻策。
他指出,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有客觀需要,兩岸應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過程產生的新問題。
此次研討會不同於以往,兩岸學者不再流於表態式的發言,而是針對雙方歧見,各自提出解決辦法和思路。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作總結發言前,特別提到此次研討會的籌辦內幕。
他說,一年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向他提出研討會的計畫,他覺得有難度;現在成功舉行,要感謝兩岸官方和兩岸高層的支持。他說:「沒有兩岸官方和高層的支持,這次會議是沒辦法舉行的。」
與以往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泛談」不同,此次與會學者直接切入敏感議題,交鋒對話,尤其是政治組的學者,爭辯分歧已不是討論重點,而是著眼於如何找到處理兩岸分歧的方法。
中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直誇這次研討會有「三好」:題目好、時機好、前景好。他說,自己到台灣還不到二十四小時,與台灣外交同行接觸後,感慨良多。以前他們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你們去,我們就不去,或者先做到把你們趕跑」。但現在,立場不同的兩岸外交人員可以坐在一起,「真是了不起啊!」
大陸學者透露,希望與綠營人士多接觸;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說,大陸要多做綠營人士的工作。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下一甲子:出路要寬,境界要高
【聯合報╱社論】 2009.11.16 03:37 am

這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被視為雙方的「二軌對話」。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此會的功能既是投石問路,各抒己見亦是理所當然。然而,會中出現的歧見若與一甲子前、甚或五年前的歧見相較,歧見雖仍有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有大幅的精進,不可同日而語。即以大陸方面的發言而論,三十年前,中國大陸對外主張「以世界革命為己任」,對台灣主張「解放台灣」,對內主張「以階級鬥爭為綱」;如今則出現了鄭必堅的「三和理論」(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兩岸和解)。今昔對照,眼界提高,思路亦開。又如,二十年前,北京的主旋律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但如今則有廈門大學劉國深院長的「國家球體/國際星系」論,明白標舉:「中國這個『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對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這裡也看到了眼界與思路的提高和放大。
鄭必堅的說法,容我們借用並調整一下。我們認為,兩岸能從過去走到今天,確實是「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但欲從今天走向未來,也許應當調整成「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什麼是眼界?眼界的主要成分是知識。毛澤東之所以用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來實踐其「馬/恩/列/史/毛」的「雞尾酒式的共產主義」,主要是因他的知識貧弱;宋江加張獻忠不能治理二十世紀的中國。到了鄧小平等發動對毛澤東的鞭屍革命,則主要仍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然;至於提出「改革開放」的主張,其實當時一切都還說不準,所以「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用了二十餘年,原因亦在知識上的不確定性。但是,到了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年已見巨大成效,是非黑白已是一清二楚,科學統計數字已代替了「放衛星」,利潤誘因則代替了「搖紅旗」;一切已從政治掛帥變成知識掛帥。所以,就知識與眼界而論,如今皆已不是問題;從現在走向未來,決定因素是在境界,也就是決定在使用知識的良知、理想與胸襟。相對而言,過去以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侷限了「出路」;如今若看見了「出路」,則不能再被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所綑綁。同樣的道理,這也應當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軸思維:「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出於這樣的見解,我們對鄭必堅的談話仍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歸結,頗感意外。其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應當是「前二○○八」的語彙;正因此一論述的「境界」與「出路」皆有侷限,所以才有二○○五年「連胡會」提出了「和平發展論」,是「境界」的提升,也是「出路」的放大。到了「後二○○ 八」的今天,「九二共識」已是兩岸的政策主軸,「一中各表」則是其必然存在的潛台詞;這無論在眼界、境界、及思路、出路上,皆已超越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論述。鄭必堅的談話,會不會是境界與出路上的倒退?
北京方面有人在會中說,只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中各表」。但是,倘若連「一中各表」也被視為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且所謂的「統一」也就是「我吃掉你」;試問,這個方案的「境界」如何?又難道會是「出路」?
北京一直說「什麼都能談」;其實,兩岸要談的就是「境界」與「出路」。例如,什麼是「中國」,其實是一個「境界」的問題;又如,兩岸的政治方案是否只有「我吃掉你」一個版本,則是「出路」問題。
我們對這次充滿「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見相對開闊的兩岸研討會表示高度肯定,亦對下一甲子的兩岸關係可望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境界、思路、出路,寄以高度的期待。
【2009/11/16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