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 兩岸 / 2010/06/06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是擁有五千歷史的文明古國,古文物買賣是重要的經濟活動,而除了代代相傳的骨董,非法盜墓,也是古文物的重要來源。根據大陸媒體報導,盜墓在大陸已經形成「產業鏈」,十萬名盜墓者遊走中國全境,得手的文物三天就能運出境外。
大陸「環球人物」雜誌報導,許多偏遠地區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拿起洛陽鏟,不管早和晚,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盜墓、女送飯」,以盜墓為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對盜墓深有感觸。幾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縣參加西周古墓的考古發掘工作,當時,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圍了過去,不動聲色地觀察考古隊員的操作手法,每當一個墓葬的位置被標出,附近的村民都會聞風趕來,伺機盜取。
盜墓者大都具備不下專家的考古知識,並且人手一本「盜墓指南」。所謂「指南」,其實就是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分省分冊提供詳盡的文物信息,包括古墓葬在內。
報導指出,盜墓這一「行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日趨產業化,形成了一套產業鏈,盜墓賊又稱「摸金校尉」。根據分工不同,盜墓圈內的人員分別有著不同的稱謂:主導開挖、運銷的稱「掌眼」,挖墓的工頭叫「支鍋」、有技術的工作叫「腿子」和純賣勞力的稱「下苦」。盜掘、運輸、窩藏、銷贓等一貫作業,就是由這些角色分工完成。
除傳統的工具挖掘外,隨著時代的變遷,高科技的作案手段,比如炸藥爆破、遙感探測、航空考察等,已經被不少盜墓賊採用。
至於如何運銷,報導指出,在盜取的文物到手後,盜墓者會盡快找到安全穩妥又出手大方的買家。一般情況下,通過專門負責運輸的犯罪分子,從古墓中盜出的文物,一小時左右就能出手,三天的時間即能通過轉手讓文物出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