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親近彰化文學家

【聯合報╱林明德】

2011.03.25 03:03 am

彰化舊稱半線,是因平埔族「半線社」而得名。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縣,4年(1726)創建孔廟,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並命名為「彰化縣」。彰化位於台灣中部,大部分屬於平原,濁水溪流過,農業發達,有「台灣第一穀倉」之稱。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底蘊多樣,有形、無形兼有,例如:二十五座古蹟群與閩客民居,傳釋先民的營造智慧;戲曲彰化,南管、北管、高甲戲、歌仔戲與布袋戲,傳唱斯土斯民的心聲與夢想;巧妙的工藝,精緻的家具,呈示庶民的生活美學;而人傑地靈,舊、新文學引領風騷,獨步全台;至於民間文學,多彩多姿,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

十五年來,個人跡近彰化,漸漸發現其人文的繁複。透過產官學合作的模式,正式推出「啟動彰化學」的構想。為了啟動彰化學,我們成立編委會,擬訂宗教、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社會、民俗、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等系列,敦請學者專家撰寫,以挖掘彰化人文底蘊,累積人文資源,終極指向是締造文化奇蹟;不過,近程的文化工程任務乃在創造文學奇蹟。

2007年,為有系統開拓彰化學各面向,我們以產學合作的方式出版「彰化學叢書」,結合學者專家共同挖掘彰化的人文底蘊,預計五年六十冊(目前,已出版三十二冊)。

啟動彰化學,是一個大夢想,也是必須共同、長期來完成的大夢想。而為了創造文學奇蹟,充實彰化文學館的內涵,我們進行軟、硬體的相關思索,並且走訪國立台灣文學館、賴和紀念館、鍾理和紀念館與南投文學館。我們深信以彰化文學的多元與厚度,其軟體之豐厚,足以成為深具地區文學特色的館藏,配合館址的展示空間與動線,當可型塑獨特的館相。

為展示初步的成果,我們特別在彰化學叢書,安排出版《親近彰化文學家》,全書包括賴和、林亨泰、錦連、曹開、施文炳、吳晟、林武憲、康原、蕭蕭、愚溪、宋澤萊、李昂與石德華等十三人,文類涵蓋漢詩、新詩、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與報導文學,每位作家的書寫次序,由小傳、訪談、印象、創作事紀、研究資料,以至作家生平,循序漸進,知感並重,配合圖像,以跡近作家的內心世界。此成果證明了彰化文學的豐厚,更積極的意義,是為彰化縣文學館催生。

【2011/03/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