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當年海鳥天堂 東沙再見鳥糞石

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東沙管理站人員,最近在東沙島上發現一塊「鳥糞石」,見證十九世紀前,島上曾海鳥成群棲息的過往歲月。


海管處表示,鳥糞石通常產於低緯度海島,主要為海鳥產生的大量糞便與未被消化的魚骨等食餘,經過極長期的累積形成,因含有豐富的磷,為製作磷肥的良好原料,極具經濟價值。
台灣包括棉花嶼、貓嶼、草嶼、太平島與東沙島這幾個曾盛產鳥糞石的島嶼,在日據時期就已被開發殆盡。
海管處說,東沙島過去曾是大量海鳥聚集的地方,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曾指出:「島產磷質極豐,遍地皆是。掘土一、二尺即見其質。」
而十九世紀中,也曾有英國自然探險家登島進行自然觀察記載,當時島上有大量的白腹鰹鳥聚集,每當鳥成群驚起時,會在島上空形成一片廣達數哩的「鰹鳥雲」,可想見當時盛況。
但海鳥所產生的鳥糞資源(磷礦),因日本商人於一九O七年登島大肆開採,及一九三七年日軍強占東沙島,闢為南侵基地,也將島上磷礦悉數掘取,東沙島現在幾無鳥糞可見。
海管處說,本次重見天日的鳥糞石,得以見證東沙島曾是海鳥的天堂。

【2011/06/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