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歷史》走入歷史

【聯合報王岫】
2009.12.19 03:34 am

接到《歷史》月刊寄來要結束營業、辦理退款的通知,不禁愕然也扼腕。又一個人文刊物不敵網路傳播之發展而停刊了。
我雖非讀歷史的,但四十多年前念小學時,晚上常跟著父親聽台中民天廣播電台每晚八點播放的歷史劇故事,那播音員沙啞卻沉厚的聲音,把許多歷史小說或演義故事,說得栩栩如生,連關雲長所騎赤兔馬風馳電掣之達達馬蹄聲,都不曉得他用什麼工具模仿得很逼真。此種歷史講古,現今回味起來,實在可說是一種「庶民歷史」,在還沒有電視的年代,讓民眾即使不識字,透過廣播,也能得到一些歷史通識。
《歷史》月刊在民國77年創刊,正是平面媒體氣勢大好的年代。我在圖書館自然也見證到七年代前後,許多學科知識也以庶民而通俗的方式崛起於雜誌業,如科學類的《科學月刊》、政治社會科學類的《中國論壇》、經濟類的《天下》雜誌,以及歷史類的《歷史》月刊等。
雖然對歷史有興趣,但畢竟看不下圖書館許多學術味道濃厚的各大學歷史學報,所以《歷史》月刊創刊,帶給我這個歷史庶民很大的驚喜。圖書館學裡有個「資訊選粹服務」的名詞,就是為增進圖書館員的知識背景和常識,以作為服務讀者的基礎。圖書館的期刊部門,依據圖書館員的興趣與專長,隨時提供期刊文獻上的新文章給館員們閱讀。我向期刊部門的鄭先生,登記要看的幾種刊物,《歷史》月刊就是其中之一。雖然能借回家的都是過期、下架的複本刊物(以免影響到讀者的閱讀),但歷史無時限,夜晚擁被於床頭燈下,讀這種講許多千古故事,且以通俗筆調(沒有書目、注腳)、圖片很多的《歷史》月刊,總讓我想起兒時與父親共聽歷史故事的那種樂趣和輕鬆。父親可以一邊做他的活兒,我可以一邊寫功課,算雞兔同籠的算術,都不會影響我們回到歷史的時光裡。讀《歷史》月刊,也就讓我忘記白天枯燥乏味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那些資訊、電腦名詞,和煩人的館務會議業務追蹤。月刊好看,最近幾年來,後面又增加了王壽來先生編錄的中外聞人的名言雋語錄,也為這份刊物增添特色。
鄭先生是個好的「資訊選粹服務」館員,每月定期將《歷史》月刊送到我座位,讓我下班後免費借看《歷史》月刊十幾年。六年前退休,我開始自己訂雜誌了,除了支持《文訊》雜誌外,另一份就是《歷史》月刊。但近年來,網路興起,平面媒體和雜誌都做得很辛苦,《歷史》月刊似乎也如此,我有次訂了兩年,職員鼓勵我再訂一年,說可獲贈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六冊一套,我聽了自然大喜;但事後想想,《羅馬帝國衰亡史》六大冊價值兩、三千元,也幾乎可以訂個兩年的雜誌了呢。雜誌社如此不惜成本,不就是經營隱憂已產生了嗎?
即使說網路影響閱讀風氣,但按理說,全國國中、高中每個學校都有歷史課,都該訂這份雜誌;每個歷史老師也應訂一份這種寓專業於通俗的雜誌,若再加上數百所大學和公共圖書館,基本上幾千份雜誌的訂量,應可養活一份好雜誌才對。
然而這份揭示著「歷史看似偏僻知識,實際上,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彰顯人、事、物;對於讀者認識世界、人生和行事,歷史是極有效的通識來源,更可提升整體國人通識素養」期許的《歷史》月刊,還是走入歷史了。是該遺憾?還是惘然?

2009/12/19 聯合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