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大陸原住民後代來台認祖

陸鄒族後代 來台尋根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台北報導】 2009.11.30 03:27 am

大陸河南省南陽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村民陳朝虎、陳朝傑,近日到台灣「尋根祭祖」,他們是台灣原住民鄒族人─依那思羅的第十二代孫。
三百年前,他們的祖先依那思羅與其兄,於明末(西元1661年)加入鄭成功大軍,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後,其兄回到部落,他則留在鄭軍,成為鄭成功部下黃廷大將軍的馬伕。鄭成功去世後,黃廷率十萬大軍歸順清廷,並奉命屯墾今日河南省南陽,依那思羅便跟著主子,到了上營村定居、就地結婚成家。
為了避免受到漢族排擠,依那思羅便以他妻子姓氏「岑」的諧音,改名陳年。從此,其後代子孫便以「陳」為姓。
婚後,岑氏生育了四個兒子。在黃廷再次出兵台灣之時,陳年懇請黃廷把次子元勳和三子元杰帶回台灣阿里山老家,以期他日告老還鄉,能夠遷往台灣時舉家團圓。
黃廷接受陳年的請託,並把陳年次子和三子帶回台灣。但陳年最終沒能活著回台,此後,陳年在上營村的後人與台灣的後人便失去聯繫。從那時候起,台灣鄒族的血脈至今已在上營村延續了十三代。
雖然,他們與漢族融合已久,說話的腔調也帶有濃濃的「河南味兒」,但他們仍保有「高挺的鼻子、突出的顴骨」,這些典型原住民的特徵。
直至今日,鄒族的婚喪傳統,在上營村仍然被保留著。如:每年正月二十四的祭灶,大夥兒會吃紅頂子頭,就像清朝官員的頂戴,象徵祖上有軍功。結婚時,須穿戴得花花綠綠,載歌載舞;喪葬時,出殯當天凌晨,子女們要舉行跳棺活動,打著雨傘、背著包袱、包袱裡面裝著冥幣,在棺材上跳來跳去,一邊跳一邊唱著「你放心地回去吧,回去吧,回到大海對岸,那裡有日月潭,那裡有阿里山。」埋葬時,要在棺材下墊放一塊木板。
根據村民表示,「棺材橫放,大頭朝東,是為了讓死者的頭朝向台灣方向;跳棺時,撐著傘是護衛死者的靈魂回到台灣,而背上包袱裡的冥幣則供死者路上用;棺材下面墊放木板,是把木板當做船,供死者的靈魂漂洋過海回到故鄉。」正是因為這些「心向台灣」的婚喪習俗被保留著,才得以讓他們找到了「台灣的根」。
作為依那思羅的後代,陳朝虎、陳朝傑是首次到台灣尋根,他們將於十二月三日回阿里山鄒族部落「祭祖」,預定十二月五日離台。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12年前家譜出土 確認原民血脈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台北報導】 2009.11.30 03:27 am

河南鄧州市上營村與台灣鄒族的淵源,雖可以追溯至三百年前,親緣關係卻是在1982年後才逐漸地為人所知。直到2003年,在台商吳天璽的熱心牽線下,橫跨三百年時空距離的血脈情,才得以一線牽。
1982年,鄧州市進行了人口普查,當地官員塗徵偶然翻到了人口登記表,意外地發現了上營村陳姓居民兩百餘人是台灣鄒族人的說法。
爾後,塗徵更發現另有周、林、蔡、黃、張、許六姓居民,可能都是台灣原住民的後裔,分別為(周、林)布農族、(蔡)鄒族、(黃)卑南族、(張、許)阿美族。這六姓和陳家一樣,目前都已經發展到十三、四代,保持著相同的風俗,有著同樣的傳說。
當時,七大姓的家族歷史,只是通過口耳傳說而流傳下來,並無證據。
直到1997年,一次偶然的房屋崩塌事件,才讓陳氏家譜重見天日。陳姓家族的身分也才得到確認。隨後,周、林、蔡和黃等家族,也都陸續找到家譜,這才證實他們的「台灣原住民血統」。
2003年,鄭州台商吳天璽偶然得知陳氏家族歷史,自願替他們尋親,在阿里山的達邦村,找到陳氏家族的後裔。2005年,阿里山鄒族的頭目汪念月,率領陳氏家族的後裔到上營村,舉行鄒族儀式,迎接祖靈。
今日到台灣尋根的上營村村民陳朝虎、陳朝傑及周慶選等人,都是首次到台灣,他們將於近日回阿里山達邦村,與族人相認,並舉行祭祖儀式。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