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新竹車站古蹟整修



新竹車站 古蹟修成「鐵皮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09.11.30 05:46 am

建於西元一九一三年的新竹火車站,是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日據時期的「長老級」火車站,一九九八年被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二○○○年編列預算交給竹市發包整修;不過,車站屋頂居然採用十多年前才出現的建材「彩色鋼板」,也就是一般頂樓違建採用的鐵皮屋頂。 學者批評,堂堂國家古蹟卻戴上「鐵皮帽」,顯得不倫不類新竹車站是日據時期興建的七大站之一,外觀採巴洛克西式風格,建築線條優美,矗立新竹近一世紀,是無數新竹市民與旅客的共同回憶。但因歷史久遠,建築已顯老態,九○年代初期台鐵有意拆除,經文化界人士奔走得以保留台鐵在一九九四年曾自行維修,把當時的平板瓦改成偏紅色的彩色鋼板;六年後市府文化局為當時已具古蹟身分的新竹車站進行維修時,繼續沿用鐵皮屋頂,只是顏色換成了綠色。
新竹車站原先使用銅瓦(也有一說是平板瓦),曾研究日據時期建築並參與日式宿舍整修的台北科大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指出,日據時期比較大規模的建築屋頂多採用銅瓦,如監察院、總督府等;依文資法規定,古蹟修復「必須照舊的修回去」,若真的找不到當時材質,也會尋找替代性材料。
時任新竹站長、現已調任新竹車班主任的賴錦琇回憶,當時的古蹟委員曾表示「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才使用鋼瓦。
他也說,比起原來,「味道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張崑振研判,平板瓦應是指水泥瓦,這是日據後期直到民國四、五十年代常採用的材質,想必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當時修復時至少也要改成水泥瓦,不論如何「鋼浪板在新竹車站的歷史過程中不曾出現」。
他感嘆,有些古蹟修復後,增加結構強度,但是從文史價值上來看「卻是修壞了」。
曾參與台北賓館整修的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徐裕健說,新竹車站是如此重要的建築,日據時期的「台灣建築會誌」一定有記載,或是考據同時期的建築。
但徐裕健也不否認,有些古蹟修復會因經費不足或方便管理維護的考慮下採取鋼浪板,「但我個人不會這麼做」。
※延伸閱讀》
‧國定古蹟 士林官邸重要文件幸無損
‧古蹟待保存/汪洋居 三年仍沒錢修
‧古蹟「賣捌所」煥然一新 宜縣將委外
‧歷史新聞/170年古蹟 齋明寺修復啟用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竹車站/當年漏水搶修 缺錢權宜用鋼瓦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2009.11.30 05:46 am

新竹市火車站整修後改用鋼瓦,新竹市政府表示,當初的調查研究計畫是建議用平板瓦,但因時間與經費的限制,才循例使用鐵皮屋頂。
「難怪!每天看到古色古香的火車站,總覺得有點怪,又說不出所以然,原來問題在屋頂。」一名路人說。
文化界人士說,既為古蹟,就應儘量回復原貌。
新竹市文化局指出,日據時代新竹火車站屋頂為鋼架結構,桁條木構,上面鋪上平板瓦,民國卅四年遭美軍轟炸,新竹站部分毀損;兩年後,臺灣省政府撥款整建遭炸毀的右側建築。
文化局文資課調查,民國八十三年,因火車站主體和售票大廳的屋頂老舊,整修時將平板瓦換成鋼瓦(鐵皮屋頂)。八十七年六月,因屋頂嚴重漏水,屋頂天溝又阻塞而積水嚴重,導致大廳牆面滲漏、油漆剝落,八十九年,當時市長蔡仁堅決定緊急搶修。
市府委託建築師季鐵男調查,建議將屋頂鐵皮更換成平板瓦,「回歸其原本風貌」。市府向省府爭取經費,但因精省,無法如願。後來,蔡仁堅帶著計畫書向當時省長趙守博說明,趙守博撥給省府統籌分配款補助修復新竹州廳、新竹火車站。
新竹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前課長王靜秋說,新竹火車站搶修經費僅兩千九百多萬元,因經費有限,且為了儘快解決漏水問題,因此沿用原本的鐵皮屋頂。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竹車站/巴洛克風 鐘塔有盔甲
【聯合報╱蔡惠萍】 2009.11.30 05:46 am

新竹車站是由日本松口崎萬長設計,與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屬於同期的巴洛克風格西式建築,洋溢著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情。
外觀上採哥德式鋸齒狀山牆、矮柱及窗拱,最大的特色是座兩段式傾斜度較大的屋頂,搭配一座盔甲式有四個方向的鐘塔,內部則有文藝復興時代的浮雕裝飾。
新竹車站還有一些有趣的設計,包括一條神秘的「貓道」。貓道原來的名稱是「維修道」,是為了人員維修鐘塔及屋頂,而在屋梁柱間用木板鋪設的一條走道,因「藏」在陰暗且狹窄的屋頂梁柱中間,通常只有貓或其他小型動物才會鑽爬,因而有了「貓道」由來。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