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在台灣史悠游的麻薩末

【聯合報林明德】
2011.02.02 03:47 am

我的家鄉在高雄海邊,幾世代以養魚為業,因此,童年與魚蝦蟹貝,密不可分,尤其麻薩末,最為特別。牠的傳奇,耳熟能詳,鄉人暱稱為「富貴魚」……
台灣四面環海,屬亞熱帶氣候,養殖發達,魚類繁複,加上烹藝精湛,味道獨特,儼然是海鮮王國。
根據先民留下的幾則諺語,可見飲食文化之豐厚,例如:
一鮸二加魶三鯧四馬鮫。
一鯧二魚午三魚土魠。
有錢吃鮸,沒錢免吃。
顯然因為受到地緣認知的影響,造成魚材排序上的差異,不過,當中所反映的海鮮品味與智慧,則不能不教人佩服了。
可是,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與台灣開發史並存的「虱目魚」為何不見相關的魚諺?此其一;游進台灣民俗的魚種,為何經常被遺忘?此其二;影響台灣魚業經濟、生活的虱目魚,為何不見牠的歷史或相關文化論述?此其三。
這些問題,縈迴個人腦海幾十年。有一天,翻閱連橫《台灣通史》,無意間找到牠的蹤影,也揭開了沉埋久久的謎底。
虱目魚(Milk Fish)是海產硬骨魚類,在台灣通稱「麻殺目」,但各地也有些許的差別,例如:台南地區稱為安平魚、麻虱目、國姓魚或虱目魚;西拉雅族名為Sat Mattau(一隻眼睛的魚);東港一地叫作海草魚、虱目魚;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云:「台南沿海素以畜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或曰,延平入台之時,泊舟安平,始見此魚,故又名國姓魚云。」可見「麻薩末」為原來名稱,屬於平埔族語彙。魚體成紡錘形,側扁,胴體部較寬,腹面圓形,頭稍尖,尾細長,背蒼青腹銀白,眼有發達的脂性眼瞼,嗜食植物性餌料;性膽怯,一觸聲影立即驚逸,甚至躍出水面數尺高。(晨間網魚,魚群似白箭,跳躍亂竄,蔚為奇觀。)分布於台灣西南沿海(即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一帶,年產量約占全省養殖魚類生產量一半以上,養殖技術也高居東南亞各國之冠。
過去,引海水入魚塭養殖,每年四月到十一月為養殖期,一切看天氣;現代,漁塭深挖(二公尺),電力風車,不僅增加容積率,也克服了天候的局限;一年四季十二個月,都看得到麻薩末的姿影,吃得到麻薩末的風味。
我的家鄉在高雄海邊,幾世代以養魚為業,因此,童年與魚蝦蟹貝,密不可分,尤其麻薩末,最為特別。牠的傳奇,耳熟能詳,鄉人暱稱為「富貴魚」,可見「近水知魚性」的那份機趣。
清明時節,故鄉男男女女到海邊捕麻薩末魚苗;白瓷碗數魚苗的念謠(據黃春明說他曾在恆春的海邊聽了「好幾天」,並且稱之為「算術民謠」。)此起彼落;培養「發仔」、幾梯次上魚塭的「新仔」、馴至「舊魚」的過冬。這些養魚流程與情景,宛在目前。至於麻薩末當歸、四物、煎炸、清蒸、魚粥以及魚脯、魚乾,已成為吾鄉的民俗經驗。
在耳順之年,驀然回首,忽然發現麻薩末已盤據我的童年,游進生命的底層。三十年前,我跨出學院從事民俗田調,重新探索這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傳奇,結論是,麻薩末已悠游台灣史四百年,而且是台灣大宴小吃的焦點,魅力無窮。
麻薩末的料理方式相當多元,燉蒸滷炸、煎煮烤燻、魚乾魚脯、魚丸罐頭、魚粥米粉,應有盡有。美食家公認,牠既是民俗小吃,又是盛宴佳饈。例如:台北「欣葉」的「煎(或烤)虱目魚」;台中學士路「將軍牛肉麵」的「頭頭四(是)道」;台南的「阿憨鹹粥」,廚藝獨特,滋味奇妙。
麻薩末的歷史悠久,是島民的共同回憶。工商族群,忙裡偷閒,何妨來一趟南部沿海風景線之旅,藉收尋幽訪勝之趣。在那裡,可以飽覽麻薩末產地的景觀,品嘗麻薩末的風味。黃昏,魚塭阡陌,鷺鷥與落霞齊飛;夜晚,網魚高潮,銀箭共曙天一色。至於親炙麻薩末原味,更是妙不可言,煎煮、燉炒、烘烤,魚粥、米粉、當歸,各取所需,就地料理,手持杯酒,好友聚會話家常,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麻薩末既是鄉土小吃,也是盛宴佳饈,台中張北和整合其分際,開出新吃道,他素有「歪廚」之稱,以廣東牛肉麵、滷豆腐乾、冬蟲夏草酒……飲譽遐邇。在廚藝上,他肯嘗試,點子又多,「頭頭是道」證明了他的創造潛力。此一料理,素材是麻薩末,不僅為他獲得多次的台灣烹飪大獎,也讓他在1990年上海第一屆食品節展示時,大放異彩,令裁判驚嘆不已。「頭頭是道」,就是條理分明的意思,黃宗羲《明儒學案》云:「頭頭是道,不必太生分別。」這可能是他取象或取意的依據。不過落實到料理,卻有不同的面貌。這道菜建立於十二隻(每隻半斤重)麻薩末上,包括麻薩末魚頭、魚尾、魚丸、魚腱,盤面排成八卦形。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盤內東西南北各排頭尾三個,中間放些炸魚腱(隱藏五行圖像),加上十二小碗麻薩末魚丸湯,因此,「頭頭是道」,又可說成「頭頭四道」。顯然,裡面充滿著玄機。享受「頭頭是道」,不僅是一件大學問,也是一種樂趣。先吃炸魚腱,喝魚丸湯,配上一口魚丸,吸眼珠、魚瞼、頭髓,慢慢咀嚼;之後,膽大心細的品嘗魚尾,當可體會俗諺「會吃的吃魚尾」的真諦。
表面上看來,小吃之於盛宴,猶如俗之於雅,層次不同,滋味容或有別。不過,因為味道、技巧與營養等方面的注意與經營,使鄉土小吃也有成為精緻佳饈的可能,麻薩末,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裡根據長期田調民俗小吃的經驗,提供兩種麻薩末的烹飪方法,藉以闡述麻薩末的原始風味。
先談清蒸麻薩末:
在處理過的麻薩末抹上一層薄薄的鹽巴,醃上十五分鐘,在魚身內外均勻鋪塞一些薑片,並淋上少許米酒,隨即放入電鍋(事先加半杯水至沸騰狀態──熱鍋),約蒸十二分,之後,燜五分,取出換上新的薑絲,便是一道清蒸麻薩末。這道小吃沒有任何添加物,完全由材質釋出原味,既清純又鮮美。
再說燒烤麻薩末:
在處理過後的麻薩末抹上一層薄薄的鹽巴,醃上十五分鐘後,放入烤箱,上下適度翻動,約二十分,肉質呈黃金色,取出後加上檸檬汁,趁熱食用,是一道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間美味。
歲聿云暮,在虎去兔來,吃年夜飯之際,闔家嘗試一道鄉土口味的「麻薩末」,祈求「年年有餘」,同時溫習在台灣史悠游的麻薩末所建構的民俗意義,可謂一舉數得了。
2011/02/02 聯合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