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台北/他捐祖厝 大稻埕柑仔店變古蹟

2010/10/16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

「貴德街轉角都是故事!」莊永明搬了小板凳,在貴德街「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坐下,大稻埕故事從他口中溜了出來。夕陽餘暉下,那些故事中的主角廖添丁、李 臨秋…彷彿重回大稻埕。整修了一年多的貴德街五十三號,本月掛上招牌「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店屋活化紀念」,它將是台灣第一個由「柑仔店」整修而成的古蹟─ 莊協發港町文化講亭。
提起莊永明,大家都知道他是「民間學者」─學歷不高,卻有滿肚子的故事、學問,以及滿屋子的台灣文史收藏。但很少人知道,孕育莊永明滿肚子學問的搖籃,其實是一間柑仔店─莊協發商號。
一九二九年的大稻埕風華正茂,茶行、洋行林立。這一年,莊永明的父母在貴德街上開了「莊協發商號」,賣雜貨給茶商與工人。這間柑仔店從早上七點開到晚上十 一點,吸引各路人馬在此聚集買菸打酒、交換各種情報。莊永明也從這時開始收集各種酒標、菸盒…開啟他長達一甲子的台灣文物史料收藏。
身為柑仔店靈魂的莊媽媽,是說故事的頂尖高手。莊永明到現在還記得媽媽口中廖添丁遭追捕、宛如武俠片的畫面:「廖添丁跳到我們家,踏上水井腳一蹬,人就飛上屋頂!」
莊爸爸則記憶力驚人,可以背出一百零八個梁山好漢。家學淵源的莊永明自然也說得一口好故事。
「這裡是『風頭壁』,在製茶季節,柔軟的海風中總帶著茉莉花香與茶香。」莊永明和鄰居小孩,總愛搬個板凳在柑仔店前的亭仔腳坐下、聽大人講古,這些故事後來都被莊永明寫進書裡,「可惜當店裡擺上貴德街第一台電視後,大家就只看電視、不聽講古了。」
隔壁的貴德街四十九號,曾是台灣政治與文化中心。一九二一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每周六在此舉行「貴德港町文化講座」。林獻堂、蔣渭水等知識份子在此演講現代文明知識、革命思潮,聽眾動輒幾千人。
大稻埕繁華落盡,莊協發商號也於廿多年歇業。去年莊家準備改建祖厝,莊永明決定將一樓捐給台北市府做為古蹟,恢復一甲子前的柑仔店風貌;再仿效「貴德港町文化講座」成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邀請各路文史專家在「亭仔腳」下講古。
大稻埕古蹟 貴德街變成沒落貴族街
貴德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莊永明表示,大稻埕茶行林立,吸引各國商人來此交易。五大洋行與美、德等五國公使館皆設於貴德街,李春生、辜顯榮、陳天來等富商都在貴德街或附近建造豪宅,盛極一時。
莊協發商號左邊是「台茶之父」李春生紀念教堂、對面住著茶商吳文秀,右邊則是「補破網」作者李臨秋的故居。吳文秀是第一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台灣人,莊永明 記得他的太太纏小腳,「總是從窗口跟我打招呼」。當年京劇名伶顧正秋公演五年的永樂座戲院也在附近,「顧劇團」許多小成員還是莊永明的同學。
百年繁華如過眼雲煙。貴德街如今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僅剩被列為古蹟的陳天來宅第與李春生紀念教堂,殘留一絲昔日光華。莊永明在「台北老街」中,形容貴德街是「沒落的貴族」。
即將成為貴德街第三座古蹟的「莊協發」,在莊永明眼中扮演「挖掘貴德街內在靈魂」角色。他認為,錦記茶行、李春生紀念教堂讓人看到貴德街外在,而「莊協發文史講亭」則能讓人看見貴德街的內在。他期望藉由這個「百年柑仔店」,讓大稻埕的傳奇一代代傳下去。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