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緬懷「民國人」 中國掀熱潮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志德/北京報導】2010.09.27
這兩年,中共政府不斷要求和台灣展開政治對話,「中華民國」如何定位,成了涉台學者的熱門課題。但早在「中華民國」成為政治顯學之前,歷史、文化上的「民國熱」已在大陸民間流行多時。近來知名畫家陳丹青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提出一個詞「民國範兒」,再次煮沸大陸的「民國熱」。
依照中共書寫的歷史,中華民國起於一九一二年,亡於一九四九年。因而在這一段時間出生、成長的中國人,就稱為「民國人」。
胡適、張愛玲是民國人;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一代元老,也無一不是民國人。但這不僅僅是從時間區分,而是如陳丹青說:「範兒,是一種『樣子』」,也就是「民國人」特有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 (胡適1891—1962 ; 周恩來1898-1976 ; 劉少奇1898-1962 ; 張愛玲1920—1995)
陳丹青所謂「看」民國人的「樣子」,原本的確是一種視覺經驗。因為這幾年,「老照片」之類的書籍在大陸市場反應奇佳。對許多大陸年輕人而言,清末民國既熟悉又陌生,雖然早在歷史課本裡讀得爛熟,但文化的傳承,早在文革時期就一刀兩斷。
另一位醉心民國史的學者,廈門大學教授謝泳日前在一場論壇上直言,「民國的開放風氣,保障了頂級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如果用諾貝爾獎當指標,得獎的中國人,他們受的大學教育,不是在民國,如楊振寧、李政道,(還有光纖之父高錕 1933年生於上海) 就是後來在台灣。在人文學科,像余英時(香港)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受的也是民國教育。
在當今的科學界,謝泳說,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本權威的學術期刊,但在民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數學以及協和醫院辦的「中國生理學」,都是世界一流的期刊,能夠吸引外國學者將稿件投到中國來。
「那是一個好的時代,精神是昂揚的,社會是開放的。」謝泳說,在人文、藝術上,被廣泛肯定的作家和學者,胡適、錢穆、林語堂、張愛玲、魯迅,也都是民國人。「有這樣的成就,如果還有人要說,那完全是個人吃人的黑暗時代,肯定說服不了任何人。」(佩娃補充 提到的人太少了 還有徐志摩 梁啟超 趙元任 陳寅恪 王國維 葉公超 蔡元培 老舍 曹禺 沈從文 巴金 冰心 瞿秋白 三錢 華羅庚 陳景潤 蘇步青 林徽音 金岳霖 熊十力 殷海光等等數都數不完)
但這樣的談法,會不會過度美化了民國時期?對此,謝泳說,九O年代以前,民國對大陸人而言,只有政治,這樣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近年來,大陸人更有興趣的是民國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層面。謝泳說,愈進到這些領域裡,愈會發現民國時代的成就,遠遠超過後來由共產黨統治的六十年,就算有知識份子在內戰時選擇留在大陸,到了文革時期,也被整肅得乾乾淨淨,「如今談論民國,其實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反思。」
「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然而唯其短暫,這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卅年間奠定的,豈可小看?」陳丹青的話,為「民國熱」做了最好的註腳。
【2010/09/27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