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1954.10/金門軍民築坑道

2011/01/02



1954年10月7日,金門駐軍和百姓一如往常合力構築地下坑道、碉堡等防禦工事。事後來看,這是風雨前的寧靜。
1949年之後,金門成了保衛台灣的前哨。那一年,金門歷經古寧頭戰役洗禮,為鞏固台灣打贏第一仗;在那個戰爭一觸即發的年代,除了有國軍駐守,金門青壯 男女也組成民防自衛隊,強化防衛工事,因此通過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考驗;即使單日落彈數高達五萬七千餘發,依然固若金湯。
隨著兩岸關係和緩,金門也解除戰地政務,並率先從戰地前哨轉為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前庭。這座軍事島嶼已成功轉型為生態觀光之島,昔日抵禦中共砲擊的地下坑道和碉堡,變成觀光坑道和迎賓民宿。
攝影展地點:台北一○一大樓1樓、89樓同時展出
日期:1月7日至3月31日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從巨流河到啞口海

【聯合報╱錢婉約(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2011.02.26 04:26 am

前言:說起來,我與《巨流河》這本書,似乎有些緣分。先是,在本書出版前,我看到《聯合報》上〈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的文章,知道台灣有位英語系的教授,也在懷念祖父,對作者的名字因此留下印象。隨後,承蒙出版社丁希如女士送我台灣原版《巨流河》;半年前,又有在北京大學任客座教授的Nicholas Koss(康士林)先生送我此書的大陸版。春節前,蒙康先生好意,我把自己讀這本書的喜歡之情和點滴感悟,寫信帶給齊邦媛先生,表達我於私於公雙層的敬意和感謝。本文據給齊先生信敷衍而成。

《巨流河》是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夏出版的一本回憶錄,面世不久,就好評連連,很暢銷。2010年十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大陸版,不到兩個月,又在《中華讀書報》年末的「2010年十大好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一本個人回憶錄,竟能如此暢銷,引起大眾閱讀的興趣和追捧,這在如今的出版界、閱讀界,可謂一個溫馨而令人鼓舞的好事。

作者齊邦媛是台灣大學英語系榮退教授,在這本年屆八十開始動筆,花費了四年時間寫成的長篇回憶錄中,作者回顧了自己波折迭起的人生道路,同時也折射出近百年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民國時期的戰爭流亡,半個世紀台灣的建設發展。簡潔雅致的文學性表述,經緯有度的章節安排,時時閃現的人生智慧和哲思,使全書情理並茂、文質彬彬,兼具了詩史般的歷史厚重和詩韻芬芳。

一、家鄉與邦國

康士林(Nicholas Koss)教授長期在台灣輔仁大學英語系任教,是齊邦媛先生多年的朋友和合作者,他聽我說喜歡《巨流河》這本書,問我:「你會感覺到是一位台灣人寫的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沒有特別的感覺,她的文字簡潔雅麗,是那種標準的漢語美,沒有什麼特別的台灣味兒。」康教授說:「我只知道她的英文寫得很美,看來中文也很美。」

後來細想想,康先生那天問的,僅僅是指表面的文字書寫嗎?還是也包括思想內容在內?那麼,正是在思想和情感理趣上,《巨流河》也是超越一時一地的,足以引起兩岸讀者廣泛的共鳴。雖然書裡面滿是東北與中央、中國與日本、國民黨與共產黨、大陸與台灣,甚至東方與西方,這樣一對對的矛盾(也可以說是對立統一體),但是,那些寫滿戰爭、對抗、紛爭的歷史,那些包含著血和淚的過往,到了作者的筆下,業已呈現出一種「度盡劫波」而能「回眸一笑」,「艱難困苦」而不失「謹敬寬仁」,如「鳳凰涅盤」般的昇華。抗戰的生死逃亡,就讀內遷大學的艱苦,青春的動盪,情愛的無措,隻身遠赴台灣的前路未卜,在第二故鄉的拓荒創業……處處悲愴哀婉,又無不閃耀著幾代人努力奮鬥、真誠奉獻的感人,體現出作者對於歷史人生的覺悟和思想的清明。

我出生在多難的年代,終身在漂流中度過,沒有可歸的田園,只有歌聲中的故鄉……八年抗戰,我的故鄉仍在歌聲裡。「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故鄉是什麼樣子呢?「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唱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想的是自己家鄉的永定河、黃河、漢水、淮河、贛江、湘江、桂江、宜江,說不盡的美好江河,「江水每夜嗚咽地流過,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

1924年出生於東北遼河(遼河清代稱「巨流河」)岸邊的作者,是日本侵華戰爭中最先喪失家園的人,也更能體會擁有美好江山,卻不幸一一落入敵手的各地流亡同胞的苦難心情。

黑夜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沒的聲音,已上了船的呼兒喚女的叫喊聲,在那個驚險、恐懼的夜晚,混雜著白天火車頂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長至年老的一生中常常回到我的心頭。那些淒厲的哭喊聲在許多無寐之夜震盪,成為我對國家民族,漸漸由文學的閱讀擴及全人類悲憫的起點。

這是在南京大屠殺一個多月前,作者隨家人從南京逃出,車船交替,混在逃難的人流中一路往漢口的遭遇。幾天中,作者的母親死裡逃生,命懸一線,作者一歲半的小妹妹不幸夭折。國破家亡、生離死別,哀傷催淚的往事,而作者是用了內斂蘊藉的筆觸、理性節制的表述來呈現的。

二、文學與宗教

自此我終身愛戀英文詩的韻律,像山巒起伏或海浪潮湧的延綿不息。英文詩和中國詩詞,於我都是一種感情的烏托邦,即使是最絕望的詩也似有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這也是一種緣分,曾在生命某個漂浮的年月,聽到一些聲音,看到它的意象,把心拴繫其上,自此之後終身不能拔除。

由歌聲的詠嘆、文學的閱讀開始,到對於社會人生的文學性體悟,以及最終完成文學性回憶錄的書寫,這種藉由涵泳浸染中外詩篇而建設起來的「感情烏托邦」,是一種超越嚴酷現實絕望、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學情懷」,在我看來,正是此書令人愛讀、風行暢銷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正如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人物——戰士兼基督徒張大飛一樣,作者也是一位基督徒。張大飛是一個眼看著自己父親被日本人澆了油漆活活燒死的東北流亡青年,是中國第一代翱翔藍天、英勇抗敵的空軍英雄,同時也是給了作者深刻關愛和靈魂啟迪的少年夥伴。參軍前,當他把一本題寫著「願永生的上帝,永遠愛你,永遠地與你同在,祝福你那可愛的光明前途」題詞的《聖經》送給作者時,朦朧的宗教意識或許已經種下。「他是第一個與我談『靈魂』的人」,在八年抗戰的勝利前夕,張大飛光榮殉國。深沉的悲哀,加之抗戰勝利後的虛空、迷茫,作者受洗為基督徒:

我在衛理公會受洗成為基督徒,我在長期的思考後,以這種嚴肅的方式,永遠地紀念他:紀念他的淒苦身世、紀念他真正基督徒的善良,紀念所有和他那樣壯烈獻身地報了國仇家恨的人。

直到晚年,作者重新踏上大陸的土地,尋訪南京故地時,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找到了關於張大飛的銘刻:「張大飛 上尉 遼寧營口人  1918年生 1945年殉職」。這二十個字沉靜至極、簡約至極,然而作者說:

張大飛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裡綻放,迅速合上,落地。那般燦爛潔淨,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

「潔淨」、「高貴」,還有「溫和」,是書中經常出現的詞彙,這似乎是一種象徵。記得錢穆曾在《中國文化史導論》書中說過,如果說西方人精神上的皈依是宗教,那麼中國人類似的皈依感來自文學,中國人將古典詩文作為自己情感的慰藉、人生的依託。在這裡,接受了中西方詩學的教育,縱覽了中西方文學的精髓,皈依了基督教的文學教授,在完成自己「如此悲傷、如此愉悅」的回憶錄書寫的同時,也是在追尋和祈願,非正常歷史環境下,人類良知和幸福的實現之道吧。

所以,書中時時讓人感悟到詩歌的哀而不傷和宗教的悲憫虔敬。我想,這正是這本書優於一般回憶錄的地方,也是這本書在眾多書寫這一時期的著作中,顯得高貴雅潔的地方。

三、革命與建設

對於晚清、民國以來的中國近百年歷史,不用說,海峽兩岸有著各自的書寫方式。如今,緊張對立的局勢已如戰火般硝煙散去,那條象徵著作者人生起點和故鄉情結的滔滔巨流河,流到了作者後半生棲居地台灣島南端的「啞口海」,作者說:「啞口海,海灣湛藍,靜美,據說風浪到此音滅聲消。」這樣一幅由波瀾壯闊終趨於深邃靜美的社會畫卷、人生畫卷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對於習慣了大量宏觀敘事以及單維度視野下歷史教科書教育的讀者,從中讀出了不少新鮮的感覺。

比如通過作者父親齊世英的一生,可以看到東北人在北伐、抗日、內戰以及1949年以後的特殊命運,那種多層次的喪失家園的痛楚,至少在我,是以前所不曾了解和感知的。

比如書中寫了作者從南京—蕪湖—漢口—湘鄉—桂林—貴州—重慶—樂山一路逃亡和輾轉安頓求學的經歷,讓人對抗戰初期百姓的逃亡,活生生地如見砲火,如聞哀哭。我們以往所熟悉的抗戰書寫,太多是打擊侵略者的勇武或壯烈,而戰爭帶給全民族各個階層、具體領域,甚至某個家庭和個人的苦難,則被關注和挖掘得太少太淺。

再比如,在我個人,竟在這裡邂逅了一個常常縈繞於心的人生問題。那就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半期幾乎席捲全國的學潮中,青年學生應該如何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參加學潮、獻身革命,還是相反,堅守住一方書桌,完成自己學生的使命?在1949年以後的歷史語境中,這個問題一度幾乎不成為問題,只是隨著反右、文革等一系列知識分子厄運的降臨,才在一定範圍內,成為一些人心中的問題。

與此相關,我忘不了自己在高中時讀短篇小說〈紅豆〉的內心衝擊和啟迪。〈紅豆〉看似是一個愛情故事,寫的正是這一時期一對大學生款款情深到不得不分道揚鑣的故事,而在我心裡引起重大反響的,不是愛情,卻是上述那個問題。問題一旦產生,其實就是對於成說的反思和質疑。這是〈紅豆〉給予我的啟示。不用說,那個參加革命、留在大陸、回母校做了黨委委員的女學生,和那個為了自己喜愛的物理,遠赴美國繼續深造的男學生,他們各自今後的人生際遇和作為將會怎樣?五十年代以後幾十年的歷史變遷,似乎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歷史足以引起人反思,而社會思想的慣性又長久地遮蔽著人們的覺悟。這篇小說發表於1957年,不久即在批判聲中銷聲匿跡,直到1979年被收入《重放的鮮花》小說集,我看的正是這個集子。

今天所以在這裡重提舊事,一,讀《巨流河》〈學潮〉、〈最後的樂山〉等篇,讓我回想起這篇三十年前看過的小說,不由得想,這多像是真實版的〈紅豆〉?二,作者宗璞曾隨父馮友蘭在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生活過,一定目擊了一次次的學潮運動而有所感慨。三,在此,不妨再次引鑑錢穆在《師友雜憶》等各書中,對於學潮中青年學生的規勸:政局動盪、國家困難中,尤需年輕學子靜心學業,學好本領。青年為國之棟梁,非謂眼前,乃指此後。一旦國家安定,需要建設人才時,學業有成者才能真正對國家民族作出貢獻。

然而,畢竟對於波濤洶湧的歷史巨流,每個人都只是在游泳中學游泳的弄潮兒或溺水者。能夠如歷史學家般縱觀古今,高屋建瓴地看穿浮塵和煙雲,直指未來的,畢竟是少數。芸芸眾生都是在歷史的煙塵消散之後,才有幾分醒悟。更何況熱血奔騰、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更何況在當時,畢業即失業,甚至面臨生存危機的苦難青少年?歷史往往就是這樣裹挾著血淚,裹挾著缺憾,悲壯地前行!而在這樣的大歷史中,一幕幕可歌可泣、如怨如訴的人生悲喜劇,也逐一上演。

夕陽西下,霞光絢爛映透半空;回望前塵,《巨流河》作者所走過的人生道路,伴隨著不輟的弦歌,是美麗而富有啟示的。

【2011/02/26 聯合報】@ http://udn.com/

士林官邸導覽 看電影院、夫人親筆畫

2011/01/03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昨天充當導覽,解說士林官邸內的擺置,他透露,官邸大客廳底端的太師椅,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造訪官邸時坐過的椅子,至今仍保持原貌。


邵銘煌提醒,多注意大客廳四個大圓窗;其中三個收納戶外景致,如一幅風景,靠迴廊的圓窗則掛上宋美齡的畫作,也是館內唯一展出的真跡。
邵銘煌說,不少家具都是當年跟著蔣宋兩人來台;陪著蔣宋走過風風雨雨的歲月。
從入口走進官邸的「穿堂」,過去訪客會先在此等候通報,兩邊牆上的五幅畫都是宋美齡的畫作,不過目前展示的都是複製畫,其中一幅大型的蘭花,是蔣中正慶祝七十三歲生日所作。
再往前的小客廳,是家庭聚會的主要場所,壁爐上方掛的是蔣中正母親王太夫人的遺像,蔣每天都會在此向母親遺像行禮。
旁邊的餐廳,是日常家庭聚餐及宴客的場所,長桌可以坐滿十六人。特別的是,餐廳和小客廳可以合併打通,就成了官邸的「電影院」,邵銘煌指出,故總統愛看電影,官邸設有「電影科」,由三位職員負責放映電影。像一九六三年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映前就在這裡先播放給故總統欣賞。


最後是大客廳,這是接見外賓及大型家族聚會的主要場所,由多個不同的區塊所組成,不過都以故總統與夫人喜愛的「牛舌紅」色調為主,偏向近代西式風格,只有屏風、畫作、花瓶點綴,沒有繁複的華麗裝飾,在壁爐前的位置是故總統與夫人最常坐的地方。
【聯合報】


士林官邸三大套家具 遊客:怎麼辦趴
2011/01/03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昨天下午士林官邸正房首度開放,拔得頭籌的國中退休歷史老師陸堅貞,早上六點就來排隊,來之前還查資料做足功課。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因人數管制及建物珍貴,目前採定點導覽,不開放遊客自由遊覽。導覽人員依序在穿堂、小客廳、餐廳與大客廳四個定點各自停留五分鐘做解說。
有遊客參觀後表示,比較後慈湖與角板山等蔣公故居,覺得士林官邸跟前兩者一樣「很儉樸」。
陸堅貞說,曾聽說西安事變後,蔣公的房間一定有五個以上的出口,可是看起來並非如此,讓她有點疑惑,開玩笑說「是不是另有通道,只是我們不知道?」另外,大客廳若一次擺放三套家具,宋美齡怎麼辦派對?
文化局解釋,曾聽過蔣公故居有許多出口的傳說,但不確定有沒有逃生通道;正房一樓許多房間的出口設計也是相連一起,可達快速逃生之用;只不過不在參觀動線之內。至於大客廳的家具,蔣夫人會隨心情及需要隨機調動大客廳的三套家具,只不過這次為了讓民眾看齊,才一次擺出來。

【聯合報】

揭開士林官邸的神祕面紗

2011/01/03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士林官邸從一九九六年對外開放,但前總統蔣中正夫婦居住的正館卻一直與外界隔絕,總統府花了一億多元、歷時四年修復士林官邸正房,昨天起開放,民眾可一覽蔣中正執政時的居所。
正房為兩層樓建築,目前開放一樓,二樓蔣中正夫婦起居室未開放。開放前半年採發放預約券方式,也就是民眾上午排隊領預約券,下午再來參觀。昨天共發放兩百六十張預約券,原以為會「秒殺」,卻花了四十五分鐘才發完。文化局表示,可能是事前宣傳不多所致。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表示,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自一九五○年起在此居住,一直到蔣中正一九七五年去世,總共度過了廿六個年頭,是兩人居住最久的住所。
邵銘煌指出,官邸除了是蔣家的家庭生活重心,也見證許多重大決策和中外名人,前美國副總統尼克森曾三度訪台,前兩次都入住官邸二樓的客房,當時蔣中正與他會談的內容包括中英關係、美援及反攻大陸等。

美國總統艾森豪一九六○年訪台,也到官邸拜訪,除了在凱歌堂做禮拜,也與蔣中正在大客廳中會談一小時,一九六一年,當時的美國副總統詹森訪台,與夫人一起受邀至官邸做客。此外,越南前總統吳廷琰與阮文紹、韓國總統李承晚、泰國國王蒲美蓬等外國元首,都曾在士林官邸留下足跡。
總統馬英九昨參加開館典禮時表示,官邸正館歷史價值在於,曾經居住的人與那段時間所做的重要決定,希望國史館適度呈現相關年代的歷史事實。

馬英九強調,故總統既然是對歷史做出重大決定的人,也必須對歷史負起最大責任。開放官邸正館代表台灣已經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希望後代子孫從歷史中學習並記取教訓,做得不好的要改,做得好的要複製。
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表示,父親郝柏村曾擔任總統府侍衛長,蔣故總統每年會固定宴請部屬及家人,他十七歲時穿的人生第一套西裝,就是到官邸赴宴,當時的餐點有汽水、蛋糕、冰淇淋,還有BBQ烤肉,故總統和藹可親,總是摸摸在場小朋友的頭,詢問在哪讀書?放假都去哪裡玩?

【聯合報】

鳳山達人名錄 大象林旺入列

【記者程嘉文、顏福江/連線報導】

大象「林旺」已去世七年,但仍是國人共同記憶之一。由於林旺來台初期在陸軍官校度過,因此鳳山區公所提議,將當初圈養林旺的水池,改為「林旺紀念生態園區」,紀念林旺。

達人名錄 唯一動物

鳳山區公所不但要興建「林旺生態園區」,今年還把林旺列入「達人名錄」內,是收錄的名達人中,唯一的「動物」;區公所強調,林旺和台灣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民眾心中已超脫「動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軍派兵到緬甸作戰。一九四三年,孫立人將軍的新一軍俘虜了十三頭日軍大象,這批軍象後來跟隨部隊回到廣州,只剩七頭。抗戰勝利後,這些大象「奉命回國」,走了一千公里,不但到廣州協助興建「抗戰烈士紀念碑」,還曾進行慈善表演為湖南省飢荒募款,感動了千萬人。

後來有四頭大象分別被送到北平、上海、南京和長沙動物園,剩下三頭在廣州,林旺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當時名喚「阿妹」。

原名阿妹 元配阿沛 

一九四七年,孫立人到台灣訓練新軍,把大象帶來台灣,其中一頭在航程中病死,剩下「阿妹」與老母象「阿沛」。阿妹與阿沛在鳳山陸軍基地一住七年,可說是鳳山之寶。

鳳山「達人名錄」編輯小組成員之一的閻祥表示,他兒時最高興的事,就是隨父親參加陸官慶典活動,別人都去看熱鬧,只有他溜去看「阿美(林旺原名)及阿沛(阿美妻子)」。

阿沛死亡後,台北市政府向軍方爭取把阿妹送到圓山動物園,與三歲小母象「馬蘭」完婚;一九五四年十月卅日,阿妹搭著軍方的載重拖車,由鳳山來到台北。

改名林王 被誤林旺 

圓山動物園方認為「阿妹」不符性別,也沒有森林之王的豪氣,因此改稱「林王」,但被記者誤寫為「林旺」,林旺之名流傳至今。

獸醫師依據牙齒等特徵,判斷林旺生於一九一七年。而動物園則從一九八三年起,根據入園日,每年十月最後一個周日為林旺慶生。二○○三年二月廿六日,八十六歲的林旺去世,創下亞洲象最長壽紀錄。

當初軍方圈養大象的位置,位於目前陸軍官校南校區、曹公圳旁一塊土地,給大象泡水用的池塘,至今仍作消防水池使用。「林旺生態園區」規畫將水池改為生態池,設立觀景木棧道。最重要的是兩頭大象的塑像,其中一頭正在池中戲水,也設立這段故事的解說牌。

聯合報 100/1/3 A10版

劉放吾之子 為父爭取遲來榮譽

【聯合報 2011/01/03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國軍進入緬甸助戰,翌年四月的仁安羌大捷,解救被圍的七千名英軍,使得中華民國揚眉吐氣,師長孫立人也聲名大噪。當時第一線指揮的團長劉放吾,名氣雖然沒有孫立人大,但也戰功彪炳。


劉放吾的兒子劉偉民在美經商,多年來積極替父親爭取遲來的榮譽,總算在父親去世前兩年,獲得國防部補發獎章,今年又追贈旌忠狀。

劉偉民表示,目標是爭取馬英九總統的褒揚令,以及父親當初獲頒、卻在戰亂期間未能領到的六等雲麾勳章。

一九四二年的緬甸,英軍不敵入侵的日軍,節節敗退,其中一個師在仁安羌被截斷後路,眼看要被圍殲;當時孫立人的新卅八師派出劉放吾的一一三團增援,遇到英軍史林姆中將,史林姆命劉放吾對仁安羌發動解圍攻擊。

不過劉放吾堅持,必須得到孫立人的允許,否則不能隨便接受英方指揮。雙方爭執一個多小時,無線電總算聯絡上孫立人,孫立人認可後,劉放吾隨即下令部隊進入陣地,歷經兩晝夜激戰,終於擊破包圍圈,救出英軍。

抗戰勝利後,劉放吾跟隨孫立人到東北剿共,後來戰局失利,全軍覆沒,他化裝輾轉逃回南京,又隨軍到台灣,升任少將。

但一九五五年孫立人捲入匪諜案,部屬也跟著遭殃,劉放吾為了負擔一家六口生計,只好開起煤球行,每天打煤球掙錢。

同一時間,在香港卻爆發「真假將軍」案。駐港英軍司令菲士廷當初也在緬甸作戰,希望尋訪昔日救命恩人劉放吾,林彥章宣稱自己就是當初的團長,並以「抗戰英雄」之名在政商界大肆招搖撞騙,多年後才被拆穿,轟動一時。

港台媒體尋找「真將軍」,才輾轉在台灣找到劉放吾。台北一名煤氣行老闆同情劉放吾的遭遇,介紹劉轉行從事新興的瓦斯生意,劉家經濟狀況才逐漸改善,後來隨兒女移民美國。

劉偉民長大後,積極替父親「平反」。一九九二年仁安羌大捷五十周年,在立委洪秀柱的協助下,當時的國防部長陳履安,補發劉放吾的陸海空甲種一等獎章。

今年一月十五日,國防部長高華柱也代表馬總統,將旌忠狀頒給劉偉民。

聯合報   2011-01-03

百年思索/蔡詩萍:百年精彩在民主的包容力

【聯合報╱蔡詩萍】 2011.01.03 03:17 am

邁向二○一一的全台跨年煙火,估計該有兩百萬人冒著寒冷,於各地守候煙花璀璨的倒數時刻吧。

那一瞬間,我深信,人人心中都像天使,會期盼自己與關愛的人,能在一年又一年的交替裡,幸福、平安、健康。雖然,我們都很實際,都明白日子並不一定盡如己意,大時代的變動不居、個人際遇的悲歡離合,都不是靠一個新年祈福許願,便有夢幻耶誕老人,憑空送來那分大禮。然而,我們平凡人的庶民屬性,不一向是這樣:只在自己能掌握的範圍內,善盡一分善良、純真的想望嗎?

民國百年 人民五味雜陳

今年,中華民國一百年,這個全世界只有廿三個邦交國,卻以「台灣之名」,擁有卅六個非邦交國的駐台辦事處,外交部則在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城市擁有不同名義的駐外辦事處,這還不包括經濟、文化等名義的駐外單位。換句話說,「中華民國」國際空間很艱辛,可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生存活力,相對旺盛而持續。中華民國台灣的處境,何嘗不像這島上的善良民眾,我們年年祈福、日日打拚,為的也只是要努力證明自己單純的想望,總有那麼一天,會被實現。

我也承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對「中華民國一百年」的感情,五味雜陳。年輕人多半會在煙花四射裡,祈願自已人生有燦爛之光景;外省老一輩,大有可能在燈火輝煌之後,百感交集自己的坎坷一生,終於能見到繁榮的晚年,久別的故鄉;親歷威權統治歲月的本省耆老或後輩,撫今追昔,對自己與親人曾夾處於兩個時代的陰鬱必然感嘆不已;然則不管外省或本省,那些飄搖、離亂的老世代、老靈魂,多少要在愛台灣、愛中華民國之間,移動著難以言喻的掙扎與苦楚。

國家認同 幽靈揮之不去 

唯其如此,當我看到藍綠兩陣營的領袖,在跨年這一晚,出現不同的選擇,也就更了然於胸了。馬英九總統在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看煙火,極具創意的國父孫中山頭像於夜空中隨煙花綻放之際,他內心一定不免激動;綠營蔡英文主席到南台灣綠營執政的高雄市跨年,可以想見民國百年的味道必然遠遠讓位於霹靂布袋戲素還真的高空格鬥。「中華民國在台灣」跨向一百年,於台灣社會的內部,即便在怎麼「不談政治」,「國家認同」這幽靈,依舊是談台灣前途不能迴避的最大問題。

所以,誰能說「中華民國,精彩一百」的slogan,沒有準確的描述出時代的意義呢。

精彩一百 包涵滄桑艱辛

精彩,不僅僅意味歡欣鼓舞而已;精彩,亦含納了曾經的滄桑與艱辛。精彩,不僅僅光耀正面積極的風華;精彩,也承認了負面挫敗的種種無奈。

推翻滿清,民國肇建,軍閥混戰,五四運動,北伐成功,國共分裂,抗戰勝利,光復台灣,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國府遷台,白色恐怖,威權統治,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解除戒嚴,政黨解禁,民選總統,政黨輪替。這一頁頁中華民國百年史,一九四五年以前,在民國大陸的範圍內,多少烈士慷慨捐軀,多少仁人絞盡腦汁,多少志士夙夜從公,多少百姓無辜喪命;在一九四五年以後,於民國台灣的交會裡,台灣於日據五十年的血淚發展,於焉有了民國的期盼與挫敗,這一頁頁百年史,從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輾轉至四面環海的寶島台灣,中華民國的大陸時期,篳路藍縷,毀譽參半,終究以被中共徹底擊敗為收場,「金陵王氣黯然收」敗走台灣。中華民國的台灣時期,勵精圖治與威權統治兼而有之,終於在民意高漲下,走出經濟與民主相互支撐的台灣奇蹟。

藍營深處當然有人不滿何以中華民國一百年,總凸顯「在台灣」這一段;綠營雖不無同意「中華民國」是不得不然之共識的聲音,但顯然對「台灣」之興趣遠遠高過「中華民國」,更遑論深綠那一板塊的根深柢固了。

認同對峙 民主可以化解

這樣的認同對峙,絕非放煙火所能解消得了。也不會因為民國一百年,各式慶典的籌備推陳而被淡化稀釋。朝野都應該務實的體認,除了時間的淘洗,人事的代謝,等等客觀因素外,領導者的布局遠見,民主制度的深層轉化,絕對是未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台灣民主的智慧考驗。

我們若回頭看歷史,每個穩定階段的發展,往往歷經數十年上百年之波動,方有小小的建樹。我常想,處於那過渡時期的人民,是何其的苦悶啊!他們只能明哲保身,或捲入無情的洪流。但若洞悉了歷史的流變,本來便非一蹴可成,需要一小段一小段的穩健積累。那麼每個渺小之個人,倘能堅持「對的價值」,涓涓細流必能成江海。當年《自由中國》被迫停刊前,一篇社論〈黃河九曲,終必東流〉,多年後仍感動了曾經被黨外運動衝決威權網羅所影響的我這世代四年級生,而台灣的民主運動不也在《自由中國》停刊(一九六○年九月)後第廿七年,開出了解除戒嚴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花朵嗎?

一百年,對一個數千年的古老國度是何其之短暫,於一個新生的民主共和國所承受的苦難,卻又是那般的沉重且漫長。不過台灣近三十年的民主突破,畢竟告訴了世人:民主確實是可以化解衝突、淡化對立、凝聚共識的一種機制,不用槍、不流血,靠智慧、憑溝通。

包容歧見 民國真正內涵

台灣的藍綠對峙,固然壓縮了不少社會議題,可是每一次大選過後,社會迅速回復平常軌道,往往令人驚嘆台灣民眾的成熟!

台灣的民主容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是,放眼華人世界還靠一黨專政、少數壟斷、強人指導,台灣人卻一票票決定政權的轉移、國家的未來!誰能不同意邱吉爾的名言:「民主制度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不壞的一種制度!」

單是看朝野於認同問題上素有分歧,卻能於跨年晚會各取所需,而民眾則一概予以包容。我們就得承認:中華民國一百年,真正精彩!

(作者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副董事長)

【2011/01/0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新竹百年古道

新竹/大山背古道 螢舞油桐花
2011/02/01
【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

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早年流傳一句客家諺語說:「有女不嫁大山背,上坡石頭堵嘴、下坡石頭擲背,吃番薯配樹葉」,也就是說,大山背男人太窮、環境太差太苦,是個窮鄉僻壤、一點也不熱鬧的地方。
曾幾何時,大山背成為北台灣重要賞螢據點,每年4、5月,大批人潮湧進,大山背一年四季豐富的觀光資源,總是吸引許多遊客享受山水逍遙,或是到步道沈浸芬多精的包圍,還可參訪廟宇,追尋心靈的寧靜。
近年來,橫山鄉公所全力推廣「大山背休閒農業區」,92年初完成4條古道復建,讓遊客能在山巒綿密的山林裡,聽鳥語聞花香,盡享山林樂趣!

山勢陡峭喚騎龍

大山背步道群之一的騎龍古道因山勢陡峭得名,騎龍古道就在已廢校的豐鄉國小旁,豐鄉國小現改建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騎龍古道是從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前方進入,沿途有糯米橋、孟宗竹林,4、5月是 欣賞螢火蟲、油桐花的最佳場所,古道中段有觀景台,步道長度1500公尺,步程約1小時30分。

大崎崠望如旗桿

大山背步道最具挑戰性的就屬大崎崠步道,海拔705公尺,山勢陡峭,遠望猶如飄在雲端的旗桿,而有「大崎崠」之名。
最高點可眺望大新竹主要水域上坪溪、油羅溪與頭前溪水系,山頂視野極佳,新竹縣市景色盡收眼底,深受登山客喜愛。下山終點經過天壇寺,遊客可到此禮佛或歇腳,欣賞上坪溪與油羅溪匯集成頭前溪的景觀,其中扇形平原即是橫山村。
大崎崠步道長度1500公尺,步程約1小時,步道地點位於樂善堂寺廟右側,入口處有廁所。
茶亭路上糯米橋
茶亭古道是大山背先民輸送農產品至橫山鄉鬧區的唯一通道,沿途油桐樹林立,每年4、5月油桐花開,滿地油桐白雪,美不勝收,古道上還有一座古糯米橋,別具趣味。
步道長度750公尺,步程約45分鐘,萬瑞森林遊樂區的斜對面有座茶亭,大石頭上刻有步道名稱,一旁還有停車場,即為步道起點。

劉興欽的逃學徑

漫畫兼發明家劉興欽小時候讀橫山鄉豐鄉國小,從小就是鬼靈精,他說「很多發明靈感就是從逃學而來。」橫山鄉長溫文結因此開闢「劉興欽逃學步道」,讓其他人也感受頑童逃學的樂趣。
劉興欽逃學步道全長約1.5公里,步道前段約1公里是原始路面,中段是花崗岩步道,後段是較陡峭的產業道路。
劉興欽逃學步道沿途動植物生態豐富,周邊景點有豐鄉小瀑布、糯米橋等,步程約1小時30分鐘,起點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後方的竹35線上。

內灣老街懷舊情

探索橫山鄉大山背步道的遊客,不妨順遊相距不遠的樂善堂、豐鄉小瀑布、大山背人文生態館、百年伯公廟、如來禪寺等,也可走訪熱鬧的內灣老街、內灣火車站、內灣吊橋、劉興欽漫畫館,感受懷舊氣息。
怎麼去
‧開車可由國道三號竹林交流道下,往竹東方向進入台三線,沿著鐵路內灣支線橫山站附近,依指標尋找萬瑞森林遊樂區,即可到達大山背步道、九華山莊、樂善堂等。


新竹/飛龍古道 覽新埔軌跡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徐養齡/新竹縣報導】

新竹縣新埔鎮蓮華山上的飛龍健行步道,自然生態秀麗壯觀,吸引不少山友登山健行,85年由山友邱海權號召友人披荊斬棘,歷時兩年開出,周邊還可通往作家吳濁流故居、百年歷史的三聖宮、陳氏公廳、客家伙房屋,走上一趟就可將新埔歷史軌跡盡收眼底。
蓮華山飛龍健行步道全程約5公里,可沿楓香神木、飛龍池、好漢坡、三聖宮、五埔里等入口進入,蓮華山的山腰則有百年廟宇「三聖宮」,背倚蓮華山,蜿蜒山路狀似飛龍,所以蓮華山古道又稱「飛龍古道」或「飛龍登山步道」。

楓香三百歲

池水碧綠的飛龍池入口,池邊設有觀景台,經過飛龍池隨即可以看到「飛龍池登山步道」的指標,沿路同樣以鵝卵石鋪成,約十分鐘可抵達山上休憩平台。
楓香神木入口處有一棵年約300歲的楓香樹,樹幹高挺粗壯,3人才能合抱;因樹齡悠久,有神木之稱,樹下還設有祭台供參拜,新埔客家人早期會用楓香木浸泡在洗澡熱水中,據說能解風濕痛。

沿途山胡椒

飛龍步道自然景觀豐富,楓香神木入口每年4、5月桐花盛開,沿路還可見野生鳳梨、白匏仔,及原住民慣稱「馬告」的山胡椒,味道近似薄荷。
飛龍步道全程不遠,山友平日常天一亮就上山健行,約2小時就能走完,假日吸引更多遊客前往尋幽,5個入口的景色各自不同,遊客可自行規畫。
怎麼去
●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方向於霄裡橋邊進入直行約2公里即達。
●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即可抵達
●大多數山友會從三聖宮及飛龍池入口出發,三聖宮設有停車場,從三聖宮的崇聖亭出發,循鵝卵石小徑一路走到蓮華山頂,再從山的另一邊下山,剛好可將古道繞一圈回到三聖宮。

桃園百年古道

桃園/總督府古道 俯瞰慈湖美
2011/02/01
【記者劉愛生/桃園縣報導】

桃園縣大溪鎮地區山巒起伏,經先民墾殖拓荒,留下了多條古道遺跡,其中以大溪鎮復興里有一條總督府歷史古道最聞名,山頂至高點海拔493公尺,可俯瞰百吉洞口、慈湖一帶與復興鄉奎輝村美腿山等地,成為民眾休閒賞景的好去處,「總督府」三字更吸引登山遊客好奇詢問。

抗日古戰場

大溪鎮復興里長倪源昌表示,日本據台初期,日軍出兵圍剿復興鄉山區拒降泰雅族原住民,在復興鄉枕頭山一帶與原住民發生多次激戰,日軍死傷不少,原住民最後不敵,四散逃避。
其中一名抗日領導者在復興里湳仔溝山麓被捕,日軍隨即以無線電請示「總督府」如何處置,所得答覆是「就地正法」,日軍隨即將這名抗日原住民押至山頂廣場宣布奉「總督府」命令斬首示眾,「總督府」之名相傳至今。

管制區撤崗

傳說斬首地點就是現今總督府山頂稜線的地籍圖校正點位置,四周空曠,還可俯瞰百吉洞口、慈湖一帶與復興鄉奎輝村美腿山等地,成為民眾登山耳語相傳的野史話題。
大溪鎮福安里長許漢宗說,總督府古道位於大艽宮步道與白石山古道之間,這條登山路線一直走百吉山區的頭寮山、湳仔溝山稜線,從大艽宮山頂的溪石亭開始到地籍圖校正點,全長5公里,單程步行40分鐘至1小時,曾屬慈湖陵寢軍方管制區,8年前撤崗開放民眾登山休閒旅遊。
怎麼去
‧北二高→大溪(台7)→慈湖→出百吉隧道,登山入口處位於大溪鎮百吉舊隧道旁。
‧另一條登山口位於百吉隧道後側,阿婆客家麵店旁。也可走稜線直通大艽宮古道、溪洲山古道等地。


桃園/大小粗坑古道 鐵馬健行樂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桃園報導】

桃園縣龍潭鄉粗坑古道有大小古道之分,古道建於清末年代,當時大漢溪水位很高,小船可以直達三坑渡船頭,新竹縣關西、錦山和馬武督農民,都靠著這條古道將茶葉等農產品運至渡船頭,再添購民生物資返回山區。

路寬12公尺

台灣割讓日本之際,粗坑古道也是抗日志士逃向山區的路徑,日據時期發展經濟,粗坑古道逐漸拓寬以牛車路為主的棧道,如今大粗坑古道路寬12公尺,已成鐵馬族挑戰路線。小粗坑古道以泥路為主,成為民眾登山健行最佳小路。

油桐林滿眼

遊客可經石門山西坡到達山脊出口後,即是寬廣開闊碎石路,往左通往奉聖宮的石門山登山路線,即可串連石門山登山路徑。朝右可到台灣植物藥園、崑崙山藥用植物園等方向,適合三五好友或閤家慢步行走,登高眺望石門水庫,行程一小時。
粗坑古道終點是龍潭鄉崑崙藥用植物園,廣達40公頃山區大多被油桐林覆蓋,另一叉路的終點是佛陀世界(童話世界舊址),平日人車稀少,假日以鐵馬族旅遊為主。粗坑古道山腳下有一間「粗坑窯藝術空間」,是客家人文藝術家聚會場所。
怎麼去
●從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往石門水庫方向,走中正路快到石門水庫時再轉往關西方向,注意路標,約5分鐘即可抵達。
●從粗坑窯土地公廟起,沿著粗坑溪溯水一路上爬,順著石門山麓翻山越嶺,兩側林蔭遮天,時現斷岩險境,徒步時間二小時卅分。
●從登山口沿著粗坑溪溯溪而上,前五百公尺坡度較緩,一公里後坡度漸陡,且多是覆滿青苔的石階路面。

新北市百年古道

新北市/菁桐古道 熱帶雨林FU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邱瑞杰/新北市報導】

菁桐古道是上百年前清末時期汐止與平溪之間的交通要道,目前以平溪境內的古道較為完整,新北市政府計畫今年重修汐止境內的菁桐古道通往汐止四分尾山步道,串連當地的登山路網。

由磐石嶺進

菁桐古道由汐平公路指標4公里處的東山路登山口開始,經石硿子山區,越過汐止、平溪交界處的最高點磐石嶺後,與汐平公路重疊交會,再從磐石嶺福興宮對面的菁桐古道進入,行經石板卡、烏崎巢、雲霧谷、魔神仔洞,通往菁桐。
新北市平溪區導覽協會前理事長楊錦聰表示,全長約5公里的菁桐古道迄今已有100多年,主要是翻山越嶺到菁桐開墾的先民,挑扁擔運送日常用物及物資,日積月累踩出來的一條山林小徑,現在是民眾踏青郊遊的好所在。

老街憶從前

民國60年後,平溪通往木柵、瑞芳、汐平的公路相繼開通,菁桐古道漸無人煙,只剩登山客尋幽探訪。這幾年平溪鄉公所投入經費整理還印製簡介,沿途青山翠谷,植物資源豐富,頗富熱帶雨林的味道,沿途的選洗煤場、工寮等,都是採煤輝煌歲月的遺跡,來趟古道之行,令人發思古幽情。
楊錦聰說,菁桐古道的出口在菁桐二坑口,走完古道,到距離不遠的菁桐老街逛一逛,同樣有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從前的感覺。
怎麼去
●菁桐古道從汐止東山路走向盤石嶺是陡坡,全程約2公里,略顯荒蕪。
●建議走平溪菁桐段的3公里古道,開車上磐石嶺後,從福興宮對面步道入山。


新北市/草嶺古道 芒花如翻浪
2011/02/01
【記者阮南輝/新北市報導】

全長8.5公里的草嶺古道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跟宜蘭縣頭城鎮交界,先民當年通行的要道,如今成了東北角海岸國家步道最受歡迎的健行路線,充滿思古幽情。
談起草嶺古道名字由來,地方指因為該處沒有什麼樹種,冬天滿是芒草,雪白如翻浪的芒花景致,白茫茫一片,所以被稱為草嶺。

屬淡蘭古道

草嶺古道在清朝時代是淡水廳(艋舺)到噶瑪蘭廳(宜蘭)的交通重要孔道,屬淡蘭古道中的一段,介於北縣貢寮鄉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也就是縣市分界。
古道沿途可見夾道的常綠闊葉樹林和人工栽培的針葉樹及筆筒樹。沿著緩坡一路經過古樸的跌死馬橋、仙跡岩、清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的「雄鎮蠻煙」巨石、「虎字碑」等古蹟到山頂的觀景亭,嶺頂路旁土地公廟前有著北宜兩縣的界碑。

四小時走完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草嶺古道沿途有涼亭、解說牌、林務局護管所服務區及公廁等設施,3到4小時可走完全程。
風管處人員說,大部分的健行遊客是從福隆或貢寮方面由北往南的方向行走,穿過遠望坑山谷循著古道上到嶺頂。搭乘火車在貢寮或福隆站下車,至遠望坑新社橋登古道,返程在大里火車站搭車。
怎麼去
‧火車可搭乘北迴線(宜蘭線)至福隆站下車,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也可搭乘國光客運台北往羅東、宜蘭班車;基隆可搭基隆客運往福隆班車,都是在福隆站下車,沿著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自行開車的話可走北部濱海公路到福隆,再走路到草嶺古道。

台北百年古道

台北/天母古道 輕鬆半日遊
2011/02/01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七段的「天母古道」,早年是金山與天母間重要的連絡要道,從仰德大道開通後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古道,近年更躍升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每逢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天母古道」涵蓋了華岡至天母間的數條步道,包括了陽明天主堂至猴洞產業道路的翠峰步道,以及由雙溪淨水廠至三角埔發電所之間的水管路步道,全區海拔高度約120至300公尺。

林相超豐富

水管路步道在日據時代即是保安林區的水源重地,不僅林相豐富,沿途逐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植物相當茂盛且種類繁多;從古道入口拾級而上,一旁就是古蹟黑色大水管,水管路的終點就是三角埔發電廠。
水管路步道長度約2.6公里,從陽明天主堂經水管路步道到中山北路七段路底約需約2小時;從陽明天主堂經翠峰瀑布,再從猴洞產業道路或是半嶺產業道路到中山北路七段所需的時間約3小時,半天時間要走完天母古道綽綽有餘。
獼猴群出沒
上坡路段中途和盡頭都有涼亭可以歇腳,在中途涼亭旁往回望,天母市區已在山腳下,走到盡頭,如果天氣晴朗,還能遠眺林口台地,從這裡觀看台北夜景也很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步道下切翠峰瀑布的岔路附近,容易有獼猴群出沒,行走其間要特別注意。
怎麼去
‧從中山北路七段底要走上華岡必須經過千級的石階,對體力不佳的人來說是一大負荷。
‧建議搭乘260路公車上陽明山,在山仔后下車,然後步行至陽明天主堂再進入天母古道。


台北/更寮古道 沿途看古厝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更寮古道是南港山區多條通往深坑、石碇的古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全長不到2公里的石階步道,沿途行經蘇家、張家古厝、潘家槍孔厝,南港第一市民農園等,登上古道頂端的望高寮視野極佳,天氣好時可遠眺基隆港。

日日春招手

更寮古道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就闢建完成,當時漢人墾荒,在山區築步道作為監視防禦土匪之用,後來演變成茶商與村民最常走的道路也稱「茶販路」。民國70年當地在里長黃王的號召下,里民義務挑石,才有現今完好的石階步道。
但有部分路段,仍顯現古老粗獷的原始味道,未鋪設碎石路段,點綴著日日春小白花,更顯小徑淳樸古意。

遠眺基隆嶼

更寮步道沿途不時可以看見國道5號高速公路,此外,位於山腰旁有多座百年古厝,160年歷史的「潘氏祖厝」,是先民開發的遺跡見證,古厝外觀還留有當年駐守防禦的槍孔痕跡。
望高寮海拔約389公尺,清朝有武裝更夫駐守,位置居高臨下防土匪擾民,從望高寮朝南可看到石碇、深坑、新店一帶,朝北可見內湖五指山系、七星山、大屯山,向西可遠眺淡水河口、觀音山等,朝東順著基隆河上游可見汐止、暖暖一帶,若能見度夠高,甚至可以看到基隆港及基隆嶼。
怎麼去
●更寮古道入口位於舊莊路2段124號雜貨鋪旁,登石階往上步行經蘇厝接小段產業道路後再上石階,中途有涼亭可歇息。
●再往上可到更腳寮九重宮產業道路尾,從潘厝旁山徑再上行約40分鐘,即可到達望高寮土庫岳,步行全程約需1個半小時。
【聯合報】

苗栗百年古道

苗栗/挑炭古道 深深森呼吸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縣報導】

春節出遊到哪好?苗栗縣三義、通霄間的挑炭古道,過去是連接山海線的運輸要道,如今在苗栗縣發展觀光與桐花季推波助瀾下,重生為熱門賞桐路線,也是健行的好去處,民眾不妨趁著春節到挑炭古道走春,享受健康的森林浴。
挑炭古道全長5公里,從三義鄉雙湖村連接到通霄鎮福興里車輪坑地區,距今約150年前,通霄福興山區與三義兩地居民為了運輸交換山海間的農產品,開闢石階步道。
到了日據時代,通霄、三義山區因盛產相思木,燒製木炭的行業興盛,通霄福興地區生產的木炭就由挑夫一擔擔沿著步道運往三義火車站輸出,因此走出「挑炭古道」之名。
因桐花重生然而隨著瓦斯普遍,燒木炭行業沒落,農民改種經濟價值高的香茅草,加上交通逐漸便利,挑炭古道一度荒蕪,2004年隨著桐花季在苗栗縣開幕,挑炭古道沿線因油桐樹密集,重新成為賞桐路線。
春節期間挑炭古道雖還沒有桐花可看,但走一趟挑炭古道不僅可以享受新鮮空氣,揮汗消耗過年期間大吃大喝累積的脂肪,古道兩端也有許多景點,不論想從三義或通霄開始玩,都有多樣選擇。
三義鄉雙湖村苗48縣道旁的挑炭古道入口,有高大的牌坊寫著「三通嶺」挑炭古道,遊客不必擔心找不到,一旁還有頭戴斗笠、肩挑木炭的「阿旺伯」挑夫意象雕刻,阿旺伯臉上的笑容代表先民樂天知命、硬頸篤實的精神,吸引不少遊客合影留念。
怎麼去:從台13線轉48縣道,挑炭古道入口有高大的牌坊寫著「三通嶺」挑炭古道。

滿山山茅香

阿旺伯雕像上方的「茅鄉炭坊」,園區內有完整的木炭窯煉香茅油、樟
腦油、檜木油設備,保留台灣40年代特色的香茅產業,煉製香茅油時滿山飄香,來訪前事先預約,還可由老闆羅萬真親自導覽、聆聽他風趣的解說,電洽0919-706-358。
而山另一邊的通霄鎮福興車輪坑地區,風景同樣優美,挑炭古道步道口就在車輪坑產業道路旁,沿著這條產業道路,有永興農場、如意園民宿、金田農場、建民農場、上田咖啡莊園等多間農場、民宿,提供用餐或住宿選擇。

農場採柑橘

金田農場有佔地2公頃的果園,種植柳丁、椪柑、茂谷柑等柑橘類,也開放遊客採果,過年時採果期雖已接近結束,但仍可買到不少新鮮柑橘,農場附設民宿,也可預訂烤肉和合菜,電話037-782-093。
金田農場三合院後方有木造階梯,拾級而上再往永興農場方向走去,就可找到挑炭古道登山口,遊客可以將車停在農場內,再漫步前往。

咖啡園飄香

而建民農場內種植薰衣草、迷迭、薄荷、野牡丹等多種香草植物,還有玫瑰園,農場內鎮店之狗拉不拉多Monica溫馴可愛,景觀魚池內還飼養了一對綠頭鴨,平緩的丘陵地形適合全家大小帶著寵物出遊,農場內也提供套餐和合菜,電話037-783-438。
建築在大片樟樹林中的上田咖啡莊園,600坪的林地不時飄著現場烘焙的咖啡香氣,過年期間僅除夕不營業,初一起店內會更動部分菜單,給遊客新鮮多元的選擇,電話037-783-798。


苗栗/劍潭古道 油桐桂花香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縣報導】

苗栗縣造橋鄉「劍潭古道」近年來已成地方上的熱門健行路線,沿途有許多石板梯階,順著山勢起伏,是許多民眾休閒賞景、練體能的好去處。
劍潭古道曾淹沒在荒煙蔓草多年,民國92年經鄉公所整理才重見天日。這條長約2公里的山間小徑,沿著山稜蜿蜒起伏,是當地村民早年往來的重要通道,重整後成了「健康步道」,重獲新生。
古道沿線鋪設石階、石板步道,還有三座觀景涼亭及平台,從山稜線遠眺,視野遼闊,附近山巒入目可見。

因鄭成功得名

老一輩鄉民說,古道名稱取自入口處的「劍潭」;傳說鄭成功曾率兵行軍至當地,但紮營時水源不足,因此將寶劍擲出,當地立刻湧出泉水成潭,因而得名。
早年大西、大龍村居民往來都得經由這條古道,兩地居民參加婚喪喜慶,還會背桌椅、舖蓋,從古道翻山越嶺。
劍潭古道沿線栽植油桐,每年四、五月間落花如雪,其他植栽、生態也豐富,鄉公所還種了不少桂花,打造「油桐樹下桂花香」的情境。
一趟約一小時
到古道一遊,從劍潭水庫入口處登高,地勢較陡,到第一座休憩涼亭,共401級石階,半小時可達,沿途林相豐富,賞景、健行都宜;有些民眾偏好從古道出口處上山,地勢較平緩,一趟走下來,約要1個鐘頭。
怎麼去
●劍潭古道入口在苗14線道路上,駕車走台13線(尖豐公路),在造橋鄉大西村十字路口轉往大龍村方向,約5分鐘即可抵達。
●苗14線沿途有木頭窯、力馬原住民生活工坊、谷巴休閒渡假村木炭博物館等遊憩景點。0

中彰投百年古道

台中/愛勇古道 走過三百年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台中報導】

后里鄉泰安村愛勇古道已有三百年歷史,早年是后里鄉通往苗栗縣卓蘭地區開墾的必經之路,目前因公路交通方便,古道只剩下一點多公里,沿途雜草叢生,林木青翠,卻是散步休憩的好地點。

明清就有了

泰安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李文豐表示,愛勇古道原名應為「隘勇古道」,原名之意當地就是一個隘口,傳言早在明末清初,就有這條古道,是通往苗蘭縣卓蘭地區的必經之路。
他說,當時山區有原住民出沒,行人商賈需要清朝士兵保護,才會被稱「隘勇古道」,可能「隘」與「愛」同音,長年口誤就成為「愛勇古道」。

僅存一公里

愛勇古道現僅存一點多公里,起點從泰安車站旁往花樑鋼橋上走,由於兩旁沒有保護設施,得多加小心,下堤防後就可看古道的指標,順著這條山路上去,就是古道的入口。
由於古道多年來沒有整理,有許多路段都被雜草淹沒,仍有相當危險性,不過路程短,正可體驗早年古道的意境。

擁山光水色

最後到達的終點是如光山寺,可順著附近道路走進大路,再繞回原有出發起點,沿途還有水利會的水圳設施,可說是山光水色,令人心曠神怡。
泰安地區除有古道外,最主要還有舊山線的泰安火車站,被列為「泰安鐵道園區」,日治時期一度車水馬龍,西元1935年地震損毀,後雖然修復,為紀念當時情形,還立有紀念碑詳細事件經過。
泰安火車站在民國87年因新山線竣工停駛,台中縣還舉辦一系列活動,現場還保留有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鐵道、月台等文物,讓遊客前往觀光時留下深刻印象。
怎麼去:從泰安車站旁往花樑鋼橋上走,下堤防後就可看到古道指標,順著這條山路上去,就是古道入口。


台中/梅子古道 綠蔭半日遊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李東憲/台中報導】

春節期間如果不想到知名景點飽受路遙及塞車之苦,台中市石岡區的梅子古道,是個適合全家人踏青、健行的路線。
梅子古道位在豐原往東勢路上的石岡梅子村斜坡地,昔時尚未開闢現有的「國中巷」道路時,村中有人歸西羽化,送殯隊伍必須沿古道而上,才能抵達墓地;途中有座六角涼亭,則是送行者在前進陡坡前的稍事休息處。

15分鐘走完

民國十七年古道即已成形,六十九年開闢國中巷道路後,古道即沒入荒煙蔓草,直到九十二年才由梅子社區發展協會提議修復,而有今天的休閒步道規模。
梅子古道綠蔭透光,路況良好,以常速自上而下,約十至十五分鐘即可走完全程,適合全家人悠閒慢行,空氣清新。
從豐勢路五百零七號之一旁的巷口進入,可以到達有座「梅子古道」牌樓的古道下緣入口,只是路旁停車得靠運氣。

八寶圳潺潺

由於古道行程「陽春」,多數遊客行至途中,都會順道在切斷古道、路況平坦清爽的電火圳人行步道上逛逛,聆聽下方八寶圳的潺潺流水聲,遠眺豐原、石岡及東勢美景,舒緩筋骨。
半天遊梅子古道綽綽有餘,多出的時間可沿豐勢路到同是位在石岡地區的五福臨門看老樹,或是到以「劉家夥房」為主體的土牛客家文化館,享受另番古意。
怎麼去:開車前往梅子古道,行駛至豐原、東勢間的石岡豐勢路,可見到一座橫跨馬路的紅色「梅子景觀陸橋」,依「國中巷」路標或「古道」指示牌轉入高地,前行一公里餘,在石岡國中前約一百公尺的彎道甕牆的盡頭,即是古道上緣出入口。


彰化/隴頂古道 先民挑鹽路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何炯榮/彰化縣報導】

彰化縣148線縣道,即員草路尚未開通之前,隴頂古道是百年前先民來往員林、南投間的挑鹽古道,海拔約800公尺;古道曾荒廢數十年,3年前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建成一條1.2公尺寬、全長約1.5公里的登山步道,古道再現風華。
寒假或春節假期,隴頂古道是值得親子一遊的登山休閒步道。古道入口意象設計古樸雅致,沿木棧步道循級而上,綠蔭扶疏,景色怡人。

待人坑由來

探訪員林鎮百果山的隴頂古道,能發思古之幽情。古道入口意象有3個大字「待人坑」印入眼簾,當地耆老用閩南語說,應該叫「人坑」才對,意即殺人坑。
清朝出間曾在古道入口平坦處設立軍用營盤,日據時期,此地變成刑場,殺人無數。另有一說,早年商旅、挑夫沿古道來往員林、南投兩地,入夜後常遇盜匪出沒搶劫,血染野溪,被冠上人坑惡名。
近年,文史工作者認為古道是先民翻山越嶺的山林捷徑,商旅挑夫為了安全,會在古道入口處小憩,再成群結隊上路入山,主張人坑是口音訛傳,正確說法應是待人坑。

國小裡有廟

隴頂古道入口附近的明湖國小,擁有「校中有廟,廟中有校」的奇景,值得一遊。古道沿途也有不少私人觀光果園和休閒農場,春節假期,正是當地蜜棗盛產期。
古道盡頭已是南投縣境,若不想走回頭路,可以繼續前行到鳳山寺逛逛,或到附近的「安徽手工肉包」小店,嘗嘗熱騰騰的肉包、饅頭,或到這兩年名氣大噪的「微熱山丘」,帶幾盒採用土產鳳梨當餡的鳳梨酥當伴手禮,再沿藤山步道回到員林。
怎麼去
從中山高埔鹽系統交流道下台76快速道路,往東行駛,下林厝交流道後,沿137縣道往北走到員水路口,再右轉就可抵新百果山風景區的隴頂古道。
【聯合報】


南投/20粒古道 樟腦油家鄉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南投縣報導】

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早年以生產樟腦油聞名,當地古道擁有20座樟腦寮林立而有「20粒」的有趣別名,如今更在社區民眾齊心下,打造成知名的「糯米橋休閒農業區」,遊客只要沿環村15公里的自行車步道,就能輕鬆暢遊。
北港村環村自行車道北環線以「北圳」水道蜿延繞經茄苳老樹、北圳水橋、水車公園、糯米橋古蹟園區、芙蓉谷瀑布、碧雲宮,在後頭厝民宿前,跨越北港溪接沿古道闢設的國姓路台21線自行車南環線,全長15公里。
擁有好山好水的國姓鄉北港村,因北港溪水貫穿全村而得名,支流五棚坑溪、阿冷坑溪源源不絕的水源清澈無汙染,尤其是拱橋設計的北圳五棚坑大水橋,最具特色。

芙蓉瀑布分兩層

位於北觀音山的芙蓉瀑布,分上下兩層,各高約20公尺及30公尺,從觀景台昂首,可飽氣勢磅礡的瀑布流水,是滌盡俗慮的最佳遊賞首選。
三級古蹟「糯米橋」是全台唯一的古蹟橋梁,這座以糯米混雜黑糖、石灰,石砌而成的拱橋,登橋欣賞北港橋兩岸風光,最能令人發思古幽情。

工坊試做香茅油

從茄苳老樹往南接台21線,就能看到「阿坤香茅工坊」,糯米橋休閒農業區理事長劉昌坤就是工坊主人,香茅油是樟腦油外,國姓鄉早年另一項重要產物,遊客可在香茅工坊體驗古法煉製香茅油的過程。
怎麼去:建議沿國道六號東行,在國姓交流道下接台14線省道,在育樂橋前左轉國姓橋,再循指標往北港村前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糯米橋園區,預約導覽電話劉昌坤0933-501-325。
【聯合報】

宜花百年古道

宜蘭/蘇花古道 碧海藍天伴遊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徐尉庭/宜蘭縣報導‧攝影】

宜蘭縣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去年十月初啟用,路程全長4.1公里,沿途景致優美,可俯瞰東澳沖積平原、東澳灣、烏石鼻及觀音海岸等,其中,海拔七百多的觀景平台,賞景無死角,碧海藍天一覽無遺,成為近年熱門賞景路線。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分為南端、北端,南端入口在南澳鄉朝陽社區的天后宮,北段則位於台九線172公里處;每趟單程行走約三小時,古道每兩百公尺設有里程標,視野良好。

兩公里後有點陡

初入古道,一路間叢林遍布,沿途生態豐富,可見台灣最古老的大南澳片岩層。然而,步道雖明顯可見,但隨著海拔升高,路段坡度逐漸陡斜,尤其是過了兩公里後,挑戰度變高。
古道最高峰在第三座休息平台處,亦是南澳嶺主峰所在,再前進許久抵達0.6公里處的賞景台,從高處眺望,大海一望無際,襯托出山林碧綠美感,東澳嶺、東澳灣與烏石鼻等美景映入眼簾,為蘇花古道最佳的賞景地點。

北端接駁路段坍

蘇花古道北端接駁路段,因日前大雨侵襲,路基滑落影響接駁路線,路線尚未修復;目前北端無接駁服務,僅至新澳隧道口,民眾得自行步行上北端入口。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表示,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至今為該保留最完整、最精彩的一段古道,經歷百年歷史,沿線留有駐在所等遺址,見證歷史的軌跡,過去人稱「酒保路」,發源於日治時期,日人把鹽、菸酒等列為民生用品管制,民眾只好利用這條密道私運。

朝陽漁港嘗海鮮

距離蘇花古道南端入口不遠的朝陽漁港,每逢假日就有人來買漁獲,新鮮海產在當地頗富盛名,鄰近漁港的朝陽社區小吃販賣部,菜色家常,包括家常炒飯、炒麵、鮮魚湯與招牌生魚片等,生魚片以新鮮魚肉切片,沾上哇沙米及特製蒜蓉醬,肉質鮮嫩軟Q,愛吃魚的民眾,絕不能錯過小吃部的生魚片。另外,鮮魚湯採用新鮮魚貨,當日現煮,販賣部員工表示,曾有台北來的民眾,專程跑來吃魚,對於在地的新鮮海產,相當推薦。店家每日魚貨不一,價格依時價調整。

庭園民宿自然風

朝陽社區內有經營民宿,民宿後方即是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南段入口處,對於喜愛登山的民眾,地點十分便利。該民宿共有8間房間,採用通鋪式格局,內部擺設整齊,庭園不走精緻路線,而走自然休閒風格,民宿前後均有小庭院,後面擺設餐桌,遊客可自由泡茶聊天;此外,價格十分合理,平日價格為兩人房800元,四人房1200元;假日(周五、六、日)價格較平日高200元,春節期間(除夕、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及初四加收1成服務費)即日起訂房免費提供腳踏車與隔日早餐。詳情電洽03-998-1981 。
怎麼去:搭火車到南澳站,再預約社區發展協會接駁車到古道北端入口,單趟每人一百元。自己開車的話,直接開到天后宮,停好車,從古道南端上山。


花蓮/綠水古道 一窺太魯閣容顏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攝影】

若說山是太魯閣的骨架、水是太魯閣的血脈,那麼走一趟日據時期合歡越嶺古道之一的綠水步道,便能一窺太魯閣的歷史容顏,探索百年來的文史變遷軌跡。
三百年前,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定居立霧溪沿岸,陀優恩部落以綠水一帶山區為生存據點,依靠當時部落獵徑的「社路」做為部落間相互聯繫通道,而社路即為「綠水步道」的前身。

合歡越嶺之一

1914年5月日軍發動太魯閣戰役,沿著「社路」攻打太魯閣族人,戰役後,日軍沿立霧溪開闢道路,沿線設置軍警駐在所、教育所,1933年整建橋梁、宿泊所等,橫越合歡山到霧社,1935年完成合歡越嶺古道。
1945年台灣光復,1956年動員數萬人力,歷經三年十個月完成,成就台灣第一條穿越中央山脈、橫貫東西部公路的壯舉,也取代了合歡越嶺古道的功能。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張登文說,綠水步道屬於合歡越嶺古道的一段,以綠水為中心點,往西可至文山,全長5.5公里,走完約5、6小時;往東可到合流,約2公里長,只需40分鐘,適合親子同行。

東段臨崖而立

一、綠水合流(東段):遊客從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旁的階梯上行,穿越樹林、小橋後,來到一座僅容一人通行的隧道,即是綠水步道東段入口,出了洞口就是古道,可見日據時期的古道風貌。
古道路基開鑿在峭壁上,加裝欄杆和解說牌,臨崖而立,俯瞰中橫公路穿過腳下,綠水河階地和立霧溪河谷,令人心曠神怡。

迷你自覽解說

張登文指出,沿途茂密的森林、斷崖地形、岩生植物、人文遺跡等特色,自然景觀及生態豐富,經太管處重新整治後,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迷你型的自導式解說步道。
走在綠水步道上,可以體驗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特色,近身觀察步道上特殊的植物生態,走在具人文歷史價值的步道上,引發思古之情。
一般來說,優閒地散步,約一個小時就可走完全程,步道盡頭會接回中橫公路上的「合流露營區」,這裡是中橫公路最熱門的露營區,不但規畫完善,而且完全免費使用。

西段文史味濃

二、綠水文山(西段):至於綠水文山步道,太管處建議從文山往下走到綠水,沿途除了林相原始及生態豐富外,也因沿線有日據時期駐在所,高山族原住民部落遺址等,是一條充滿自然及人文氣息的古道。
太管處統計,民國94年間,歷經海棠、泰利及龍王等風災重創,步道中斷、崩塌而封閉,96年間經整理後,雖然曾開放一段時間,又因多次風災受創,直到2010年8月間才完成整修。
考量體能再走
張登文表示,由於步道距離長,沿線起伏較大,深具挑戰,所以需要具備相當體能條件才適合前往,民眾需考量自身體能狀況再走,並依規先向警察單位申請入山許可。
怎麼去:由文山溫泉步道旁泰山隧道西端缺口處吊橋進入(中橫166.5公里附近),出口位在綠水步道綠水端約200公尺處。可上網http://www.taroko.gov.tw/summer/,或洽天祥管理站洽詢,電話03-869-1162。

嘉義百年古道

嘉義/特富野古道 鄒族狩獵徑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嘉義縣報導‧攝影】

特富野古道是從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通往玉山、塔塔加附近的自忠,早年是鄒族打獵的路徑,日據時期是砍樹鐵道,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開闢為特富野古道,成為熱門的健行路線。
特富野步道在鄒族的傳說是遠古時期發生大洪水,鄒族天神帶族人到玉山避難,洪水退去後,天神才帶著鄒族祖先,沿著特富野古道下山,這條在原始山林內的山徑,更是早年鄒族從部落出發的狩獵道路。

砍樹開闢森鐵

日據時期,沿著部分的特富野古道,開闢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線、自忠線,專門砍伐阿里山的紅檜、扁柏,4年就幾乎全砍光,因此特富野古道有時也被稱為水山古道。
步道全長6.3公里,爬升高度約1000公尺,大部分是平緩坡,但靠近特富野是坡度較陡,單程約需4、5個小時,是個四季皆宜、大眾化的健行路線。
入口一路下坡
特富野古道有兩處入口,大多數民眾從自忠入口,在新中橫公路(從南投前往)或台18號阿里山公路(從嘉義前往,兩條路相通)自忠段的路旁,一路下坡,有的走一段路折返,或是到特富野後由民宿、飯店業者接駁。若從特富野進入需先經過約4公里的產業道路,有時需四輪傳動車,最好請地當地民宿協助。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特富野古道的特色是森林、舊鐵道,入口之一自忠有遼闊視野,可眺望玉山,日據時期命為「兒玉」,紀念日本佔據台灣時的其中一名總督兒玉源太郎。先總統蔣公早年巡視阿里山時,認為「兒玉」的景觀與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殉職處很相似,於是改名「自忠」。

舊鐵道為路基

從自忠走進步道,一開始是舒服的森林緩坡步道,接著可看到昔日水山線遺跡,包括多處橋梁是利用早期水山線使用的檜木架設。由於前面3公里的步道是以水山線、自忠線舊鐵道為路基,保留部分鐵軌,沿途還有許多伐木後的人工林,主要是日本柳杉。
步道後半段是早年鄒族人從特富野往自忠的古道獵徑,保有非常完整的中低海拔原始林相,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包括許多和鄒族相關的民俗植物,五節芒是搭建茅屋、祭典時用到,山胡椒是調味料,冬季盛開的山芙蓉是鄒族俗稱的鬼花。

賞鳥人士最愛

特富野古道也是許多賞鳥人士推薦的步道,常見鳥類有白耳畫眉、酒紅朱雀、青背山雀等,還有機會看到帝雉、藍腹鷴等台灣特有的保育動物。
特富野古道適合安排至少兩天以上行程,在鄒族部落或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過夜,特富野和鄰近的達邦村是鄒族兩大社所在地,各有鄒族重要的文化場域「庫巴」(KUBA,男子集會所)兩個部落的住宿、飲食都很方便,有的民宿也有提供食宿、導覽的套裝行程,順遊鄒族部落風光,或到更遠的里佳部落。
旅遊資訊可洽詢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電話:05-267-9917,達邦遊客中心05-251-1982,達邦中心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日警官舍改裝,當年是日本所設的部落別館,專門接待高級官員。
怎麼去
●從自忠入口,在新中橫公路或台18線阿里山公路自忠段的路旁,一路下坡。
●從特富野進入需先經過約4公里的產業道路,有時需四輪傳動車。


嘉義/瑞太古道 竹林臥虎藏龍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嘉義縣報導‧攝影】

瑞太古道是嘉義縣梅山鄉山區居民百年前的主要交通網,相傳清朝時期就開闢,日據時代也曾整修,是一條充滿歷史的古道,後來又被譽為如同電影「臥虎藏龍」的竹林美景而知名。
單程約3小時
瑞太古道的起點在嘉義縣梅山鄉瑞里遊客中心附近,終點在梅山鄉太和村油車寮,舊稱幼蛤山道,取自瑞里舊名「幼葉林」、太和舊名「哈里味」,全長5.2公里,單程約3小時,是一條四季都適合健行的森林步道。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清朝以來,瑞太古道即是先民遷徙、運輸的主要交通路徑,清朝光緒年間和日據時期都曾經開闢整修,目前的步道全貌是在民國20年整修,後來又經林務局整理為健行步道。

曾是鄒族獵場

嘉義林管處指出,瑞里山區早年是鄒族的獵場之一,清朝時為防範原住民和漢人開墾紛爭,曾立碑禁墾。清光緒年間,漢人以獵槍、鐮刀等日常生活用品,和當地原住民交換土地,移入的住民增加,因而開闢瑞太古道方便各聚落間的聯繫,包括學童上學都走這條古道。

回音谷名號響

從瑞里出發走訪瑞太古道,開始即進入優美的竹林,接著有杉木、竹子混生林,沿途可眺望山區美景,途中景點之一的「忘憂林」是大片孟宗竹林,接著在「牛樟巨木」後,就快到步道中點站「七步回音谷」,傳說這裡的回音特別響亮。
一般人若體力或時間不夠,多會在「七步回音谷」折返步道的瑞里入口處,再往前就是「抹油坑」,是因古道石階長很多苔蘚,走的時候很滑,好像抹了油,過了抹油坑後,還有「英雄坡」挑戰,坡度又長又大,最後抵達終點太和村油車寮。

臨近知名景區

瑞太古道海拔約900至1200公尺,全程都在闊葉林和杉木林、孟宗竹林間,林相生態非常多樣,也是動植物生態樂園。
瑞太古道所在的瑞里、太和都是知名的風景區,附近還有奮起湖,也可安排鄰近的豐山、來吉、瑞峰、太興、太平等一併規畫行程。
瑞里、太和雖然在八八風災中受到重創,但是交通已通車,風景據點也陸續修復。

高山茶好伴手

瑞里、太和等地更是阿里山高山茶的產地,是首選的伴手禮,還有甜柿、梅子、李子、愛玉等農特產。
瑞里風景區還有圓潭溪風景區、雲潭瀑布、燕子崖、蝙蝠洞和綠色隧道等優美景色。
怎麼去
●可從瑞里、太和兩個入口,從二高梅山文流道下走162甲線,經太平到瑞里,或從台18線阿里山公路轉169縣道,經奮起湖到太和。瑞里、太和、奮起湖都有許多民宿和餐飲店。另外,瑞里、太和沒有加油站,需在梅山市區或阿里山公路的石桌加油。
●旅遊資訊可洽瑞太遊客中心,地址是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幼葉林1-1(嘉122線路旁),電話05-250-1070。

台南百年古道

台南/梅峰古道 一路融古今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台南報導‧攝影】

梅峰古道可說融合古代與現代的山路,全程約2點3公里,來回約2小時,產業道路和山林小徑路況,除山野景致,著名梅嶺風景區大批梅樹更盡收眼底,適合闔家踏青。
梅峰古道也是屬於梅嶺風景區眾多景點一環;不同的是,許多外地遊客通常僅來梅嶺大啖著名的梅子雞土雞料理或順道瀏覽便打道回府,對內行玩家來說,同樣景點有不同玩法;若要往「內山」行順道鍛鍊腳力,梅峰古道當然不能錯過。
地上刻歌詞
梅峰古道是日據時代南化關山居民地區通往楠西交通要道,一度荒蕪,經農委會、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聯手打造,先後鋪設大理石、石塊階梯,搭配完善路標標示,深受山友歡迎。
梅峰古道入口處,就在梅嶺大眾餐飲民宿停車場旁,沿著修築的石階而上,映入眼簾的是「野百合步道」,地面上還刻有歌手羅大佑填寫的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歌詞,常讓初次造訪遊客也意外驚喜。

梅樹映眼簾

沿著山路蜿蜒而上,路階改為石板,是日據時代先人一塊一塊人工搬運堆砌而上,一度傾頹,多年前現任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許鴻文等人重新整修,饒添古味。
沿著古道再往上行,大片梅樹映入眼簾,正是梅嶺風景區梅樹精華所在,二月仍可見梅花,能否見花蹤,可要看運氣而定。
沿著古道而上,路況也成原始步道,居高臨下遠眺曾文水庫,此時終點站海拔1059公尺梅峰已在眼前。
怎麼去:國道三號官田系統交流道→台84省道往東→玉井接台3線省道→楠西鄉→接南188道路右轉約9公里,沿途均設有標示。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洽詢電話09-2777-1539。


台南/關子嶺古道 必走好漢坡
2011/02/01
【聯合報/記者劉金清/台南報導‧攝影】

「沒有爬好漢坡,枉費到關子嶺。」台南市議員、白河鎮前鎮長張世賢如此形容好漢坡,好漢坡的魅力不言而喻。
國小老師退休的導覽解說員廖振華說,「好漢坡」是關子嶺最負盛名的景點之一,日據時期是受傷日軍復健的訓練場所,傷患在好漢坡石階跑上跑下,對復健很有幫助。
在關子嶺尚未興建175縣道之前,石梯也是唯一的路,住在嶺頂的居民無論讀書或採買,來往山下的溫泉街,都必須經由石階梯上下。

原有三百棧

如今「好漢坡」則成為登山健行步道,因階梯陡峭,登好漢坡需有好腳力,能爬到頂端即是好漢,「好漢坡」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廖振華指出,「好漢坡」原有293階,接近三百階,又稱「三百棧」。175縣道開闢後,好漢坡的下方段被截斷,僅剩下243階而已。
溫泉鄉感受
民國92年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搭建天橋,穿越175縣道,以利連接嶺頂公園的「新好漢坡」,全長約156公尺,300多個石階,遊客往來溫泉旅館區與嶺頂公園,可直接取道「新好漢坡」,行走安全多了。
「新好漢坡」以溫泉口為起點,沿途坡緩樹多,涼風徐來,讓遊客感受溫泉鄉氣氛,適合全家親子同遊。

到關子嶺除了爬好漢坡,最重要當然是洗溫泉。關子嶺溫泉是全台唯一的泥漿溫泉,和北投、陽明山、四重溪並稱為台灣四大溫泉。
「嶺頂春風吹微微,滿山花開正當時,蝴蝶多情非相隨…」走在溫關子嶺老街有時會傳來吳晉淮作曲的「關子嶺之戀」歌聲,可順便造訪客運停車場旁的吳晉淮紀念公園,令人更加景仰再造關子嶺之春的偉大作曲家。
怎麼去:二高白河交流道轉縣172→白河→仙草埔左→關仔嶺→警光山莊旁。

日據首座 「一號糧倉」登歷史建築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2011.02.24 02:38 am



台北市文化局前天召開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通過登錄「一號糧倉」為歷史建築。
文化局表示,位在八德路二段巷弄內的一號糧倉,是日據時期興建的第一座糧倉,已有65年歷史,不僅是日據時期標準的糧倉建築型式,糧倉鐵大門還清晰可見當年美軍轟炸時的掃射彈孔,具有保存價值。
「一號糧倉」地近微風廣場,屬鬧中取靜的環境,房地管理人為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北區分署,不過由於糧倉已達使用年限,依國有財產相關規定應報廢拆除,移交國產局處理。
附近居民得知後覺得相當可惜,不斷透過北市府申訴系統及行政院文建會電子信箱反映一號糧倉的文化資產價值,希望能予保存。
文化局表示,接獲民眾提報後,去年8月組成專案小組進行文資價值鑑定會勘,肯定其具文資保存價值,因此依程序提送文資委員會進行審議,前天通過。
占地700平方公尺的一號糧倉,興建於西元1946年,當時日本人為了防範台北橋遭轟炸後,台北恐有斷炊之虞而興建,這也是日據時期興建的第一座糧倉,因此被命名為「一號糧倉」,戰後仍繼續使用,直到5年前才退休。
文化局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一號糧倉的屋況保存良好,是標準「統制倉」類型建物。其特色為檜木桁架,牆壁為多層牆體,有防濕、隔熱、通風等效果,是設計優良的作品,再加上糧倉大門上還留有當年美軍轟炸時的彈孔,因此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1/0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萬金教堂「漂白」 遊客不習慣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 /屏東報導】
2011.02.24 01:22 pm


萬金教堂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屏東縣萬金聖母聖殿自2000年整修後,前往朝聖的遊客愈來愈多,連陸客也感興趣,不過近來有遊客反映,早期教堂是「灰色的」, 「怎麼愈修愈新,成了白色教堂」?教堂昨天解釋,現在的萬金聖母聖殿完全重現1870年的舊貌,「150年前的教堂真的是白色的」!
天主教萬金聖母聖殿秘書潘世華說,聖母聖殿建於1870年,當時建堂不用鋼筋,是以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火磚等混合物建造,外觀同時上了白灰,看起來像西班牙式的古堡教堂。
由於南台灣潮濕,教堂外觀的白灰沒有多久就脫落、變色,一直到民國49年左右,教堂翻修時,外觀改採水泥噴漿,潘世華說「現在老一輩民眾對教堂的印象,都是那個時期的灰色調」,2000年重修後,又恢復了百年前的白色舊貌,「沒想到有些民眾反而不習慣了」。
「我出生3天就領洗了,教堂以前是比較暗的灰色,現在才變成白的」,80歲的潘好就住在附近,也是教友的她三天兩頭就會到教堂走走,「現在變白色的,也是不錯啦」!
很多人以為教堂被漆成了白色,古意盡失,常常有人向教堂反映,不過潘世華說,教堂整修時還特別仿古法上了白灰,但特別容易髒,兩年前教堂還曾對外募款「1人1元」,為教堂進行大清洗,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維持白色聖潔的外觀。

【2011/0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瘋媽祖「查某」抬鑾駕 南瑤宮進香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 /彰化報導】
2011.02.25 03:51 am


俗話「三月瘋媽祖」,連日來湧到彰化市南瑤宮的進香團越來越多,由於鄰近的成功停車場啟用,往年南瑤宮週遭交通亂象,已大幅改善;新北市板橋區慈惠宮進香團清一色女性抬鑾駕,昨天浩蕩到南瑤宮進香,相當受矚目。
彰化市長邱建富昨天到南瑤宮歡迎這些進香團,並宣布,今年南瑤宮媽祖到笨港進香時間,決定在4月15日舉行。
邱建富是南瑤宮管理人,他說,從春節過後,到南瑤宮的香客已接近10萬人次、遊覽車500車次,距媽祖誕辰還有2個月,預期會有更多香客湧到,南瑤宮除了規劃周全的迎賓措施,同時籌備一系列慶典,包括一年一度的笨港進香、新港會香活動。
邱建富說,今年南瑤宮值年會媽是老二媽、老五媽、興二媽,日前召開今年首次會媽總理會議,聽取廟務工作報告外,並擲筊請示媽祖南下笨港、新港的進香及會香起駕日期,決定4月15、16、17日舉行。
邱建富指出,南瑤宮的進香人潮激增,主要是春節期間舉辦插頭香、七星平安橋及電音三太子、街頭藝人表演等活動,吸引民眾來參香祈福,加上鄰近南瑤宮才的成功停車場啟用,停車方便,讓各地信徒更有意願到南瑤宮進香。
邱建富說,市公所已著手規劃媽祖文化商圈,同時和居民溝通協調,預計在今年9月完成初步方案,希望藉著商圈形成帶動宗教交流及觀光發展。

【2011/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美學系列/大癡──黃公望

【聯合報╱蔣勳】 2011.02.25 03:42 am

因為「癡」,受辱、受傷、受苦,血淚濺迸,在大寂寞大孤獨中走向絕望之處,可以一聲長嘯,驚天動地,使俗世的美,紛紛殞落……

天池石壁

黃公望沒有早年書畫作品傳世,一般著錄都認為他大約在五十歲以後才開始從事繪畫。目前他傳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的〈九珠峰翠〉,上面沒有名款。北京故宮的〈天池石壁〉,畫於至正元年(1341),黃公望七十三歲,在他少有的幾件傳世畫作中是創作年代較早的一件。
〈天池石壁〉左上角有黃公望的題跋:「至正元年十月大癡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
至正2年得到〈天池石壁〉的「性之」請柳貫為這張畫作歌,畫面右上角因此留有柳貫頗長的題詩。
柳貫生在1270年,比黃公望只小一歲。他是元代大學問家,被稱為儒林四傑。他的題詩寫在至正2年,這一年他七十三歲,被授以翰林待制的官,但只做了七個月就去世了,畫上的題詩,可以說是他最後的遺作。
柳貫的長詩裡讚揚黃公望心性修為上的境界,詩中多次用到「騎鯉魚」、「神山」、「蛾綠」這些與神仙修道有關的典故,可見黃公望在當時士人知識分子心目中,不止是一位畫家,更是一名修行全真教德高望重的名士。
連峯嶤嶤雲蔟蔟,石壁天池秋一幅。
大癡道人騎鯉魚,夢入神山采蛾綠。
覺來兩鬢風泠泠,顥氣湧出芙蓉青。
柳貫的詩句使人彷彿看到一名悠遊於山水的神仙人物,來去無所牽掛,坦蕩自在,修道已成,騎著鯉魚,夢入神山。
「兩鬢風泠泠」的修道之人,遨遊於乾坤之間,看山看水,似乎都有了玄機。筆下的紙墨,也才有源源不絕的「顥氣湧出」,成就壯闊山水作品。
柳貫讚揚黃公望的繪畫成就直追五代董源和北宋的米芾──
三百年來畫林壑,「董」「米」中間稱合作。
何嘗惜墨點微茫,間亦塗丹記搖落。
董源、米芾的可靠真跡今日也不多見,但是他們都是以江南風景為創作對象,山巒渾厚圓鈍,畫面富含水分渲染,追求水墨的蓊鬱蒼茫。一般畫史說的「米家山」,在米芾兒子米友仁的〈雲山圖〉裡還約略可以看到江南畫派從晚唐到宋的一系傳承。
「米家山」以富含水分的點法渲染山水,正是柳貫詩中說的「何嘗惜墨點微茫」。水墨渲染,使毛筆清晰的線條消失,成為層次豐富的墨暈,出現視覺上的「蒼茫」 之感。元代山水美學,拉遠了人與山水的距離,空間裡介入了時間的流動,產生畫面大量留白。以詩入畫,山水不再是眼前寫實風景,而更像是回憶裡一段一段的生 命停格。
柳貫是元代儒林四傑,是正統學者,又身在官場,為一名浪跡民間賣卜維生的黃公望題跋,行文之間沒有一絲一毫的輕浮。題詩後段有動人的兩句──
大癡小黠俗所訶,道人迂物良已多。
「大癡」是黃公望晚年最常用的號,〈天池石壁〉、〈九峰雪霽〉上的落款是「大癡道人」,〈富春山居〉上的落款則是「大癡學人」。幾件七十三歲至八十二歲的作品題跋,落款都重複用「大癡」二字。

「癡」──

「癡」這一個字,凡是熟悉中國美學的都不會陌生。
早在魏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就被稱為「畫絕」、「才絕」、「癡絕」。
「畫絕」是畫畫得最好,「才絕」是才學最高,都不難理解,「癡絕」卻不容易詮釋。
從世俗的語言來理解,「癡」可以是「笨」,是「癡呆」。現代人覺得自己聰明的時候,也還常罵人「白癡」。
但是,「癡」也可能是「癡情」,是無怨無悔的專一和執著,是不避世俗笑罵我行我素的生命堅持。
「癡」常常是在絕對孤獨裡的自我完成。
因此,輕浮罵人「白癡」可能是「小黠」,一點小聰明的賣弄。外表看起來癡癡呆呆,卻可能是大智慧。
黃公望取名「大癡」,繼承顧愷之以來「癡絕」的傳統,知道「畫絕」、「才絕」都還只是皮毛的小聰明,沒有過「癡絕」一關,生命的領悟畢竟膚淺輕薄,創作上難以成就大事。
黃公望幼年貧苦,被人收養,從陸家過繼黃家,中年被長官連累入獄,受囹圄之苦。出獄後入全真教,做道士,賣卜度日,浪蕩江湖。柳貫詩中說的「世所訶」彷彿 使人聽到多少世俗輕薄凌辱嘲笑謾罵的喧譁,而黃公望,在走向自己生命高峰的路途上,要一次一次聽著那些喧譁的笑罵走過,提醒自己「癡」的意義,以「大癡」 為名,認真學習「癡」,認真以「癡」為自己最後修行的嚮往。
「癡」,以後常常被用來形容藝術或情感上一種非理性、非知識、非邏輯的狀態。
「癡」也常寫作「痴」。從字面上來看,像是知識的生病。
「痴」,也許是徹悟了「知」的不足吧。
人到痴處,面對著「美」發呆;人到痴處,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情深自苦裡淚流滿面。
痴,沒有什麼道理可說,只是生命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執著吧。在他人眼中看來毫無意義的執著,也只有「痴」可以無視於世俗褒貶,無怨無悔。
許多與美有關的論述,說來說去,觸碰不到「痴」的核心。「知識」、「理性」都無法了解「痴」是一種病,上了癮,無可救藥,不能治療,不能痊癒。
美,不是遵奉與模仿。美,毋寧更是一種叛逆,叛逆俗世的規則,叛逆一成不變的規律,叛逆知識的僵化呆滯,叛逆人云亦云的盲目附和,叛逆知識與理性,叛逆自己習以為常的重複與原地踏步。
領悟了知識的不足,知道了理性的貧乏與脆弱,知道一切定義與條理的限制。「痴絕」的生命,長嘯而起,山鳴谷應,在文明的絕境使歷史濺迸出血淚。
我們很難理解阮籍為什麼走到荒山去,在窮絕的山路上放聲大哭。
我們也很難理解,陶淵明的琴為什麼一根弦都沒有。他在這張素琴上錚錚而彈──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我們很難理解嵇康的〈廣陵散〉,難以理解他「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傲氣與悲涼。
我喜歡在那歷史的河邊,聽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滄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我足」,漁父的歌聲其實在河邊流傳了很久,只是屈原第一次聽到而已。
唱出這樣歌聲的,常常是河邊漁父,是山中打柴的樵夫。他們唱著唱著,就唱出了時代中知識者的末路。他們沒有歌讚,也沒有嘲諷,沒有戀慕,也沒有悲憫。他們只是徹悟了什麼,也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匆匆一兩句交談,留在歷史上,使會心者一笑罷了。
詩人到了「痴絕」,或許會有震驚歷史的詩句。
生命到了「痴絕」,卻只有血淚與蒼涼的笑聲。
司馬遷的《史記》寫了許多生命的「痴絕」。
楚霸王在烏江圍困中的慷慨高歌,和一生不捨的女人與馬告別,他留下了一種歷史的「痴絕」。
「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唱出另一種生命的「痴絕」。
他們或許是不屑於「美學」的吧,他們走向生命的絕望之處,談笑自若,使千百年的後來者知道:痴到絕處,只是簡單去完成自己一心要做的事,別無他想。
「美」的教育可以是一種對「痴」的尊敬嗎?
知道「痴」到極處,沒有什麼道理可說,只是「春蠶到死」。

大癡

「大癡小黠世所訶」,「癡」是要受世俗嘲笑謾罵的。
到了晚明,「癡」可以成「癖」,而創作者大聲說出:「人不可以無癖,無癖則無情!」
一直到《紅樓夢》的「都云作者癡」,東方美學,一貫「癡」的傳統,為真實活潑人性留了一脈香火。
「癡」,所以可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癡」,所以可以佯狂, 可以離經叛道。
近代傅柯(Michel Foucault)那麼知道「知識」與「理性」偽裝下病癖的潛能,他便大膽走向「瘋」與「癡」的研究。
因為「癡」,受辱、受傷、受苦,血淚濺迸,在大寂寞大孤獨中走向絕望之處,可以一聲長嘯,驚天動地,使俗世的美,紛紛殞落。
歷史上可能長久聽不到一次這樣的嘯聲。
歷史上可能長久見不到一次這樣的「癡」。我喜歡魚翼《海虞畫苑略》裡一段黃公望的故事:「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廓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繫 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震山谷。」那個月夜,在船尾繫著酒瓶出遊的黃公望,以為可以在好山水處喝酒助興,沒想到最 終繩斷瓶空,看到自己的「大癡」,也看到自己的「小黠」,才可以撫掌大笑吧。
真想再聽一聽「大癡」聲震山谷的笑聲。

【2011/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虎尾228公廟 公園化動土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 /虎尾報導】
2011.02.22 02:53 am


全國唯一的雲林縣虎尾鎮228公廟已成為虎尾景點之一,為強化該廟觀光休閒功能,將增建紀念碑,使該廟走向公園化;鎮公所也將整建市區中心的老舊中央市場,兩場動土儀式昨天同步舉行。
鎮長林文彬說,228事件發生時,醫生顧尚太、中醫師李詩芳及印刷廠工人王濟寧3人,從台中南下支援雲林反抗行動,不幸遭人密報逮捕,並押至虎尾東市場槍決,善心人士偷偷收埋在埒內公墓,並在民國64年建廟祀奉,成為全台唯一祭祀228烈士的廟宇。
林文彬表示,這座全國唯一的228公廟,欠缺周邊景觀設施,經向縣府爭取250萬元將全面美化該廟,預定興建228意象紀念牆、紀念碑、表演舞台、體健設施、踏石步道等,使該廟成為一座社區公園,將可與附近埒內水塘公園連成一體,吸引更多單車族到此一遊。
此外,位於虎尾中正路商圈的中央市場建築已有73年,相當老舊,到處漏水,且因排水不良地面濕滑,光線昏暗,使得許多攤商不願進駐,場外反而形成虎尾最大市集,每天人車往來,熱鬧非凡。鎮公所昨動工全面整修,改善購物環境。
【2011/02/22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1971.4/警察驅散棒球迷

2011/01/04





1971年4月25日,這天是台南縣與台南市少棒隊對壘的大日子,兄弟縣市搶著爭取南區少棒冠軍。只能容納一萬人的球場,硬是擠進四萬多人,讓六十名維持秩序的警察疲於奔命,甚至揮舞球棒,驅散熱情球迷。威權年代「警察大人」的高姿態,今日球迷難以想像。
不過,基於安全,這場冠軍賽被迫延期,這是台灣運動史上首見。
在電視還不普及、也沒有加油棒和汽笛的年代,瘋棒球的台灣人寧可放下田裡的工作,也要搭火車從外縣市到台南看球。
這場球賽延至同年五月三、四日舉行,場地也從市立棒球場改成市立體育場,預售票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票限當日出售,賽前還得向南部警備司令部申請。和那時相比,現在的球迷幸福多了。

攝影展地點:台北一○一大樓1樓、89樓同時展出
日期:1月7日至3月31日

驢乳治相思

【聯合報╱劉紹銘】 2011.02.18 03:28 am

一般讀者看書看到有關「驢乳治相思」的註釋,除非是醫學界中人,否則不會認真。但老師卻想借此指引尋根究柢,作為《風花雪月》論述的一章……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兄弟二人性格相近、文學趣味相似,做學問又能互相扶持,我相信夏濟安(1916-1965)和夏志清兩位先生是個明顯的例子。上世紀五十 年代中,我在台大讀書,常到台北溫州街教職員單身宿舍去看濟安老師。那時老師在美國教書的弟弟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尚未出版,但習慣把各章節的打字稿寄 給哥哥聽取意見。有一天我到他房間時,他正閱讀著一份英文稿。吩咐我坐下後,他有點激動的說:「志清論張愛玲,石破天驚。見識不廣、功力不足,不敢定論。 只是我老弟說她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恐怕會在江湖掀起千層浪。」
濟 安師愛讀武俠小說,言談間「江湖」常掛口邊。老師的話,說對了。志清先生把一個在「正史」上不見經傳的「鴛鴦蝴蝶」女作家供奉於文學殿堂,徹頭徹尾顛覆了 一個載道傳統,哪能不備受爭議?《中國現代小說史》面世已五十年,半個世紀以來有關張愛玲其人其事的議論,無休無止。絕不尋常的是,即使論者的立場或因意 識形態有異而各持己見,但幾乎一致對〈傾城之戀〉作者的小說藝術推崇備至。張愛玲研究近年已成「顯學」。志清先生當年識張小姐於微時後為「要還她一個公 道」所作的努力,可說fully vindicated。濟安師把志清先生寄給他的初稿中譯,分為〈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和〈評《秧歌》〉兩部分先後在《文學雜誌》發表。老同學莊信正在〈追憶夏濟安先生〉一文提 到,有一次老師對他說:「中國近代文學可分兩派,一派是革命文學,一派是買辦文學,我屬於買辦文學。」看了錢鍾書《圍城》的讀者想會記得買辦的嘴臉多教人 反胃。信正當然知道,老師以買辦自況,顯明是自嘲自諷。買辦的看家本領,就是辦洋務。老師英美文學出身,審度文學的眼光,順理成章的會受到西洋標準左右。 「革命文學」主題先行,意識形態主導。張愛玲一來跟胡「逆」蘭成有過露水姻緣。二來作品手勢蒼涼,跟「革命」沾不上邊。如非志清先生在作家的取捨上,全以 文字的得失為依歸,諒不會看中張愛玲。由此可知夏氏昆仲在文學價值的認知上是「同路人」。他們兄弟深厚的情誼,一生維繫不變,靠的除血親關係外,還有那份 難得的intellectual affinity,那份識見的投契。
老師英年早逝。「雁行折翼」這句話難以描述做弟弟的的傷痛。志清1947年拿到獎學金到耶魯大學深造。老師因患肺病未能出國。1949年老師到了香港,待了 一年後應台大之聘在外文系任教。兄弟二人自1947年開始即有書信往還。1959年老師到了美國,給志清先生寫信的習慣卻不因此而中斷。志清在給陳子善編 的《夏濟安選集》寫的「跋」上說,他哥哥二十年來給他的一大束書信,「實在比那本假以年月可能寫成的長篇是更好的生活實錄,更可以為傳世的文學作品。」
這裡說的「可能寫成的長篇」,是因為老師曾對弟弟說過,他在抗戰期間有過寫英文長篇小說的念頭。如果他不是未到五十歲就逝世,憑著弟弟對他的鼓勵和美國安靜的學院生活,說不定可以得償所願,寫好這個長篇。
為了工作的需要,老師在美國不時要發表學術論文。後來結集成書的有The Gate of Darkness(《黑暗的閘門》),五篇 專論中以論〈魯迅作品中的黑暗面〉對「魯迅學」的影響最為深遠。李歐梵在〈光明與黑暗的閘門──我對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一文這麼肯定的說:「通觀《黑 暗的閘門》,讀者不會看見艱澀的理論術語阻礙夏濟安先生行雲流水的文筆,或者遮蔽他的原創洞見。」歐梵在文中承認他博士論文《浪漫作家的一代》在《黑暗的 閘門》出版後一年能夠順利完成,「要說夏先生是我論文的靈感和導引一點也不為過。」
老師認為研究現當代中國文學,除文學理論外,應匯同傳記文學的考證和歷史的感覺去看問題。志清先生稱這種「三合一」的方法為cultural criticism。在老師「文化批評」的目光審視下,受錢杏邨(阿英)吹捧為「中國最偉大的作家」蔣光慈,作品實在一無是處。老師對蔣光慈的評價用了史 筆:他浪漫激情的革命創作是一種反面教材,讓人看清主題先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是可以寫得這麼壞的。“His worth is found in his worthlessness.”
老師以教學和研究為職志,但他一生對文字的passion是寫小說。我在台北跟他相處那段日子,常聽他說他最佩服的知識界中人是大小說家,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狄更斯、巴爾札克。1955年春天,他以「交換生」名義到印第安娜大學英文系就讀,選了「小說習作」這門課,完成了〈耶穌會教士的故事〉和〈傳宗接 代〉這兩篇小說。離美返台前他把〈耶穌會〉交給志清先生,請他代為投稿。志清寄給了極負時譽、由名批評家Philip Rahv主編的The Partisan Review。教兄弟二人驚喜的是,小說不但如期在同年秋季刊出,而且排名還在「頭條」的位置。同期還有Lolita作 者Vladimir Nabokov的作品。老師的最高學歷是1940年上海光華大學英文學士。但他1949年前在西南聯大和北大當過老師。由此可見,他一手漂亮的英文和深厚的學養是自己苦學修來的。李歐梵說《黑暗的閘門》文筆如「行雲流水」,不是隨便說說而已。此書的第一章論瞿秋白,我引開頭的一段:

It is in one capacity that a communist is generally known–as a tough, dedicated fighter. His individuality is often lost in the mass movement. Whatever private concerns he has, his tastes, sentiments, and worries are beyond our ken. Living dangerously and always on guard against enemies both outside and inside the party, he cannot afford to be other than secretive.

老師熟讀維多利亞時代的散文大家如Thomas Carlyle和Matthew Arnold。他「師承」得來的文體,隱然有古風。講究聲韻、字與字和句與句之間的配搭與均衡。老師中英文的造詣,因課題太專門,不是三言兩句交代得來, 因此我在這裡回到前文。前面說過夏氏兄弟自1947年起一直有書信往還,也提到志清先生打算有一天把信件整理出版。現在這些信件中的一部分已經刊登。在 1957年11月22日給志清的長信中,老師談到中國傳統中的romance和novel的分別:前者是公式化的、後者是活的。romance的範圍涵蓋 才子佳人、武俠、神仙、歷史演義和公案等。中國舊小說中,只有《紅樓夢》才夠得上novel的標準。什麼是「公式化」?什麼是「活的」?老師引了劉守宜的 觀點說:《水滸傳》的對白是台詞,各人一律;《紅樓夢》的對白因人而異,各見特色。
老師的話,並非「揚」novel而貶romance。單從「純文學」的眼光看,romance可能幼稚可笑,但它的作用是能支配社會人心和百姓的 imagination。我們不讀詩書的祖母對關公、張生、寶玉、黛玉的認識,是通過多種形式的romance的變體得來的。老師對通俗文學的重視,由此 可見端倪。看來他不是說說而已。1958年6月24日他跟弟弟這麼說:「我最近倒有個研究計畫,預備寫一本書,書名叫《風花雪月》。此書的副題是“The World of Chinese Romance”……此書將有很精采的一章:on相思病,西洋romance裡似乎無相思病。相思病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極端例子。實際的medical cases恐怕不多(研究這一點,我該有Havelock Ellis那樣大的學問。)」
同年8月16日:「講起相思病,中國人是主張『心病還須心藥醫』。我以前看到你所介紹的新出的Pope全集第四卷p.17(John Butt編)有這麼一條小注:Ass’s Milk: Ass's milk was commonly prescribed as a tonic. Gay alludes to its uses by“grave physicians”for repairing“the love-sick maid and dwindling beau.”」
同年10月13日:「這幾個星期亂看了一些舊小說,沒有什麼心得,中國舊小說好的實在太少,《野叟曝言》、《花月痕》等都看不下去……」
1959年7月29日:「最近看了《歇浦潮》,認為美不勝收;又看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禮拜六派」和舊小說一樣,很少描寫的, 一個人出場,只寫年齡、相貌和服裝,有時加一點口音,總共五十字足矣;此人的性格,只在故事的發展與對白中表現(別人偶也加一兩句評語),比較 subtle與dramatic,不像老舍那樣,又是鐵啦,又是石啦,亂比喻一陣……」
1960年4月13日:「這幾天因為等胡世楨來,買了兩種武俠小說,預備送給他。自己看看亦很出神,且把陳世驤引誘得亦入迷了……我很希望你能繼續花幾年 功夫,寫一本中國舊小說的研究。關於這類的研究,好書是如此之少,真中國學者之恥也……《水滸》裡的英雄和孫悟空都是rebels(按:反叛者),但是最徹底的rebel還是賈寶玉。賈寶玉非但是總結中國舊小說的rebel tradition,而且也是一切才子佳人小說的發展的頂點。」
1961年7月9日:「敦煌俗文學,是『漢學』裡的新興熱門,其間好文章恐怕亦很少很少。我看你不妨看看元曲,這些到底是真有作家為了寫作(終究是要上 演)而寫的。戲本的結構與心理描寫等也許比不上西洋之戲曲,但是文章大約還可讀。王國維此人taste不差,他讚美『宋元戲曲』,總有點道理。」
兄弟二人書信論學二十多年,觀點互相發明,各自修補,想當然耳。老師勸弟弟花些時間研究中國傳統小說,寫一本專書,志清先生做到了。繼《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五年後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968),集中討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六大小說。志清先生對《紅樓夢》的看法,特別是寶玉離 家出走的決定,跟老師把賈二爺認作儒家文化叛徒的思維互相呼應,堪作兄弟間intellectual affinity的投合。
老師要研究「相思病」,對學院派中人認為「閒書」的通俗小說讀得一本正經,有鮮為人知的理由。當年他告訴過我他「老弟」志清的武功系出耶魯名門,相當於少 林、武當的地位。他自己的功夫,暗室練來,要人家對你另眼相看,不得不別出心裁。他對鴛鴦蝴蝶或「禮拜六派」小說如張恨水讀得津津有味,一半是個人興趣, 一半是為了符合「兵書」的規矩。老師對俗文學的興趣,顯然也影響了「老弟」。1981年志清先生發表了〈徐枕亞的《玉梨魂》〉(Hsu Chen-ya's Yu-li hun: An Essay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Criticism),以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角度去重訂這本民初暢銷「言情小說」的價值。一般讀者看書看到有關「驢乳治相思」的註釋,除非是醫學界中人, 否則不會認真。但老師卻想借此指引尋根究柢,作為《風花雪月》論述的一章。問他怎麼會選這樣一個題目做研究,他會笑瞇瞇的對你說:「這是崆峒派的獨門武功 啊!」
【2011/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楊照:重視教育是「民國」的成就關鍵

2011/01/04 12:20:01
聯合報 名人堂

一百年前,在內憂外患夾襲之下,中國滿清朝廷瓦解了,建立起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承受西方衝擊,一連串變革中的一環。這段歷史,開始於一八四○年代,中國見識了西方的船堅砲利,刺激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想法。
首先要學的,是西方的技術,尤其是如何製造更多武器的技術。
「同 治中興」逐步建立起中國的新軍隊,最重要的當然是海軍。到了一八八○年代,中國海軍不管在器械配備或總噸位上,都足以在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了。然而也就在 這個時候,海軍的後續經費被慈禧太后大筆挪用去興築園林,一八九五年,中國與日本在黃海的海軍決戰,竟然以中國慘敗收場。
連 原本中國的屬國,改革起步比中國還晚的日本,其軍力都凌駕在中國之上,這敗績,真的很難嚥得下去。檢討黃海戰役,兩件事清楚浮現出來。第一,中國的船艦有 噸位,然而在靈活程度上,卻遠不及日本海軍。日本海軍配置的,是一八九○年代的新型艦艇,而就在日本海軍大舉購艦換血時,中國海軍幾乎完全停止船艦投資, 理由很簡單——沒有多餘的錢。第二,中國海軍的訓練,遠不及日本海軍。雙方敵對開戰之前,日本海軍將領曾經登上北洋艦隊參觀,赫然發現艦砲砲身竟然被兵士 拿來掛晾衣服。日本人立刻知道了北洋戰力並不可畏。

甲午戰敗 敗在政治錯誤

甲午戰敗,關鍵不是武器技術,而是敗於政治上的錯誤。加深的危機感中,終於逼出了「百日維新」,要從政體本身進行更徹底的改革,然而百日改革措施帶來卻是慈禧復辟、光緒軟禁、康梁流亡的結果,於是主流的思考模式再度為之一變,由原先「改革」的理想激化為「革命」。
一九○○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倉皇逃往西安,清廷的威望與控制進一步下降,也就愈來愈多人能夠接受「推翻滿清」的革命口號了。換句話說,向西方學習的重點,更進一步從政治運作轉到了政治制度了。
政治制度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九一一年形成了。幾千年帝制一旦土崩瓦解,「民國」取而代之,原本清廷眼中的匪寇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成了亞洲最快複製、模仿西方民主政體的第一個國家。

民主外殼 無法解決問題

但這樣的「第一名」帶來的問題,顯然遠超過其能解決的問題。皇帝沒了,但帝制中最落伍最糟糕的現象卻沒有隨而消失,改頭換面又進入新的民國體制裡了。在這之 上還加了中央無能收拾局面,到處軍閥林立魚肉人民的混亂,很快地,原本對於民國肇建的樂觀期待落空了。光是一個民主的外殼,還是無法解決中國的問題,民主 內部,要有真正相信民主的人,要有能夠運作民主的基本信念與素養。
於是「向西方學習」的重點,再一變變為必須學習西方的文化,甚至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從這樣的根底上用力,中國擺脫不了持續混亂的局面。
在 此之前,大部分追求改革的人,都強調應「重實學,輕虛文」。主張要努力學習「有用的知識」,去除掉過去中國傳統教育裡教的那些心性道德空談,這樣才能救 國。可是努力救國幾十年下來,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卻赫然發現:要讓有用的知識產生真正有用的效果,原來不能只學人家的「實學」,同時也要學過去以為虛無飄渺 的抽象道理。

抗戰之際 求學沒被放棄

所以我們看到了「五四」一代對於文學的重視。接著看到了教育意識的高漲,即使在對日抗戰兵馬倥傯之際,大學沒有被放棄,大學教授、大學學生繼續以昂揚的精神求學求知,沒有人罵他們緩不濟急,沒有人覺得應該讓他們停止學習趕快上戰場去。
如果說有一種「民國」文化,值得我們珍惜看待,那應該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了吧!中華民國和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差異,在於「民國」沒有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講話」,沒有延續「講話」精神將文藝、文化降等為政府工具的管轄管制。
從 統治上考量,國民黨何嘗不想控制文人、控制文化,但他們做不到共產黨那樣的程度。根本原因,國民黨上上下下還是相信教育、相信啟蒙的重要性,他們再怎麼樣 也做不出關閉大學,讓學生騎在老師頭上,羞辱教授把教授下放到農村去的事。只要大學還在,教授、老師的尊嚴還在,知識傳授的活動還在,文化就是會有自己的 力量,對抗政治權力的控制掌握。
流離到台灣之後,國民黨懲於大陸失敗的經驗,加強監控學生,然而蔣氏父子仍然沒有要關閉學校,相反地還延長了國民義務教育,並增設了高等院校。人民有了愈高的教育程度,眼界愈寬也就愈有自我主張,國民黨想要繼續維持威權統治,也就愈來愈困難了。

教育投資 奠立民主內涵

百年時間,經過曲曲折折變化,中華民國畢竟完成了一項無可磨滅的成就——建立了一套可以運作的民主體制,而塑造這項成就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龐大而持續的教育投資。教育讓人看見廣大的世界,教育給人自信,教育使得高壓強制的命令失效——民主的內涵於焉誕生。
站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上,民國百年最值得被提醒的,正就是對於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的關切。穩定且堅實的教育體制,是維持台灣民主、開放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下一個百年,中華民國是上升還是沉淪,也必然取決於我們今天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教出什麼樣的人才來。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2011/01/04 聯合報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女人的價值

【聯合報╱方秀雲】 2011.02.19 04:17 am

我有一位要好的學姊跟一名法國教授交往八年,前一陣子結束了關係,留下的只有無限的遺憾,遺憾青春已逝,再也提不起勇氣尋找下一段愛情。他未曾在生涯上幫助她更上一層樓,也從未真正的愛過她,現在孤單傷痛,落得一事無成,此刻,若用失落的靈魂來描述她,再恰當不過了。
人說愛情是盲目的,無理性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人在找尋愛情伴侶時,同時也在下判斷,若說一頭栽下去,晃了好幾年,精神與有形的物質都失去,依然還能無怨無悔嗎?這麼的糊塗,我說傻子才會相信。
在情愛的關係裡,女人可以洋洋灑灑,要求自己想要的;在談判上,她的籌碼也比較高。男人也常在問:到底女人要什麼?怎樣才能滿足她,讓她快樂呢?然而,女人為什麼還要羞澀,吝於奢求呢?
記得好幾年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喜福會》,是描述四對中國母女移民到美國的故事,她們處境各有不同,但卻有個共同點,所有的母親都遭受過種種的苦難,愛女心切,她們想教給女兒的只有一句話:妳的價值在哪兒?這部電影傳遞的正是這般女子無價的訊息。
我一直鍾愛維梅爾(Vermeer)的畫,相信我們對〈珍珠耳環的女子〉應不陌生吧!她為何迷人呢?她的頭往回望,含情脈脈的神韻,微張的紅唇,她膽敢的注視你我,她絕非男人身邊的奴隸,也不是沒有自主的洋娃娃,她的冷靜、聰明、自信與獨立,已經領悟到生命的價值在哪兒,也盤算未來。我認為,藝術家為她留住的是一剎那的「覺醒動人」,接下來,她將轉頭,繼續往前走,尋找自己的路了。
李白的〈長干行〉在1915年被詩人龐德翻譯成英文,叫作〈河商的妻子:一封信〉(“The River-Merchant's Wife : A Letter”),不少華人批評這首詩被他翻得太樸實,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因他的詮釋,已經感動了無數的西方人。像我認識的一位英國教授,念過這首詩(英文版)給我聽好幾次,每次念到最後,特別在末句的「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他自然落下淚來。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感動,他回說:
這女孩知道走到長風沙,不會再走遠。
我一臉茫然。我們通常會覺得愛到海枯石爛才會感動人,不是嗎?怎麼這如此實際的河商妻子會感動他呢?
整首詩在描繪一個女孩的心路歷程,從青梅竹馬,結婚,到婚後,丈夫出遠門做生意;之後,我才了解此詩的珍貴性,這位女孩雖年紀輕輕,已懂得什麼是情,什麼是愛,她以成熟的態度來面對,她深愛著丈夫,但重要的是,她還保有自己。
所謂女人的價值就是這樣:真心的付出,但又不失去自我。
【2011/0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1958.11/蔣中正登第七艦隊

2011/01/06

1958年11月14日,總統蔣中正在離中國大陸一百浬的台灣北部海面上,登上美國第七艦隊航空母艦「中途號」訪問。他穿著五星統帥制服、戴白手套,胸前佩著青天白日勳章,參觀這批可以發射核子武器的艦隊,並視察正在台灣海峽舉行的海空聯合演習。
<蔣中正和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從北部某處搭直升機出發,飛抵中途號時,美國太平洋海軍總司令霍伍德上將、美軍台灣協防司令史慕德中將、第七艦隊司令 基維德中將和艦上美軍,在甲板上以隆重軍禮列隊迎接,航艦主桅升起我國國旗,並鳴禮砲廿一響致敬,陳誠副總統偕軍方將領、國安會副秘書長蔣經國等政府要員 陪同。
1950年代美國協防台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以及和國軍聯合演習,被視為台灣安定的關鍵;1969年底,尼克森總統下令艦聚縮小台海巡弋規模,1970年7月15日撤防。


攝影展地點:台北一○一大樓1樓、89樓同時展出
日期:1月7日至3月31日

朱天心:不會是一場百年孤寂

聯合報 / 名人堂  2011-01-05

——「不到一百歲,誰都不准知道那些稿件的意思。」——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
我生命中,並不曾認得一個百歲的人。最接近的是我○四年過世的外公,走時他高壽九十七歲,次日中午,李登輝在距他停柩一百公尺遠的銅鑼火車站前小廣場發動「手牽手護台灣」活動。
所以,這個國家,是我唯一認得的百歲老人。
我出生時,它年近半百,但已像個歷經百戰渾身傷疤破爛的老傷兵(那年年中還有一場 八二三砲戰哪),我從四九年來台灣的父輩們以濃濃鄉愁加國共內戰的講古中、從學校教育中,我好疼惜受盡苦難屈辱的它(就不浪費篇幅再述一次這半年這幾日大 量重被談論的近現代史),像疼愛一隻流浪來村口的飢瘦小黑狗、一個被鄰居小孩扔丟不要的破布娃娃。
所以後來讀簡單的歷史,一定擁護其實並沒那麼多風流人物的蜀漢(還真煩哭包頭劉備哪),讀地理,一定支持以色列,覺得它們所面對強敵環伺的處境,與我們多麼相同,是正朔,是正統,「王雖小而元子哉」,現實的處境,是一萬個不得已。
——人人都奇怪吉普賽人竟能找到沼澤中沒有人知道的小村子——《百年孤寂》
所以在七○年代初離開聯合國之前,它曾是聯合國僅有五個名額的安理會成員之一,與美俄英法並列,必須做或以為能做大國強國做的事以及承擔責任(無論真實或幻覺,如今想來都令人駭然)。
早晚,它得面對夢醒、和夢醒時的沮喪憂憤,而且得為之收攤子(把大國中央政府的規模建制銷熔於當下,並一點一滴耐心回應長期被禁錮凍結的在地人心聲)。
——「我們哪兒都去不成,將在這裏虛耗一生!」——《百年孤寂》
我們漸長,國家漸老,它變得陌生而猙獰,早已不是昔日叫我疼惜的那小黑狗小破布娃娃,就像月亮的正面背面,你聽聞甚至也窺過它向其他人顯露出的大惡狼、鬼娃的那一面,你慢慢認知,不該把它視為父兄、視為永遠不可能害你、只會愛你為你著想的親人。
這是我們這一代(尤其外省第二代)難以被後代後世理解的民主啟蒙,瞻前顧後,徬徨 向前,老被(統治者善用的)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大多數人的利益、大局、道德……在進步的關口給拽衣角的停停走走,猜疑顧慮,更別說,先後不同掌 握國家機器的統治者無一能拒絕國族主義的誘惑所做過的動員撕裂,更使得我們以為可以自豪於華人社群的「民主」有時令人氣惱的進三退二。
但它到底在路上。身先士卒的嘗試實踐著其他華人社群該做以及還沒開始做的事,如自 由經濟(不同於自由港市的香港,無須有做為國家的負擔),如民主,如人權(前二者的交相作用使得人們相較於他處得以較有鍾阿城說的「自為的空間」)。它船 艏一樣的最早看到岸陸看到魚群的是它,逢暴風冰山的也是它,它一樣沒缺的全都遭遇到,也繳出它獨有的成績單。
——「一個地方有親人埋骨,才算是家鄉。」——《百年孤寂》
就如同我曾把它當做小狗破娃娃是不對的,把國家擬喻成人,也不免引喻失義吧,比方說,人老會死,國家老了呢?會怎樣?
能這樣說嗎,國家老了,累積三四代人的夢想、嘗試、自食後果(我願意最善意的去看 待它、它們,上世紀初,國、共各以迥然不同的主張嘗試為國家開藥方——放大來看,當時整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大半世紀,塵埃落定,它們做到的、沒做 到的、闖禍的、恥辱的、榮光的……,都已清楚),該試的,全試了,該玩的,全玩了,這種意義上的說國家老了,是若合符節的,起碼,我覺得船艏台灣如今是蒼 老的、疲憊的。
——當年拖帶一百二十節、要一下午才能過得完的水果車廂,如今變成一列黃色的列車,既沒人上車,也沒人下車,從不停靠這個荒涼的小站——《百年孤寂》
之所以不斷引述《一百年的孤寂》,是書中那名族長的大夢最終在一個馬康多小村完成,老叫我想起另一個人。
然蒼老、疲憊、百無聊賴又怎的?它也許可做做年輕忙著追逐愛慾、權力、財富及其引 發的不斷爭戰時,無暇做或當時以為不值一做的事。數年前,我在一場里民大會上宣講保護流浪動物,一名老鄰長(外省退休老伯伯)訕訕然對我說:「唉呀以前我 們打仗死過多少人命,貓貓狗狗,嗤!」我答:「那就讓我們做一些打仗時沒辦法做的事吧,這樣您們的仗才沒白打。」
讓我們在下一個兩岸競合的時代,認清並相信自身存在的價值意義並說予人知吧,唯其如此,我們才不會是一場百年孤寂,畢竟,馬奎斯此書的最終一句是「書上寫的一切從遠古到將來……永遠不會重演,因為被判定孤寂百年的部族在地球上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
所以當然不是如此,不會如此。

(「百年思索…」系列完)
【2011/01/0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求福氣?扁卸任前入故宮 密覽龍藏經

【聯合報 2010/10/12 記者李順德、鄭宏斌台北報導】

民間盛傳,看過龍藏經(康熙大藏經)的人可享福分。二○○八年二月九日,前總統陳水扁就曾輕車簡從,低調到故宮進行一趟庫房之旅,在卸任前,親眼目睹了康熙大藏經。
當時總統大選鏖戰進入短兵交接階段,候選人馬英九氣勢遠超過謝長廷,陳水扁本身也深陷國務機要費負面傳聞中;名嘴陳文茜今年八月與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對談時,曾推測「阿扁是想對龍藏經求點福氣」才進入庫房,「因為他快下台了」。


關於陳水扁入故宮讀經求福一事,陳水扁辦主任陳松山昨晚表示,他完全不了解,無法回應。但陳水扁的友人否認「求福氣」這種說法,認為是過度引申。
故宮高層表示,陳文茜確曾申請進入庫房看過龍藏經,並簽下大名,當時陳文茜簽名的上方,已有阿扁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長鄭欣淼兩人的簽名。


經本報向馮明珠查證,陳水扁是在當天下午三時五十分,在前侍衛長陳哲雄及總統府前秘書長葉菊蘭陪同下,進入故宮文獻庫房,看康熙八年製作的龍藏經;當時進入故宮庫房規定嚴格,是由前院長林曼麗交辦此事。
據當天在故宮庫房的人士表示,陳水扁到庫房後,話說得不多,神色有些嚴肅,看了大藏經一百零八函的其中一函(一函約三百至八百頁,約兩個大男人才扛得動);此函為上經版,上有護法神的繪畫及藏文,陳水扁看完後不發一語,低調離去。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則強調,阿扁到故宮是否是為了求福氣,她當時不在場,無從評論,但故宮內部,確實有此一說。
林曼麗受訪指出,她相信阿扁沒有求運氣的概念,到庫房看大藏經,應與求福分無關,「且大藏經也沒有那麼神秘」;至於當時是她邀請或陳水扁主動求看大藏經,她已沒印象。
她說,陳水扁那次進故宮庫房,並不是第一次,蒙古相撲好手朝青龍來台時,陳水扁就曾陪同朝青龍及蒙古官員進入庫房,看成吉思汗等歷代皇帝畫像;進出庫房的人,都遵守故宮的嚴格規定。

聯合報  2010-10-13 00:00:00  



想看康熙龍藏經 明年農曆年前故宮一樓見
【聯合報 2010/10/12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外傳看到康熙大藏經(龍藏經)能帶來七世平安、好運與福氣,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說,對於佛教信眾來說,能見到集佛教經典大全的龍藏經,當然會有福報,但信仰其他宗教者不見得這麼認為。
想看康熙龍藏經?不必到故宮庫房,明年農曆年前在故宮正館展廳就見得到。全世界研究者引領企盼的康熙藏文龍藏經出版成果,也將在民國一百年面世!
藏傳佛教在元代傳入中土,許多皇帝開始信奉藏傳佛教,宮廷開始出版「猶如佛經百科全書、佛經大全」的大藏經。馮明珠說,明代既有漢文大藏經,也有藏文「甘珠爾」(即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為藏文音譯)。清康熙皇帝在篤信藏傳佛教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鼓勵下,在康熙八年,命人以泥金手寫大藏經,並賜名「龍藏經」。
龍藏經究竟是根據藏文「甘珠爾」抄寫,或兼採漢文大藏經?一直是學術界的謎。多年來,外界不斷有要求故宮「出版龍藏經」,但因為它體積「比一般的辦公桌還要大」,過去一直覺得有困難,直到兩年前故宮終於對外宣布出版計畫,可望在民國一百年面世,每套售價新台幣一百八十八萬元。馮明珠說,全世界都等著它出版,而故宮希望藉此「所有福報能迴向中華民國!」
康熙龍藏經以泥金手抄完成,共分一百零八函、總計十萬頁經文,當年動用黃金五千兩書寫。每一函經文重達五十公斤,得兩名壯丁才抬得動。龍藏經除匯集一千餘種佛教經典,另有七百多尊、共五百餘種藏傳佛教神祇造像,每尊造像飾以珍珠、瑪瑙、珊瑚等各式珠寶,既融合漢藏藝術風格的精華,也吸收了西洋繪畫技巧。

聯合報  2010-10-12 06:50:18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聯合報60年 記錄台灣歷史容顏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0.12.18 03:02 am

明年是聯合報創刊六十周年。六十年來,聯合報透過相機鏡頭,記錄台灣歷史容顏,累積了一甲子的影像史料。「典藏歷史.記錄時代─聯合報60 建國100意象101攝影展」預計明年一月七日起在台北一○一展出,並以一年的時間全國巡迴展出。
為了迎接民國百年與聯合報創刊六十周年,聯合報動員大量人力與資源,翻箱倒櫃找出半世紀前的底片、沖洗出的相片,一一分類。
我們除了以新科技賦予老照片新生命,也以重看歷史的新角度賦予它們新意義。讓這批老照片透過時光暗房的沉澱與沖洗,閃亮新的色澤。
這項展覽共分六大類:兩蔣在台灣、六十年風流人物、台灣重大建設與災害、台灣庶民生活、台灣之光與大陳島撤退。
台灣人熟悉的東西橫貫公路、石門水庫等重大建設,觀眾將可在展中看到它們開工、完工時的「青澀面貌」;以歌聲築起兩岸橋梁的「永遠的情人」鄧麗君,以及民國人物胡適、張大千、張學良、于右任…觀眾將在展中重溫他們在台灣留下的身影溫潤面容。聯合報並將其中經典鏡頭製成明信片,供讀者典藏。


【2010/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聯合筆記 / 台灣的歷史容顏  
聯合報 / 100年1月11日 / 記者鄭朝陽


整理塵封多年的老照片,總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照片中有不捨的身影,也有甜蜜的回憶;會心一笑夾雜奪眶而出的淚水之後,心靈獲得某種滿足,思緒也頓時澄清。回顧老照片不止懷舊,更能展望未來,成為追尋自己的最佳線索。
中華民國跨入百年新紀元,陪伴她在台灣走過六十年歲月的聯合報,用定格影像記錄台灣 一甲 子以來的歷史容顏。這些精選的獨家機密檔案和珍貴新聞畫面,集結成「典藏歷史,記錄時代」攝影展,於台北一○一大樓展出,讓國內外民眾重新認識台灣。
一張張老照片訴說時代的故事,既辛酸又滿足。例如首度曝光的一九五五年二月撤退大陳義胞的照片,是聯合報記者三度在烽火邊緣隨行採訪所拍下來的;壓箱五十五年的老照片見證戰爭大傷國家元氣、人民飽受流離之苦,連陸客看了都心有戚戚焉。
停格安靜的老照片描繪台灣當年的艱困,但上下一心、走出風雨,創造傲世的經濟奇蹟,建設華人社會唯一的民主國家。這當中,體壇、演藝圈、文化界------各有名士盡其所能,造就精彩台灣。
老照片張張精彩,但要找出它們,卻是件苦樂兼俱的超級任務。許多珍貴的史料藏在堆積如山的傳統底片裡,光是擇要重新顯影,就令人頭疼。
過去半年多來,聯合報編輯部總有一群人,日以繼夜地爬梳這些時代影像,有人拿著底片專用的放大鏡,一格格地尋覓、驗證;有人回溯歷史,為老照片做最佳註解。這是眼力、體力、耐力和新聞專業力的一大考驗,參與者個個練出熊猫眼,但當珍貴的時代記憶停格再現,總教人興奮不已。
不知怎麼跟朋友介紹台灣嗎?走一趟一○一攝影展,讓你溫故知新。

大學詩刊展 回首那場戒嚴「詩」代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1.01.09 03:42 am

青春也能以詩佐味。十個從戒嚴時代創社至今逾四十年的大學校園詩社,孕育了當代無數作家與名人,包含詩人孟樊、作家侯文詠、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等,他們大學時都是詩社成員。
台北市文化局舉辦「青春結社─台灣資深大學詩社展」,展出十個一九六○年代時期台灣重要的大學校園詩刊,以及跨世代詩人的對話座談會。
曾是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成員,醫生作家王浩威回憶,大學時高雄鼓山水泥汙染嚴重,他和社員寫詩表達對政府的抗議,甚至引起學校教官關注,雖然無法改變現況,他卻認為「這是一個對社會時事態度的表達」。
就讀南一中時就開始寫詩的作家孟樊,大學是政大長廊詩社一份子。他說,詩是一種精緻的語言表現,但現在年輕人受網路溝通快速影響,思考未詳便急著抒發,文字看起來過於隨興,他認為「不同世代對詩的認知有落差」。
代表新生代的「風球詩社」是跨校園詩社,成員皆為國中到研究所的學生,成立兩年以來吸引超過七十位學子。社長廖亮羽說,網路社群的確影響年輕詩人以流行用語或視覺化語言入詩,但沒有不好。她指出,藉由社群網站觀摩學習,大家進步得很快,不過也導致「風格愈來愈相像」。
廖亮羽認為詩具有美化生活的意義,早期詩人有社會背景作為養分,現代年輕詩人則以「自我」作為出發,各有不同風格。
大學詩社展從一月九日至二月十三日於北市紀州庵新館展出,內容包括高醫的阿米巴詩社、北醫北極星詩社、師大噴泉詩社以及政大長廊詩社、東吳大學詩社,甚至是消失超過三十年以上的星座、海洋與縱橫詩社等珍貴詩刊與相關書信。
另外,每周周末將邀請黃榮村、廖亮羽、吳晟、席慕蓉與楊宗翰、亮軒等海內外詩人與學者談大學時期詩歌歲月。展覽期間,所有活動採自由入場。
【2011/01/09 聯合報】@ http://udn.com/

見證民國/南京總統府 變土產雜貨店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綜合報導】 2011.01.11 08:02 am

南京總統府見證許多歷史重大事件,已被大陸列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但近年裡頭開了十多家賣雲錦、桂花鴨等土產雜貨店,已不是莊嚴的博物館,又不是規範的旅遊商品店,不倫不類引起大陸遊客反思。
今年正逢民國百年,大陸則以辛亥百年大做議題行銷。隨著兩岸關係好轉,能與兩岸聯結的大陸歷史文物、古蹟,近年都成為大陸當局加強保護、重建的對象,南京有國民政府時期的總統府;廣州則在去年十月復舊完成孫中山大元帥府。
重慶正在重建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遺址及下屬單位;武漢則開始蒐集辛亥文物,準備成立博物館。
但據東方網報導,南京總統府遺址已快變成「雜貨店」,能看的東西愈來愈少,「一進總統府大門,東西兩排數十公尺長的朝房商鋪雲集,江南雲錦、南京桂花鴨、雨花石等當地土產店多達十九家」。
報導稱,這兩排朝房原是太平天國時期供官員等待朝拜的地方,如今,大多數遊客已不知道它的名稱和由來。總統府二堂的收發站,原是收發總統府核心機構的機密函件,現在已成經營雨花石的商鋪。
原總統府辦公樓內甚至設置了一個山寨版的蔣介石辦公室,供遊人照相,旁邊則是一個旅遊商品銷售點,銷售老式鐘表、及帶有民國人物頭像的撲克牌、明信片等。
觀戲台的院落圍牆上寫著「民國政要手跡展」,該處牆上的介紹卻是一個創意工作室的廣告簡介。雨花石飾品、筆墨紙硯變成這個景點的主角,原有的名人書畫僅剩十五幅,且沒有任何解釋性文字。
報導稱,總統府煦園內的廿四處景點,除望亭、鴛鴦亭等供遊人休息的小景點沒有商家入駐外,關帝廟、漪瀾閣、觀戲台、夕佳樓、桐音館等七個比較大的景點已被賣刺繡、奇石、魚食、奶茶的商家占用,他們賣的產品大多數與總統府的歷史毫不相干,且在南京任何一個景點都能買到。
南京總統府相關管理部門人員解釋,總統府是個遺址,文物很少,作為景區,出售旅遊紀念品是為遊客服務。不過,他未能解釋,既然文物很少,門票為何卻要四十元人民幣(約台幣一百八十元),簡直把遊客當成冤大頭。
像南京總統府這種遺址變成雜貨店下場,在大陸比比皆是,甚至連最神聖北京故宮,也有商家或小販賣飲料、照相、小吃,遑論其他稍具遺址或景點的地方,早被當地拿來做成「創收、生財」的工具。

※延伸閱讀》
‧72烈士忌日 是329還是427?
‧蔡詩萍:百年精彩 在民主的包容力
‧十大影響力書 民國百年大泡沫上榜

【2011/0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愛情篇/那一秒,我們相遇愛情篇

【聯合報╱本報訊】    2011.02.01 06:00 pm
 
愛情篇
民國32年 讀者吳老先生認識太太的第一天(中間兩位),在阿里山神木前合影。



民國33年 讀者吳老先生的結婚照,當時流行在黑白照片上彩繪,新娘著「口紅」呢!


民國91年 吳老先生夫婦(圖中遠處,坐在長椅上)每天到公園散步,總是手牽著手,數十年不變;這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故事,多年來在網路流轉,照片也被曾選入高中公民課本裡。



徵稿 老照+故事「書寫我家老照片」
今年正逢「建國100年‧聯合報創刊60年」,聯合報特別在台北101大樓舉辦「典藏歷史‧記錄時代」攝影展,展出聯合報一甲子來所保存的百萬張底片中的部分菁華。  
相信每個人、每個家庭也都有珍貴的「老照片」,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活動辦法:
1.每月一主題,徵求「書寫我家的老照片」,加上文字200字。請註明姓名、電話、地址。
2.照片電子檔300k以上,連同文字,請寄lohas@udngroup.com.tw
郵寄者,請寄到新北市汐止區 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 元氣周報收  
3.獲選者,元氣周報將刊出圖文,「聯合報‧編輯檯下」部落格會製作成 slide show
ttp://blog.udn.com/copydesk
4.每月徵稿主題:2月分:那一年圍爐、3月分:那一年春天、4月分:兒時的玩伴、5月分:驕傲的一刻、6月分:那一年暑假。
udn個人出版 收藏老照片
除了自製老照片收藏本,你也可以利用「個人出版」數位服務,將老照片印刷成冊,自己收藏或廣贈親友。使用udn個人出版來收藏舊照片的好處:
1.網路備份:利用雲端趨勢,使用者不受軟體和空間限制,直接可將照片藉由網路上傳,作品完成編排送印之後,都能儲存保留於線上空間,並且受到udn會員帳號的保護,隱私性高。
2.隨需印刷:少量出版彈性高,隨時想要印刷都非常方便快速,即使遺失或受潮也可以再次印刷,畫質依舊不受影響。
3.編排容易:運用模版概念,無需專業美編即可編排版面,讓舊照片不僅可以有系統的歸納,也能加以美化整理及加入文字。
●udn個人出版網址:http://reading.udn.com/pod/index.jsp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歷史篇/那一年,老爸您好酷!



蒐集老照片,不必求全,只要有些數量,就可開始整理和做文字記錄。P4、5、6三頁有讀者提供的圖片和文字,他們做的圖文記錄,提供大家參考。
歷史篇:以本篇來說,聯合報今年每天都會刊登一張60年來的「老照片」,讀者可剪下來,對應家族老照片的時空背景,「國事、家事」老照片搭配,比照之下有一番滋味。

民國34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老爸當時18歲(前排,雙手搭在同伴肩上者),在日本神奈川,與一群台灣少年等著回台灣家鄉。




二戰末期,有八千多名優秀清寒的台灣少年,受過日式教育後,在「扶桑夢」的吸引下離家赴日,在「高座海軍工廠」半工半讀,他們背後的戰鬥機,有個名字叫「月光」。

這群台灣少年的故事,曾被拍成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當船愈開愈遠,台灣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這是《綠的海平線》片名由來。
「台灣少年兵」在戰後陸續返鄉,經歷了戒嚴時期,1988年(民國77年)解嚴後,第一屆「台灣留日高座聯誼會」成立,會員多達3200人。
2003年,當年少年工已成80歲的老人。這一年,適逢高座海軍工廠成立60周年,當年的少年約六百人赴日舊遊,日本政府並頒發遲來的畢業證書,當時在日本是最轟動的新聞。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抒情篇/那一天,老媽您好靚!

【聯合報╱文、圖/嘉義讀者王筱棻、屏東讀者梁敏玲提供】    2011.02.01 06:00 pm
  
抒情篇:老照片的文字記錄和老照片都吸引人,是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民國56年
今天的作文題目:「保密防諜」。偌大的黑板正中央,是母親娟秀的字跡。她拍拍沾滿粉筆灰的手,走下講台,從第一排開始,領著孩子們動筆。
民國五○、六○年代,兩岸關係緊張,雙方間諜探視彼此活動,「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這句標語,對四、五年級生來說非常熟悉。
民國56年,台南鹽水,仁光國小的教室裡,不知誰按下快門,男孩的三分頭、女孩的西瓜皮,在歲月裡定格。
 
民國56年
「下一堂音樂課,志豪、阿強去幫忙搬風琴。」
「報告老師,風琴被搬走了!」
「好吧,那我們這堂就用手風琴上課。」
母親說,當年教學資源不足,風琴不夠用,校長買了台手風琴,而母親是全校唯一會彈手風琴的老師,校長說:「這琴為妳買的。」
穿著白色碎花洋裝,背著手風琴的母親,青春正盛,音樂從指尖流瀉,這麼一彈,就是40年……
 
民國69年
母親白天在學校帶學生,晚上回家還要搞定三個小鬼,索性養幾隻貓狗當保母。黑白貓、黑白狗、橘子貓…這些動物很稱職地帶大我們三兄妹,這是我們幸福的童年。

民國60年
高雄旗山,森林中的某處工地。
「歲月靜好,姊妹穿件短短的上衣、露出小內褲四處跑的年代」。挺拔帥勁的爸爸,每逢周末假日,喜歡帶著我們兩姊妹四處遊玩,公園、郊外、池畔…照片中的背景,也是生活中陪伴我們成長的背景。

民國61年
屏東市區,某家相機店。年輕有成的爸爸愛拍照,早就擁有時尚的相機。手牽手的小姊妹,是爸爸取景的主角,也是他心中永遠的主角。
(晚幾年出生的小弟常嚷著:我在哪裡?為什麼照片都沒有我?)
 
民國62年
彰化八卦山,大佛前的石獅。
小姊妹遊八卦山的照片,放在桌前,吸引不少四、五年級同事的目光,「我家也有這一張耶!也是站在石獅子前面耶!」
那個年代,「家家都有一張八卦山」!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再生篇/老照片的文字記錄


【聯合報╱記者林錫銘、康錦卿/報導】    2011.02.01 06:00 pm

當家人翻出老照片懷舊時,最常問的話,多半是:「這什麼時候拍的?」、「這在哪裡拍的?」、「旁邊這人是誰?」
姊姊問過了,換妹妹問;妹妹問過了,換小侄兒問,小侄兒問過了,換小外甥問。如果照片旁邊有文字,爺爺奶奶就不必一直重複回答了。而且除了影像上的懷舊之外,全家相聚時還可透過文字憶當時。
老照片的文字整理,可簡單記錄,也可寫兩、三百字略記時空故事,如以抒情短文記之尤佳 。
以下幾個方式,可視老照片的數量、價值及背景故事,決定文字的長短。
1.極簡版
人、事、時、地、物這五元素,是一定要的啦。

以右邊這張示範圖為例:
民國58年,農曆春節時,我10歲(後排左二),媽媽帶我和堂姊、表妹、姊姊和妹妹到礁溪的照相館拍照。當時礁溪有兩家相館。
2.花絮版
除了人事時地物五元素外,可以把拍照當時的一些有趣、好玩的小回憶記下來。
比如:民國59年的農曆過年那幾天,媽媽帶我(我10歲、後排左二)和我家四朵花到礁溪的照相館拍照。當時堂姊和表姊已在工作,為了拍照,還特別打扮了一 番,尤其是那一頭當時最時髦的髮型。至於小學生我,穿著學校制服(注意看,是短褲喔),而且只穿著拖鞋,就上場拍照了,老媽自己則穿著很像樣的新鞋。
3.故事版
這是我家的故事啦,可以寫好幾百字、好幾頁呢,這裡先保密,免得老媽說「怎把我們家的故事都寫出來啦!」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再生篇/老照片的翻拍技巧

【聯合報╱記者林錫銘、康錦卿/報導】    2011.02.01 06:00 pm

器材:小數位相機(600萬畫素以上)、素面面紙盒、書本若干、膠帶。(也可準備日光檯燈打光、小三腳架穩定相機。)

用膠帶在相片背面反黏成環狀。
記者林錫銘、康錦卿/攝影
作法:
1.將膠帶反黏成環狀。
2.膠帶黏貼在紙箱上,方便黏貼要翻拍的照片,照片需直立放置,避免來自上方燈光反射。
3.相機以書本墊底,以書本多寡,作為調整拍攝高度,以鏡頭與照片中心點平行。
4.翻拍地點,可選擇有室外光線照到的窗台、窗邊最佳。晝光的日光燈光源下次之,或以日光燈檯燈補光,盡量避免在鎢絲燈(黃色燈泡)下翻拍照片。

把照片貼在素色紙箱或面紙盒上。
記者林錫銘、康錦卿/攝影
5.相機調整ISO200以下,白平衡設定自動AWB即可。
6.相機調整「花朵」圖案近攝模式,勿使用閃光燈。
7.相機使用自拍器模式﹝延遲快門拍攝﹞。
8.注意照片是否有反射,確實對焦、然後按快門。
9.照片曝光可適度調整+/-曝光補償,翻拍出的照片過亮需減光,過暗則加光。
相機的設定模式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蒐集篇/翻箱倒櫃 讓老照片團圓

【聯合報╱記者林錫銘/報導】    2011.02.01 06:00 pm
    
利用新年來臨大掃除機會,可以在家庭相簿裡、抽屜一角、櫃子夾縫、書扉頁中,翻找出許多老照片,一大本或一小本零散照片,有些泛黃、有些斑駁,但都是寶貝,想想:哪一個皮箱?哪一個皮夾?哪一個櫃子裡是否還保留珍貴的家族昔日影像。
紙本照片會隨時間、保存狀態優劣,逐漸褪色或沾染汙漬、甚至毀損,「搶救」家族老照片也就成為當務之急。
1.蒐集家族成員所有相簿。
2.請家族所有成員想想,哪個角落還留2.有照片?或底片?
3.親朋好友是否也保留、可提供一些不3.同照片?
《老照片新生》
賦予老照片新生命,延續家族珍貴影像,藉由重新整理可以有不同詮釋。
1.重新編年:重新編排出一本可長可久、可永傳的家族相本,可以依時序編年重新排列、組合。
2.文字註解:可以編輯、文字註解故事或重點,讓下一代、下下一代傳承。
3.轉化數位:將所有影像數位化成檔案,可以變身數位相簿,繼續影像生命恆遠流傳。
4.製成影片:製作成可供播放的家庭相簿檔,例如.pps檔或slide show的影片檔案,在家族聚會中播放。
數位影像崛起,人手一機隨興攝影,電腦、網路方便瀏覽傳播,翻閱紙本老照片的機會卻變少了,塵封老照片也逐日在一角黯淡。
歲末年終、新年伊始,整理家族老照片,拂拂塵、晾晾老時光,故事與記憶都會重新被喚起。
家族聚會、家居生活、旅遊或紀念日照片,有塵封的上一代、這一代或下一代,不只是家庭影像紀錄簿,也是時代變遷的影子。
影像數位化需求
影像數位化材質分照片和底片兩種。
●照片數位化需要:
1.掃描:需平台掃描機(家用掃描機即可)。
2.翻拍:一般小數位相機亦可。
●底片數位化需要:
1.有掃描底片透射稿功能的平台掃描機。
2.底片專用掃描機。
3.坊間有彩色公司代為掃描,一捲36張135底片,約新台幣80元。
《數位化檔案管理》
●影像數位化後,分類歸檔:
1.以年代依序排列。
2.以內容分類,如聚會、旅遊、紀念日……。
3.以家庭人物作分類。
●電腦歸檔必要措施:
1.備份:存進電腦硬碟,需備份,最好是在不同硬碟或不同電腦上備份。
2.燒錄:燒錄成光碟備份,也可分送家族成員典藏。
清理汙漬老照片
整理老照片、數位化同時,也順便清理沾到汙漬的老照片,有照片互黏在一起,或黏在塑膠套上,勿直接用力剝離,以免損壞照片。
●汙漬的黑白照片:
1.棉花沾水:用沾濕清水的棉花或柔軟拭鏡布,慢慢輕拭乾淨。
2.泡入清水:若還是不易清理,可將黑白照片泡入清水中,靜置3-5小時,以海綿擦拭後陰乾,不可曬到太陽;可以微熱吹風機20公分距離慢慢吹乾。
3.酒精擦拭:沾有油彩、原子筆墨水、殘膠之類,以海綿沾酒精局部輕拭,看是否可清理,再大面積擦拭,然後泡水、陰乾。
4.勿用洗劑:勿使用其他化學清潔劑清洗。
●汙漬的彩色照片:
1.棉花沾水:輕微沾塵、汙漬,以沾濕清水的棉花、柔軟拭鏡布,慢慢輕拭乾淨。
2.酒精擦拭:沾有原子筆墨水、殘膠,可以海綿沾酒精小局部處理。
3.遠離陽光:彩色照片盡量不要照到強光,尤其是太陽光,避免加速褪色。
4.勿泡清水:彩色照片切勿泡水清理,也不可使用化學清潔劑清洗。
●汙漬、黏貼、彎曲的底片:
泡入清水:底片泡清水,靜置3-5小時,讓灰塵自然脫落、黏在一起的底片分離。以細海棉輕拭陰乾,或以吹風機微熱慢慢吹乾。
注意事項:
1.不能擦拭:不可直接以布、衛生紙擦拭,或將黏貼的底片直接撕開。
2.小心指甲:小心尖銳物品傷及底片,如尖指甲、戒指……。
3.勿留指紋:不可直接手抓底片,留下指紋汗漬,應以拇指、食指跨拿底片邊緣。
【2011/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洪建德/刺身顛覆烹調

2011/01/30
【元氣周報/洪建德】
人類進化之一大里程碑就是使用火,尤其使用於烹調的藝術與科學,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煮出一桌好酒菜。
但是人類在沒有電冰箱的時代,就有方法保存食物,而且可以增加美味,那就是火腿、壽司以及乳酪、醬菜等發酵食品,包括瑞士瓦礫士州canton du vallais的風乾畜肉、金華火腿、義大利帕瑪生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西班牙伊比利可火腿(Iberico)、魚乾、越南魚露、泰國蝦醬、魚貝露、起司、優格、豆豉、味噌、韓國泡菜、日本醬菜、法國camerbert乳酪、英國chester乳酪、德國農莊半乳酪Quark,甚至中國老酒、茅台酒或日本清酒、歐陸葡萄酒、鎮江醋、琉球黑醋、義大利巴沙米哥醋Aceto balsalmico等。
在人類發現細菌以前,先人智慧已經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替我們服務,並且有些家族有祕方能夠有效防止品質變異,這就是雜菌的消除法,例如日本室町時代1400年代,依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就在裝瓶後貯藏前,以攝氏65度程度加熱、殺菌、停止酵素活動,熟成香味的技術,稱「火入」,就是利用低溫加熱來殺菌。當年巴斯德為法國葡萄酒業,導入低溫殺菌法,挽救法國葡萄酒工業的沉苛,避免酒受雜菌汙染。
不加熱處理食物,發酵只是一例,到了20世紀,沙西米更加全面化,不用加熱煮沸就能安全食用,已經顛覆全世界,靠的是細菌學的知識,全民衛生習慣的提升,廚師無菌操作的養成;即使加熱處理,但是缺乏無細菌觀念,歷史上世界各地,包括中國也常爆發霍亂的大流行,痢疾、霍亂、輪狀病毒、傷寒甚至於鼠疫的大流行,橫屍遍野而束手無策。
民國49年以前,台灣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一直是細菌性腸炎,另一方面在19世紀末發現細菌後,發展殺菌與滅菌與無菌作業,自來水與地下汙水道的普及,人類壽命的延長,最大的應用方法不只是使用抗生素殺菌,而是在「隔離」。公共給水上,提供無菌的自來水,和無菌的手術室、生物科技研究室、藥品製造工廠,發酵酒、醋、醬油,食物製備室等預防微生物汙染,進行預期的無菌操作。
所以並非熟食保證人類安全,而是細菌學的發現與進展,無菌(aseptic)的觀念才有今天的社會進步,壽命延長,健康食物增加,幸福指數增加。

湧動

【聯合報╱龍應台】    2011.02.07 01:07 am

一 年半以來,收到太多的讀者來信,來自不同年紀閱歷的世代,來自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大江大海》像黑色深海中鯨魚以震動微波發出的密碼──有些失散半世 紀的親人,找到了;有些完全淹沒的歷史,浮出了;有些該算沒算的賬、該謝沒謝的恩,找到了遺失多年的投遞地址;有些背了一輩子的重擔,放下了。
這不是走到民國百年了嗎?開啟一封一封來信,每一封信都帶著熱流,像大河穿過大地,像血液流過血管。民國百年的土壤,一定是鹹的,有多少人的眼淚和汗。
書出當時只有「跋」,沒有「序」,在書出版一年半以後,離散的「民國38年」更為人知了,而書中很多涉過大江大海的人,也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回到他曾經用眼淚和汗澆過的大地。 捧著這把我無以回報的信,就以一篇短序,來跟讀者做個很難及格的「進度報告」吧。

1
2009年秋天,《大江大海》出版,好像有一道上了鎖,生了鐵鏽的厚重水門,突然之間打開了,門後沉沉鬱鬱六十年的記憶止水,「嘩」一下奔騰沖洩而出,竟然全是活水。
老人家在電話上的聲音非常激動,大江南北各地的鄉音都有,他們的聲音很大,可能自己已經重聽;他們的敘述混亂而迫切,因為他們著急:一通電話怎麼講清一輩子?
一位八十八歲的長者說,他無論如何要親自把手寫的自傳送過來,現在就送過來,因為,他說,「他們馬上要送我進老人院了,一進老人院,大概就沒人找得到我了……」
「他們」是誰?我不知道,也不忍問,只是想到,人生的不由自主,除了十八歲時可能被送上一條船而就此一生飄零之外,竟然還包括在八十八歲時被送進一輛不知所終的車。
無數的自傳到了我的手裡,很多是手寫的,有的童拙,每個字都大手大腳跨出方格,雜以錯白字,憨厚可愛;有的,卻是一筆有力的小楷書法,含蓄雅致。字體大小 錯落,墨跡深淺斑駁,可以想見都是花了很長時間,晨昏相顧,一再琢磨的掏心之作。我將大大小小的自傳手稿在地板上攤開,夕陽的懶光照進來,光束裡,千百萬 粉細的塵粒翻滾,一部民國百年史,是否也包含這些沒人看見的自傳呢?
更多的信件,來自和我同代的中年兒女們。
……我在父親的遺物中看見一個臂章,寫著某某「聯中」的字樣,從來不知道那是什麼,其實也沒在乎過,懶得問。讀了你的書,才知道自己的父親竟然是那八千個孩子中的一個,他竟然是這麼走過來的。想起從前每次他想跟我談過去時,我就厭煩地走開……
開放之後,他一路顛簸回到老家,只能拜倒在墳前哭得死去活來,太遲了,太遲了……
讀你的書,我也才認識了父親,可是也太遲了……
在戰後和平歲月出生的這一代,也都六十歲了,已經懂得蒼茫,凝視前一代人逐漸消瘦,逐漸模糊的背影,心中有感恩,更有難以言說的疼。火車錯過,也許有下一班,時光錯過,卻如一枚親密的戒指沉入大海,再多的牽掛惆悵也找不回來。
年輕的一代,很多人真的拿著錄音機磨蹭到祖父母身邊,請他們「說故事」。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生為長輩拍紀錄片,小學生回家問外公外婆「當年怎麼來香港的」, 問出連自己父母都嚇一跳的身世。宜蘭羅東高中的學生遍訪鎮上的眷村長輩,一個一個做口述歷史。但是被封藏的記憶並不僅止於流離的難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記 憶也有「流亡」的可能:
外公很恨外省人,媽媽嫁給外省人他一直都不高興。我和媽媽去他家,他拿出他做日本兵的照片給我看,很得意說,你看,日本兵制服多神氣,哪 像中國兵那麼爛。我對他反感得要命,但是,現在我有點明白了:他在南洋打仗,很多年輕時的好朋友都死在南洋,他喝醉唱歌,其實是在想念過去,就像爺爺一天 到晚說他的老家山東如何如何……

2
《大江大海》至今在大陸未能出版,但是在一個防堵思想的社會裡,「未能出版」等於得了文學獎,人們於是花更大的功夫翻牆尋找。對於內戰的「勝利者」而言, 六十年來「失敗者」被罩在一個定型的簡單的「敵我意識」硬殼裡頭,攤開《大江大海》,猶如撬開那個硬殼,看見的卻是渾身傷痕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原來所 謂敵人也不過就是當年鄰村的少年。讀他人史,澆自己愁,「勝利者」自己心中多年深埋的傷,也開始隱隱作痛。
您的書我讀得很慢,讀時淚流滿面,無法繼續,只能掩卷使自己平靜下來才能再讀下去。有時,需平靜數日才能續讀。
抗日戰爭勝利的1945年,我已經是讀小學四年級的少年了。今年,我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了,我的家鄉是在東北吉林省的一個小山城……
隱忍不言的,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傷口。北京作家盧躍剛給我一封長信,說的是「勝利者」的傷,其實比「失敗者」還痛:
失敗者「轉進」到了台灣,臥薪嘗膽,蝸居療傷。勝利者的行徑卻著實怪誕。他們不是像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的勝利者那樣,輕徭薄賦,獎勵耕 織,休養生息,而是按照革命的血統論,把中國人嚴格地階級成分等級化……向農民翻臉……把幫助自己打下江山的自耕農變成了農奴;次之向知識分子翻臉,向民 主黨派、工商界人士翻臉,把過去的同盟者打成自己的敵人……
國共內戰,死個幾百萬人暫且不算,戰爭本來就是血腥的。我們要問,中共建政後,和平時期冤死了多少人?
在「失敗者」飄搖度日,倉皇求存的時候,「勝利者」卻開始進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大躍進時期的饑荒死亡人數定在四千五百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底層農民。

3
《大江大海》出版後,求全的責備是不少的。大陸讀者說,為什麼對大陸的著墨那麼少?為什麼不寫解放軍裡頭「人」的故事?為什麼不寫後來被送去韓戰死在雪地裡的「志願兵」?為什麼不寫大陸的1949?台灣的讀者說:為什麼沒寫血淚交織的滇緬孤軍?為什麼沒寫受盡委屈的東海部隊?為什麼沒寫被俘虜而飽受折磨的 敵後情報員?為什麼二二八的部分那麼少?為什麼……
《大江大海》是一個母親對她十九歲馬上要徵召入伍的兒子所說的故事。這個母親說: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事情的全貌,飛力普,沒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麼大的國土、那麼複雜的歷史、那麼分化的詮釋、那麼撲朔迷離的真相和快速流失無法復原的記憶,我很懷疑什麼叫「全貌」……(頁146)
所以我只能給你一個「以偏概全」的歷史印象。我所知道的、記得的、發現的、感受的,都只能是非常個人的承受,也是絕對個人的傳輸。(頁174)
面對那麼多的「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論和悖論牴觸」,這個母親幽幽然說:
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對你敘述的,只是既然承擔了對你敘述的,我稱之為「愛的責任」,我就邊做功課邊交「報告」。(頁16)
面對大歷史,我是個小學生。《大江大海》的十六萬字,是一則初步的引言,一個敞開的邀請,而我果真不是唯一在課堂上修課的人。書一出版,一個「全球大勘誤大校對」的行動就開啟了。
第288頁您所提及的「拉讓江」,應該是「砂拉越河」,古晉只有一條河,就是砂拉越河。(馬來西亞)
我覺得「四十一師團二三九連隊」應該是「聯隊」,不是「連隊」。日軍部隊序列通常稱「聯隊」,敬請查核。(北京)
86頁的「棲風渡」就在我家鄉北面,是京廣線上一個小站,可是應該是「棲鳳渡」才對,您可以跟張玉法院士再確認……(湖南)
「馬英九母親在香港的工資三十元」的說法也許不一定對,五十年代我父親在茶樓看帳,月薪大約二百元,我家女傭是三十元,而且是因為供膳宿才這麼低。所以馬英九母親工資可能是三百元。(香港)
第201頁第三行「艦上懾人的十六管魚叉飛彈」不太可能,因為那時還沒有十六管魚叉飛彈,附件是二戰期間的軍艦武器列表,供您參考。(台北)
青島大撤退都說是完美的整齊撤退,可是我困惑的是,當時聽見親身從青島撤退的人說,混亂中多少人從船上掉進海裡,還有人被夾慘死,您的敘述……(紐約)
錯字校對,史實勘誤,記憶商榷的信件,從全世界各地源源不絕地進來。編輯不斷地協助我核實,不斷地修訂,每一個新版都再度經過新一輪的勘誤和校訂,也就是 說,至今沒有一版是百分之百一樣的。讀者自地理的遠方、記憶的深處,把自己對歷史的認識提出來慷慨分享。我的「以偏概全」的「報告」,先是得助於前行者的 耕耘──譬如沒有張正隆的《雪白血紅》就不會有長春圍城那一章,然後受惠於全球讀者──包括很多專家──的校正和勘誤。大江大海,在一個持續湧動的歷史推浪中。

4
浪,一陣一陣打來。潮水上來,潮水下去。
以戰犯身分被判死刑後來服了七年徒刑的台籍日兵柯景星,二戰中擔任俘虜營的監視員時,曾經冒險把雞蛋送給囚禁中的中國領事卓還來夫人,讓她餵養懷中的嬰兒。2009年,卓還來的家人,特地從美國飛到台灣,找到柯景星親自謝恩。柯景星不久就去世。
被送到新幾內亞戰俘營的游擊隊長李維恂,在我當初找到他時,第一句話就是:
我知道為什麼我的戰友都死在拉包爾,但我李維恂獨獨活到今天。我在等今天這個電話。
國防部迎回拉包爾的抗日國軍英靈之後,李維恂被邀請到台北忠烈祠參加中華民國國軍的春祭。他滿頭白髮,拄著拐杖,站立在拉包爾犧牲將士的牌位前,靜默許久,然後深深鞠躬。
李維恂,兩個月前過世。民國百年第一道淡淡的曙光,照在蘭嶼。
【2011/02/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機械教授愛古鎖 20年收藏近千把

2011/02/08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專題報導】

在西方,鎖(lock)和幸運(luck)同音,常被視為幸運的象徵。成大副校長、機械系教授顏鴻森說,中國古代也會訂製對鎖作為結婚賀禮,他廿年來收藏了九百多把中國古鎖,更是全球唯一針對中國古鎖發表論文者。
顏鴻森說,一九七七年在美國讀碩士時,參觀指導教授骨董收藏,讓他興起收藏的念頭,但因沒錢沒閒,想法很快就淡了。直到讀博士時,參觀另位教授收藏的機械秤,讓他頓悟,不一定得花大錢。
於是顏鴻森以規畫研究主題的方式,擬出藏品要件:必須與機械、本土文化有關、不能太大太貴或大眾化,但想了多年仍沒決定要收藏何物。
直到一九八六年,他到台北開會,偶然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地攤上看到一只古銅鎖,比手掌稍小,只要二百五十元,頓時興奮異常,「就是它了!」
自此顏鴻森栽入古鎖的世界,訪遍了國內外博物館、古董店、舊貨攤、跳蚤市場、小巷民宅,努力尋覓古鎖的蹤跡。早年大陸不用信用卡,顏鴻森常找大陸教授相陪,請他們把一、二年的薪水帶在身上買貨,他再換給對方外匯券。
「鎖也會來找我,因為它知道找到我後,我會把它擦乾淨、展示出來,還為它研究寫論文。」他一九九七年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夜市,逢人就問有沒有古鎖,都說沒有,但民宅角落發現一坨黑黑的,竟是一尺長鎖,連主人都沒察覺它的存在,「若沒有我,它就了此殘生了。」
顏鴻森專門收藏鎖箱、鎖櫃的掛鎖,但這類的古鎖卻少流傳至今,「古代盜墓,好不容易發現一口上鎖的箱子,第一個就是把鎖敲壞嘛,誰來找鑰匙慢慢開鎖?」
他收藏的古鎖現正在台南成大博物館展出,許多刻著五子登科、狀元及第的鎖,還有一套十二生肖鎖,其中的兔鎖小巧精緻,很是可愛。
問問顏鴻森是否碰過打不開的鎖,他也不假思索的答「有!情鎖、心鎖。」
小辭典/中國鎖 始於周代
中國古鎖主要分為簧片鎖與組合鎖兩大類,開簧片鎖時需用鑰匙,還可細分為廣鎖與花旗鎖;組合鎖開鎖則需鑰匙,只要將轉輪上的文字轉至正確的位置,即可開啟。
廣鎖的外形,大多為凹字形長方體,較無特殊變化;花旗鎖則變化多端,最早、最多的外形為魚形,古人用魚形製鎖,是因魚不閉眼,可日夜看守門戶。
顏鴻森說,中國鎖應始於周代;唐代起,鎖具的造形開始變多元,但二千年來機械構造沒有太大的改進,西方古鎖有許多機關精巧,卻無簧片鎖。
【2011/02/08 聯合報】

陳柔縉:台灣的第一家舞廳

【聯合報╱陳柔縉】    2011.02.05 08:04 am

台北過年的熱鬧氣氛,好像年年都從迪化街買年貨先點燃。
稱迪化街老街,好像只這一條街熱鬧,其實八十年前,那邊是繁華一整個區。台北火車站以北,中山北路以西,直到淡水河邊,台北人的財富擠在這裡,文化和時髦也擠在這裡;大稻埕根本就是那個年代各色流行的水源地。
拿跳舞這件事來說,台灣的第一家舞廳就在大稻埕。
二十世紀的前半,台灣處在日本統治之下,日本一有風吹,台灣的樹葉自然顫動,許多風行時尚常常緊追在後。一九二○年代便是如此,日本紅男綠女已在舞廳解放 身體,台灣跳舞的細胞跟著蠢蠢欲動。台灣第一豪族板橋林家有個叫林樹枝的職員,因在名古屋念書時學會跳舞,一九二七年,就邀請他的跳舞老師來台開班授課。 不過,官方立即禁止開甚麼跳舞場,報紙還為此做了一小段弊害分析,「蓋恐此血氣未定。跳來跳去之間。生出本能衝動。無垢少女。受人誘惑。有一失足成千古恨 之陷於悲境也。」
到了一九三○年,跳舞流風已勢不可擋,充滿酒色的咖啡廳和高級酒樓裡,留聲機放跳舞唱片,大受歡迎,酒酣耳熱之間,客人拍掌唱和,熱鬧非凡。報紙於是說,台北市的「跳舞流行時代。漸漸襲來。」
跳舞熱歸熱,卻沒有專門的舞廳。永樂町(迪化街)的大布商高樹發眼見趨勢可為,向警察申請准設舞廳,地點規模都有了;七十一坪的舞池,化妝室兩坪半,還有 供休飲的喫茶室八坪。花費部分,入場先要付五十錢,比看一場電影再貴一點。下場跳舞,另收一次七十錢。不過,警方以尚無法令管理這個新行業,且跳舞應屬高 尚,需要相當教養,但舉目望去,跳舞的盡是酒女,而駁回高樹發的申請。同一年,高雄也有人向當局申設舞廳,下場都一樣。
一九三一年七月,大稻埕幾個熱愛跳舞的醫生許章、米商姜鼎元、茶商洪九江、第一劇場監察人李延綿等人,還有前北大校長嚴復的女婿、北京大學畢業生黃聯登, 共同創立「同聲俱樂部」,並準備覓定地點。兩個月後,九月十四日晚上七點,大稻埕的紳士淑女、日本籍的紳士淑女、官府各界的要員,總共三百多人,齊聚在日 新町的一個三樓,爵士樂團也等在那裡。當爵士樂聲響起,男士們穿西裝禮服,戴蝴蝶結,女士們都穿洋裝、高跟鞋,不再梳土氣的包頭,而留著時髦的捲燙短髮, 一對一對牽起手,婆娑起舞。跳著跳著,現場還拋入許多繽紛的彩帶,把歡樂舞動的氣氛炒得更沸騰。
報紙說,這一夜是台北首見的高尚大舞會。我想,這也是台灣大眾文化史上應該記得的夜晚,同聲俱樂部後來獲得官方許可,掛牌營業。其舊建築仍在,即今重慶北 路二段七十五號起連三戶,與迪化街隔著延平北路而已。下次散步過去,不妨聽聽橘色磚牆內,是否還藏著整整八十歲的爵士樂音和曼妙舞影。
(作者為作家)
【2011/02/0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1960.1/首架投誠米格機展出

1960年1月23日,台北新公園展出第一架由大陸飛來台灣投誠的米格15戰機,參觀民眾人山人海。

2011/01/12
11天前,大陸空軍楊德才駕駛這架戰機自浙江飛往台灣,在宜蘭迫降機毀人亡。政府選在123自由日這天展示戰機,並為這位反共義士舉辦隆重公祭。當時台灣並不知道他的名字,近年根據大陸傳來的消息,才知道他是楊德才。
1959年,行政院頒布「對匪陸海空軍重賞招降獎賞標準」,凡駕軍機來歸的中共飛行員,按照駕駛的機種,發給黃金100兩到4000兩的獎金。楊德才事件後,中共也頒布獎勵台灣空軍駕機起義的辦法。
1980年代末期,兩岸關係逐漸緩和,陸續取消對駕機投誠者的獎勵,「反共義士」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攝影展地點:台北一○一大樓1樓、89樓同時展出
日期:1月7日至3月31日

149位專家 合寫你我的生活史

2011/01/30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每個人在中學時代都曾念過歷史,因此記得辛亥革命、記得八年抗戰,卻絕少人知道民初的社會有沒有西餐廳?穿怎樣的服裝?」政治大學昨天發表「中華民國發展史」,就是學術界合作撰寫、紀錄台灣社會常民生活的演進軌跡。
為歡慶建國百年,政大邀請學界共同撰寫「中華民國發展史」,首度集結國內外149位專家學者、針對136個議題,從學術發展、政治與法治、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與藝術、文化發展6大主題,涵括宗教、媒體、戲劇、科學等,探索中華民國一百年的歷程與成就。
歷史系教授吳文星記錄百年來台灣教育的沿革。從日治殖民時代的差別待遇教育,到人人都有受教權,或是教育部從6年義務教育到今天的12年國教,試圖改善初中學生惡性補習問題。窺見一百年來,歷史與政治對於教育體制及內如的影響。
社會系教授劉維公以一串數字為主題,表現台灣生活文化的轉變。他提到台灣人便利商店的比例,世界第一;儲蓄比率下降到60年代的水準,過去是因為貧窮,現在則是因過度「消費」。劉維公分析,台灣未來一百年將進入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
政大校長吳思華表示,民國50年代的台灣與今日已有很大的區別,現代年輕人恐怕都沒聽過「三輪車,跑得快」這首童謠,也沒見過滿街三輪車的壯觀。希望透過「中華民國發展史」的撰寫,讓國人了解一個世紀以來,台灣面臨哪些挫敗與成就。
「中華民國發展史」初稿已底定,預計10月12鉅冊付梓問世。政大人文中心亦舉辦「書寫你我小故事,刻畫百年大歷史」活動( roc.nccu.edu.tw ),徵文獎金最高兩萬塊,邀請全民共襄盛舉,寫家族的、長輩的、自己的經歷,匯成全民史,為百年盛事刻劃大歷史。
【2011/01/30 聯合報】

陳芳明:傳承與轉型

【聯合報╱陳芳明】    2011.01.29 01:54 am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時,從未預見中華民國一百年將是何種光景。當時的國際人士、北京政權,以及在台住民,對於中華民國的命運並不樂觀。歷史條件是那樣貧瘠而荒蕪,在顛簸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得到祝福。即使臻於建國一百年的今天,仍然不時會傳來詛咒與貶抑的聲音。但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所開創的氣象格局,已經超越半世紀以前的評估與預測。國家的歷史視野,再也不是任何命定論或宿命論可以輕易詮釋。
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雙軌扶持,使家國社會朝向寬容與包容的方向持續前進。台灣的民主精神可能還不是最完美,資本主義也許還有太多缺陷,但是對於公平與正義的期待則未嘗有退卻之勢。跨入新世紀的中華民國,不斷釋出高度的文化想像能量,容許各種歧異的觀念價值同時並存。意識形態與政治信仰可以競逐,但都必須接受民主方式的公平檢驗。
對岸的馬克思史家總是相信,歷史發展一定有其規律可循,他們也相信,歷史是一種精確的科學,不僅可以預測,而且也有必然的結論。這些史家的斷言終於落空,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正好出現在他們的史觀之外。人類歷史往往充滿太多的意外與例外,絕對不是任何機械史觀所能概括。歷史確實是由人來創造,而人並非機器,絕對不會受到公式或定理的規範。馬克思史家之受挫,正是他們從未預見中國社會主義竟然投入資本主義的懷抱。僵化的史觀當然也錯看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未嘗預見民主政治與開放文化的非凡成就。
使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下去,依賴的是台灣住民的共同意志與共通價值。在傳承的過程中,遭逢太多沉重的挑戰。政治衝突、國際孤立、經濟倒退,種種險象猶似急湍之穿越亂石。但是,歷史的重大轉折,並非來自社會外部,而是國家體制決心放棄威權領導。一九八七年的宣布解嚴與一九九一年的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使台灣社會獲得轉型的生機。這種漂亮的翻轉,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事件。
轉型的特質,在於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權力,終於下放給社會全民。國家成敗的責任,再也不是由特殊集團來壟斷,而是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來承擔。中央集權的稀釋,釀造了台灣民主政治的契機。歷史意志論極其鮮明地超越歷史宿命論,破除了馬克思史家的迷信與迷障。
對於如此出色的歷史演出,都將記錄在《中華民國發展史》這部卷帙浩繁的書寫裡。政治大學主持的這項歷史工程,集中全國一百四十九位歷史學者共同參與。整部著作,畫分成「百年學術發展」、「政治與法制」、「經濟發展」、「文學與藝術」、「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六大主題。初稿已於一月底定,並且在廿八、廿九日於政大校園舉行「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發表會」,向社會公開初步撰寫成果。今年十月將有十二鉅冊付梓問世。中華民國史的傳承與轉型,必將因此得到雄辯的見證。(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11/01/29 聯合報】@ http://udn.com/

百年思索/陳芳明:在台灣寫中華民國史

【聯合報╱陳芳明】    2011.01.02 05:10 am

歷史的撰寫與詮釋,並非只是在總結過去的成敗。具有反省能力的國家與社會,在保留歷史記憶之際,也必然對未來投射長遠的理想。《中華民國發展史》由政治大學文學院主持編纂的時刻,既在回顧近百年歷史的動盪起伏,也在展望家國台灣的開闊航向。
 
中華民國 與台灣痛苦會合
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會合,確實經過一段痛楚的政治經驗。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建立時,台灣已經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十六年。中國白話文運動在一九二○年前後發軔之際,台灣的日本語教育已經宣告成熟。國共第一次合作時,台灣知識分子正投身於批判日本的統治。中國左翼運動在一九三○年代臻於高峰之際,台灣總督府正大肆宣揚這個海島的現代化運動已然成功。一九三七年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刺激中華民族主義的持續高漲;而台灣社會已經被迫扮演軍事行動的支援角色。一九四五年中國抗戰勝利,台灣人在精神上竟然與日本人一起投降。
 
敵對發展 二二八悲劇發生
兩條歷史軌跡,幾乎是以平行的形式,甚至是以敵對的立場在發展。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顯然已經預告歷史悲劇就要發生。一九四七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相當鮮明地反映兩種歷史文化相遇時所擦出的劇烈火花。國民政府從來沒有想到,國共合作會演變成國共內戰;更沒有想到在內戰中全然慘敗,甚至也未預料,最後必須流亡到台灣。現代史上發生的最大流亡移民浪潮,終於在一九四九年的台灣海峽得到見證。
歷史從來不能預先設計,因為那不是人的有限智慧與主觀願望所能掌握。國際環境與海島格局,逐步規範中華民國政府必須在台灣接受長治久安的命運。實施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文化,確實對島上的在地住民與外省族群構成極大傷害;但也恰恰在於形塑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條件。早期移民與晚期移民都在學習如何相處,而政府結構也在學習如何自我改造。
 
七○年代 本土化改變台灣
這樣的改造始於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首先受到退出聯合國打擊,接踵而來的是一九七二年「上海公報」的衝擊。從此在國際上日益孤立,在國內則受到民主運動的挑戰。蔣經國在迎接逆轉時代到來之際,率先提出本土化政策。對於以反攻大陸為職志的中華民國政府來說,這是一次政治思考與政策實施的大轉彎。而這樣的政策,已使台灣社會發生急劇的變化。
本土化是一段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政府改造來看,首先是在公家機構開始大量提升本省籍人士。到達一九八○年代時,國會開始實施增補選的方式,在原有法統不變的情況下加掛車廂,讓本省籍擴大參政機會。使得民主意識不斷高漲,從而也刺激草根反對黨運動的崛起。從社會改造來看,十大建設在一九八○年代次第完成,台灣經濟起飛尤其是新竹工業園區的設立,使台灣做好準備,逐步與全球化趨勢接軌。這種經濟上的轉折,創造了台灣奇蹟,資本主義的高度發達,終於使中產階級穩健誕生。伴隨而來的是改革願望篤定成長,反對黨運動正是凝聚這種願望的具體表現。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一九九○年國會法統退場,一九九一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歷史節奏從此加速前進,台灣社會遂從封閉階段邁向開放時期。
 
不分省籍 民主成族群共識
歷史便是這樣寫出來,清楚記錄著島上住民的省籍界線慢慢模糊,而民主理念則昇華成為所有族群的共同理念。如果要在人類歷史上找到和平演變的例證,台灣的民主記憶正是最佳的一個注解。然而,這種和平演變的深刻意義,便是全體住民的意志使中華民國政府得到合法而合理的基礎。
這是台灣歷史過程中的大翻轉。集合所有族群的智慧,通過民主方式,使中華民國政府獲得全盤改造。那是一個開放的政府,任何政黨只要受到人民的同意,便可輪流執政。民主的最大暗示,便是政治權力的取得,不再依賴少數利益集團,也不再依賴多數族群人口;而是取決於全民的共同意志。不僅如此,這樣的意志,使任何革命危機或政變企圖悉數化解。曾經扮演威權體制角色的國民黨,也在人民強烈意志的要求下,搖身變成民主政黨。這是台灣歷史對世界所展現的一次漂亮演出,尤其對華人世界而言,這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典範。
 
記憶相遇 殖民史vs.民國史
在台灣寫中華民國史,從來未曾遺忘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源頭:一是殖民史的經驗,一是民國史的追求。前者受害,後者受創,雙軌記憶相遇時,不能不從大磨合的痛苦中完成大結合的願望。兩條歷史都嘗試從巨大挫折的深淵自我改造,自我救贖。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方拒絕改革或訴諸革命,今天所書寫的歷史內容可能就不會如此富饒豐碩。
中華民國史進入建國一百年的時刻,誠然有其精彩的成就。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都使島上住民獲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如果沒有相應的政治、經濟條件,就無法成就言論自由、思想開放的燦爛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生產,無疑是全體住民的力量相互會通、相互凝聚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政治立場的選擇,也有意識形態的分立。從表面看,似乎極為紛擾;從實質看,卻彰顯了台灣社會能夠承受的文化容量與幅度。因為有足夠的想像空間,每種政治信仰者都獲得平等表達的機會,無需忌諱受到思想檢查,更不必擔心受到政治鬥爭。
 
中華民國 歷史一直向前走
在國際社會,中華民國長期處在困頓的孤立狀態。但是苦悶的外交條件,並沒有使文化生產力減緩下來。台灣的民主開放,容許一切能夠創造的能量持續釋放出來。在歷史上,島上人民不斷被凝視、被解釋;然而民主運動開展之後,便開始進入自我凝視、自我解釋的階段。通過一九九○年代,民主體制確立之後,台灣已經具備能力可以凝視別人,解釋別人。中華民國的發展經過這三個階段的歷程,巍然成為擁有文化實力的國家。歷史並不因此而停滯下來,當台灣的志工文化、藝術成就、經濟能力可以向國際輸出時,中華民國將不是外交孤立所能封鎖。更高的智慧,更長的世代,必然使台灣找到歷史出口。中華民國史在現階段的撰寫,正是這種信心的強烈暗示。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11/0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國史館長呂芳上:寫民國史 未來重點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 2011.01.12 02:52 am
國史館館長內定由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中研院近代所兼任研究員呂芳上接任,黨政人士指出,呂芳上專攻民國史、國民革命史,「未來詮釋百年史會更全面、更完整」。
國史館前館長林滿紅去年底因民國百人票選下台,馬英九總統經密集徵詢後,確定延攬呂芳上接任國史館,人事案近期發布。
據透露,早在二○○八年政黨輪替時,馬總統思考國史館長人選,呂芳上也是人選之一。
不過,林滿紅研究領域是台灣史,呂芳上專長則是民國史、現代史與國民革命史,加上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林、呂兩人截然不同的學術背景與專長,未來詮釋歷史角度與觀點也引發關注。
呂芳上昨接受本報專訪也說,接掌國史館後,配合建國百年將先編列百年大事紀,推動編纂「百年民國史通鑑」、「中華民國在台灣六十年發展史」列為中長期計畫,國史館未來重點就是寫歷史。
呂芳上表示,最近幾天接獲馬總統徵詢,兩人談了對國史館角色及任務的議題,「總統滿認同我的觀點」。
呂芳上六十六歲,師大歷史學博士。呂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當年老部屬、國民黨史館主任邵銘煌提到,呂芳上熟悉民國史,尤其專精五四運動,配合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應可詮釋更完整的中華民國史觀。
【2011/01/12 聯合報】


國史館長:我應編民國百年通鑑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    2011.01.20 03:10 pm

國史館上午舉行新舊館長交接,總統秘書長廖了以監交,新任館長呂芳上表示,中國大陸舉行多場辛亥革命百年的討論會,有統戰意味,大陸對辛亥革命不太可能客觀,我們已逐漸喪失國家歷史的論述權,大家應思考自己的歷史論述。
前任館長林滿紅上個月辭職,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寶貴兼代館長36天,今天交接,呂芳上致詞說,今天是不凡的日子,因為民國36年1月20日,國史館在南京開館。
他說,他在退伍之後到草屯的史庫工作,之後到台北國史館當時館址,見到館長羅家倫,發現羅家倫頭很大,皮膚白,讓他興奮的是,他見到的是一位五四 (運動時期)人物,後來他又到大溪的史料研究中心,又與另一位國史館長黃季陸一起工作,黃季陸可是一位辛亥人物 (曾加入同盟會,在台曾任內政部長與教育部長)。
呂芳上說,適逢建國百年,他希望能編纂民國百年通鑑、中華民國在台六十年、以及百年大事紀或百年史話等。他說,建國百年主掌國家歷史的國史館應有所表現,長遠工作是應編修一部民國百年通鑑、以及中華民國在台已六十年。
被問到大陸高調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呂芳上說,他覺得我們國家歷史的論述權正慢慢喪失,這是個危機。我們有必要自己思考自己的歷史論述,大家應去討論思考。 他說,大陸編修的中華民國史至少有三部,但內容第一是把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結束掉,第二是把台灣定位為地方史,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我們應編修一些相 關的歷史,就像民國百年通鑑,以表達自己的歷史論述。
【2011/01/2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呂芳上:2力量合流 創造中華民國在台灣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專訪】    2011.01.12 02:52 am

內定國史館長呂芳上被視為近代史權威,他以「Y軸」形容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史,是透過日據與國民政府兩股力量匯流而成,創造精采的一頁,「不必去刻意強調(台灣或本土),中華民國招牌才是最大共識」。
我不談五四 放棄歷史論述權
政府展開建國百年慶典,對岸也積極籌備辛亥革命百年活動,隱然是一場史觀詮釋權的角力戰,呂芳上從歷史角度宣示正統,他說,「辛亥革命當時,共產黨根本還未誕生,我們(中華民國)才是名正言順」。
呂芳上表示,從五四運動開始醞釀,共產黨直到一九二一年成立,但台灣現在卻不談五四,「平白放棄歷史論述權,對中華民國史就是一大危機」。
編纂民國史 搶回史觀發言權
他說,上任後將舉辦國際研討會,其餘包括編纂「百年大事記」、「百年民國史通鑑」、「中華民國在台灣六十年發展史」,就是要重新論述史觀,此舉也獲得馬總統支持。
不過,修史在台灣內部將觸及統獨爭議與政治敏感地帶,呂芳上認為百年民國史具有延續性,不論大陸與台灣都是民國史一部分,「台灣內部爭議只是政治與國家認同的差異」。
謝憲法各表 回中華民國立場
他以歷史學者角度,肯定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的「憲法各表」,認為這至少回歸中華民國的立場。
至於馬總統任內推動本土化、與台灣連結,甚至推崇台灣抗日烈士李友邦,呂芳上說,這些都會列入修史內容,但不會刻意去強調,要從宏觀角度去看待中華民國百年歷史。
有關國內統獨爭議,呂芳上認為要回到歷史角度看問題,因為歷史求真、講究多元史觀,日據台灣是歷史一部分,中華民國在大陸也是歷史一部分,透過兩股力量合流,最後創造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一頁。
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前期是經濟,後期是民主與政黨政治蓬勃發展,這是從滿清開始追求的目標,如今在台灣獲得實現,當然要寫入中華民國百年史。
對於歷史爭議,呂芳上坦言,馬總統有意透過修史去平息,包括論述兩岸關係,「就是要回歸中華民國招牌,各種爭議可以透過歷史詮釋找到答案」。
【2011/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楊照:認真問問「民國是什麼?」

【聯合報╱楊照】    2010.10.01 03:20 am

「民國百年」將至,台灣這邊想的是如何在明年辦轟轟烈烈的各種活動,最好是從下個月台北國際花博的開幕煙火開始,一路一直延續到明年十月,熱熱鬧鬧、風風光光。
然而在中國大陸,最新一期的『新週刊』,想的、討論的,卻是「民國範兒」,翻作台灣習慣用語,應該是「民國典範」,或者更白話些說,那就是張大春的一個專欄標題「這就是民國」。
「民國」是什麼?作為一個在中國大陸上存在過的時期,那個時代的特色是什麼?有怎樣的精神,有怎樣的人物,又有怎樣的生活?這是「民國範兒」要問的問題,換句話說,要整理、追究「民國」的歷史實質內涵,看看「民國」和前面的清朝、後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根本差異?
問題是,「民國」不只是一段已經逝去的歷史。「民國範兒」當中至少有一部分,一九四九年之後,隨著流亡的國民政府遷到了台灣,構成了台灣歷史的重要元素,進而留存在今天台灣社會與台灣生活裡。因而「民國範兒」的討論,也就有一部分轉身變成了對於現實中國大陸與現實台灣的差異比較了。
『新週刊』的編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特別在專訪中問陳丹青:那到底台北留了多少「民國」生活、「民國」意味呢?好問題,但是這問題,顯然不能問陳丹青,至少不能光問陳丹青,最應該來回答這問題的,畢竟還是台北人,不是嗎?
如此對照,就看出台灣顯眼的欠缺。欠缺了『新週刊』顯現出的那種對於「民國」的好奇。從政府到媒體到一般民眾,誰在意「民國」是什麼?政府準備民國百年,想的都是活動,沒有真正的歷史關懷;媒體碰觸到歷史問題時,則通常將民國百年做成了「台灣史百年」,做百年人物、百年生活、百年變遷…等專題,但這與「民國」何干?又為什麼要在民國百年來做呢?如此普遍的百年台灣史整理,滬尾開港百年可以整理,馬關條約百年可以整理,台北建城百年可以整理,整理出來的內容也都同樣是那一套,何必民國百年?
說好聽一點,這是凸顯了台灣史的「主體性」。然而實質上,卻是抄寫粗疏的台灣史資料,忽略了構成台灣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因素細節。現實台灣絕對和「歷史民國」脫不了關係。民國精神、民國價值,不論好壞,透過了政權,也透過了教育體制,進入台灣人一般生活中,改變了原有的日本影響,才混合出今天的特質特色。要鋪陳、彰顯今天的台灣是什麼,本來就需要有對「民國」的深刻認識與討論吧!
台灣不是也不能是「歷史民國」的復刻版,然而同時台灣也不可能從自己的生活底層徹底抹掉「歷史民國」的影響,事實上,台灣仍然是和「歷史民國」最明確、最具體的聯繫。
為了自我理解,也為了在華人社群,乃至於在國際上呈現台灣的個性,台灣必須更認真地提出關於「什麼是民國」的一些說法來吧!(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2010/10/01 聯合報】@ http://udn.com/

緬懷「民國人」 中國掀熱潮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志德/北京報導】2010.09.27
這兩年,中共政府不斷要求和台灣展開政治對話,「中華民國」如何定位,成了涉台學者的熱門課題。但早在「中華民國」成為政治顯學之前,歷史、文化上的「民國熱」已在大陸民間流行多時。近來知名畫家陳丹青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提出一個詞「民國範兒」,再次煮沸大陸的「民國熱」。
依照中共書寫的歷史,中華民國起於一九一二年,亡於一九四九年。因而在這一段時間出生、成長的中國人,就稱為「民國人」。
胡適、張愛玲是民國人;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一代元老,也無一不是民國人。但這不僅僅是從時間區分,而是如陳丹青說:「範兒,是一種『樣子』」,也就是「民國人」特有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 (胡適1891—1962 ; 周恩來1898-1976 ; 劉少奇1898-1962 ; 張愛玲1920—1995)
陳丹青所謂「看」民國人的「樣子」,原本的確是一種視覺經驗。因為這幾年,「老照片」之類的書籍在大陸市場反應奇佳。對許多大陸年輕人而言,清末民國既熟悉又陌生,雖然早在歷史課本裡讀得爛熟,但文化的傳承,早在文革時期就一刀兩斷。
另一位醉心民國史的學者,廈門大學教授謝泳日前在一場論壇上直言,「民國的開放風氣,保障了頂級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如果用諾貝爾獎當指標,得獎的中國人,他們受的大學教育,不是在民國,如楊振寧、李政道,(還有光纖之父高錕 1933年生於上海) 就是後來在台灣。在人文學科,像余英時(香港)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受的也是民國教育。
在當今的科學界,謝泳說,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本權威的學術期刊,但在民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數學以及協和醫院辦的「中國生理學」,都是世界一流的期刊,能夠吸引外國學者將稿件投到中國來。
「那是一個好的時代,精神是昂揚的,社會是開放的。」謝泳說,在人文、藝術上,被廣泛肯定的作家和學者,胡適、錢穆、林語堂、張愛玲、魯迅,也都是民國人。「有這樣的成就,如果還有人要說,那完全是個人吃人的黑暗時代,肯定說服不了任何人。」(佩娃補充 提到的人太少了 還有徐志摩 梁啟超 趙元任 陳寅恪 王國維 葉公超 蔡元培 老舍 曹禺 沈從文 巴金 冰心 瞿秋白 三錢 華羅庚 陳景潤 蘇步青 林徽音 金岳霖 熊十力 殷海光等等數都數不完)
但這樣的談法,會不會過度美化了民國時期?對此,謝泳說,九O年代以前,民國對大陸人而言,只有政治,這樣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近年來,大陸人更有興趣的是民國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層面。謝泳說,愈進到這些領域裡,愈會發現民國時代的成就,遠遠超過後來由共產黨統治的六十年,就算有知識份子在內戰時選擇留在大陸,到了文革時期,也被整肅得乾乾淨淨,「如今談論民國,其實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反思。」
「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然而唯其短暫,這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卅年間奠定的,豈可小看?」陳丹青的話,為「民國熱」做了最好的註腳。
【2010/09/27 聯合報】@ http://udn.com/

平路:一個民國 各自表述

【聯合報╱平路】2010.10.11
近幾年,大陸文化界流行談「民國」。研究「民國」成了一股熱潮。上個月,廣州出版的【新週刊】,封面故事也是「民國範兒」。
兩岸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不少分歧的語意。依對岸的理解,「民國」概指1912~1949,毛澤東拿下江山為止。這個「範兒」,聽說是個百搭詞,恰似一種風尚,也好似我們語彙裡的「規範」。相比於1949之後,尤其文革一片灰藍螞蟻的集體經驗,比起那種貧瘠與單調,共和國之前的「民國」,現下對岸的眼光裡,它充滿潑辣的生命力,甚至是前衛與創新的年代。
「民國」蔚然成風尚,也衍生出商機,包括月份牌、老照片,包括張愛玲、徐悲鴻,包括建築式樣,北京的燕京(現在的北大)、南京的中山陵,都是愈看愈順眼的民國建築。
正因為「民國」過渡到「共和國」是斷代,其後的文革則是徹底的斷絕,大陸文化界遙想「民國」,追懷時就多了漫渙的美感。又因為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新中國」,1949前的「民國」曾被定義為腐朽的「舊社會」,如今大陸的文化人正替它平反:提到「教養」、「文人襟懷」、「飽滿的民風」,當時,「民國」至少有特立獨行的個人,再加上它銜接晚清一向被低估的現代化元素,「民國」雖然諸事初定,卻早有了郵政、金融種種機制,並不似原以為的那般一無是處、那般死氣沉沉。
這時候,對岸講「民國」,那是懷舊、是翻案,也是某種借古諷今;對岸講起民國人,就覺得曾經大開大闔,有豪情有膽識,氣魄是大的。這麼心有戚戚,也因為中國的問題老是捲土重來:廿一世紀的中國人,仍在面臨又一次的諸事初定,仍在面臨一個帝國的龐大轉型。
相比之下,台灣就叫做「中華民國」,我們的「民國」一直不絕如縷。提起這兩個字,多了現實的況味,少了懷舊的美感。
台灣的歷史多元,以1945做匯流點,就有兩股等待彙編的支流,如同英文大寫的「Y」。從流行事物到老房子,殖民時代在台灣土地上留下甚多屐印。身世上既多了分岔點,我們看待「民國」,比起大陸的從極貶抑到極紅火,看似少了點浪漫與激情,其實,更可以看得清楚。
與對岸比,台灣長年累積的優勢,就在眼光中的冷靜與理性。
1912建立的民國,當時是救亡的時代,從革命領袖到實權軍閥,都帶了毛躁與急切。急於推行沒把握的事,飛快推向極端,再全面推翻。回溯起來,最是這份激情誤事!如【新週刊】討論「民國範兒」文中說的:「民國的空前絕後,全在於速度——所有舊東西被快速摧毀,被新東西飛砂走石地席捲覆蓋。」相形之下,台灣累積出對於速度的戒懼。譬如,我們由經驗中體認到,改革的關鍵在社會力的茁壯,這事急不得,要緩緩地由下扎根。
對岸慶祝辛亥一百年,脫不了神格化的宏大論述;此地的民國一百年,我們如今的強項應該不在做大做強的聲勢,而在於回溯與前瞻的深度吧!換句話說,重要的尤是重述過往時的反思與反省:在反省中重述,或者在重述中反省,並拉出多元角度地回看,包括1949之前的「民國」:那個過激的時代,並思索其遺痕與烙印。(作者為作家)

眷村菜 拿手老滋味、銷售很麻辣



2011/01/12
【聯合報╱記者林佳儀、陳威任/台北報導】


隨著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及「閃亮的日子」大受歡迎,戲中眷村媽媽們一道道拿手菜也讓不少人好奇,7-ELEVEn去年順勢推出眷村菜便當,網購也賣起眷村菜,業績均維持穩定成長。
7-ELEVEn表示,因看好懷舊商機,請來出身嘉義空軍眷村的製作人王偉忠的姊姊王蓉蓉來協助開發,便當一上市就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也反映在銷售數字上。
近年致力推廣眷村菜的王蓉蓉,除了在網路經營「福忠字號」,販賣炸醬、麻婆香辣醬、滷菜及手工麵點外,也出了好幾本眷村菜食譜。主力醬料每月可銷五、六千罐,還賣到大陸、香港,因福忠字號沒有實體店鋪,常有拄著拐杖的老人家跑到辦公室詢問哪裡買。
有別於「福忠字號」的北方口味,網路眷村菜賣家「諶媽媽」則推出南方口味的菜色。父親是空軍上校的諶媽媽驕傲的說:「我們台北婦聯五村可是模範眷村呢!」習得母親好手藝的她,四年前開始於網路販售,招牌獅子頭已賣出一萬多顆,業績也以倍數成長。
一般網路販售眷村菜客群與實體餐廳不同,老一輩顧客不使用網路,故以三四十歲的眷村第二、三代為主要客群,近來也有年輕化趨勢;且不限外省籍,本省人、客家人的接受度也不錯。
諶媽媽表示眷村菜多屬家常口味,平日即可食用的滷味、麵類特別受小家庭歡迎,年節期間有許多老先生、老太太不想吃大魚大肉,指定兒孫上網訂購眷村年菜,就是想回味記憶中的老滋味。


眷村菜/什麼便宜 就做什麼菜
2011/01/12
【聯合報╱記者陳威任、王惠琳/台北報導】

眷村菜是台灣特殊時空背景下的集體回憶,不但大陸吃不到,其他華人地區也沒有。不管是越來越多的眷村餐廳,還是超商的眷村便當,都已成為流行文化新印記。
眷村菜達人王蓉蓉說,眷村菜是眷村媽媽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以家中現有的食材,做出最大的變化,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風格,最大特色就是「吃得飽、吃得滿足,吃得再多也不會膩。」
王蓉蓉分析,從眷村菜還可以看到眷村媽媽的儉約及當時環境的刻苦。例如黃豆牛肉,就是因為配給的美援物資中有黃豆,既然能吃就不能浪費,有媽媽拿來燉牛肉,傳了下來就成了一道眷村名菜。
王蓉蓉說:「那時候什麼東西便宜,媽媽就買什麼來做菜!如果大白菜便宜,就會一周都吃大白菜!」擔心孩子吃膩,媽媽不斷變化料理方式,眷村菜其實是台灣最早的「創意料理」。
另一位眷村菜達人諶媽媽補充,早年眷村家戶緊挨,日子久了,北方麵食、南方江浙菜相互傳授,匯集南北精華;當年物質缺乏、政府固定配給麵粉,也讓眷村菜重鹹重油、麵類居多。
東吳社會系教授劉維公認為,眷村菜的興起,代表台灣人越來越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本土文化與競爭力。有著移民社會體質的台灣,對各種次文化有較大的包容心,不論是客家、原住民或是眷村,各有各的特色及故事典故,充滿多元性的文化,是其他華人地區所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
他以眷村菜為例,過去消費者會注重花俏的料理,對於簡單的家常菜,往往認為端不上檯面,但其實眷村菜背後有典故與生活態度,不只是料理而已。劉維公說,眷 村文化蘊含的價值及態度,是眷村菜沒有了眷村後卻能夠受到市場歡迎的原因。但若不想僅曇花一現,他提醒,不忘記眷村的文化及生活態度,才是讓眷村口味持續 流傳的關鍵。


眷村菜/美食融入美學 品味光陰的故事
2011/01/12
【聯合報╱記者王惠琳/台北報導】

近來眷村菜餐廳越開越多,台北「陸光小館」門口掛國旗、店裡放愛國歌曲,店裡賣滷味、炸醬麵等尋常眷村菜,生意好到用餐時間都得排隊。台中「陸光七村景觀餐廳」櫃台布置成柑仔店,連服務生都穿著軍裝。
另一家台北眷村餐館「村子口」,隱身在巷弄矮小木板平房,漆上藍綠色油漆,既小又無招牌,不只假日人多,連平日也常要併桌。老店龍門客棧則展現另一種北方麵館風格,牆上掛的是詩詞字畫與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的題字,菜單還是手寫毛筆字,下午五時開始營業客人就絡繹不絕。
高雄的王媽媽麵店、海青王家燒餅、蘇家鹽水鴨也都是許多美食家的口袋餐廳。中壢的一張桌麵館招牌菜珊瑚餅以胡蘿蔔汁和麵,卻散發地瓜香味,老饕必點。
另一種眷村餐廳的轉型則如「好丘餐廳」,蒐集了各種二手帶有眷村風味的老家具,讓眷村文化成為象徵質樸、溫暖的空間美學與風格。負責人張培仁認為,「好丘」代表的是眷村多年來在各領域孕育出的人才,透過各種形式的創作將眷村文化活化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