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

【聯合報╱林明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副校長)】
2009.11.25 03:57 am


1990年以來,隨著民族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後現代理論、文化研究與跨文化等思潮的引進,台灣文學的相關研究很快被納入這些理論中,而且蔚為風氣。影響所及,不僅中外文學界,甚至連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也紛紛以台灣文學作為研究的文本,從而開啟學科、跨文化研究的新學術途徑。
彰化師大扎根彰化,薪傳白沙書院的精神,創校迄今三十八年,一向以培育優良師資生為使命。近年來,因應社會與人口結構的改變,主動配合國家政策,積極轉型為綜合大學,用心經營優質的人文空間,規畫境教與潛在課程,覓尋產官學合作的契機,念念以學術回饋社會。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國文系與台文所貼近地緣,掌握人文脈搏,既挖掘詩學又耕耘區域文學,建立獨特的學術風氣,深受學界的肯定。2007年六月,我們推出「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創區域文學研究風氣,提升彰化文學國際視野,「彰化文學大論述」五十萬字,可為見證。當時個人認為因緣俱足,便以「啟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作為實際行動的宣示。那是一項多元的文化工程。
去年初夏,在期末的一次系務會議上,秀慧教授表示台灣文學研究面臨轉型,是重新省視與賦予時代意涵的關鍵時刻,並提出「台灣研究與亞洲對話」的構想,個人率先附議,在場「一系多所」的同仁紛紛鼓掌通過。於是2009年的一場國際學術會議,於焉誕生。
這項研討會定調為:從後冷戰的視角回顧近代亞洲各國現代性處境的異同;論述主軸則為: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的關係,並探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期望透過多元論述、對話,深化彼此情境的了解,以連結亞洲跨文化研究的社群,使本土學界與國際學術接軌,藉以拓展台灣人文研究的視野,擴大台灣研究的內涵。
我們原先擬定會議多種子題,經過一年的討論、統整,終於決定討論的區域包括:台灣、中國(含偽滿洲國)、日本、韓國與馬來西亞等,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二十四人發表論文。至於議題則概括六個面向,即:馬華文學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帝制批判與近代超克、民族認同與文化流動、民族主義與文學敘事、後殖民與集體記憶,以及近代的超克與文化認同等。二十世紀以來,亞洲各國被迫「向西方」看齊,一些主流論述往往忽略自我認同與亞洲觀點的思考,遑論正視西方強勢文化的反思與文化主體的建立,馴至清理殖民主義的傷痕了。當前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亞洲的崛起固然備受注目,但各國(地)經濟體的互利與衝突,導致各國(地)對外的民族主義與對內的族群意識日漸高漲,族裔關係愈來愈緊張。面對此一情勢,我們提供反思平台,聚集有心的學者專家共同分析、檢討知識界長期「向西看」的現象;換個角度──「向東看」,返觀自身處境與亞洲各國的夥伴關係,深化彼此之間的了解。
這次研討會敦聘的國內外學者,可謂一時俊彥,不僅飲譽學界,其文化智慧也相當獨到,例如: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莊華興的〈馬來西亞華校與馬華左翼文運〉、澳洲蒙納士大學家博的〈台灣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國家主義〉、日本明治大學鈴木將久的〈竹內好與《魯迅》〉、韓國忠北大學李先玉的〈韓國的民族主義與最近的歷史論爭〉、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娜的〈出草:一個原始習俗的文學旅程〉,加上國內崔末順的〈日據末期台韓文壇的「東洋」論述──「近代超克論」的殖民地接受樣貌〉、藍弘岳的〈越境的歷史敘事:近代日本、中國、台灣的武士道論〉等,通過二天八場次二十四篇論述,大家聚焦於亞洲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期望能激盪出學術智慧,繳交一張亮麗的成績單,並為台灣文學研究邁向國際化提供新路向。


●「台灣研究與亞洲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98年11月28日至11月29日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舉行。
【2009/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