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台灣大百科上線 「王建民」也列入




【聯合報╱周美惠】
2009.11.24 02:23 am

最有「台味」的免費百科全書「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上線了,鹽酥雞、捏麵人、大同寶寶等同登十大人氣排行,「台灣之光」王建民也列入最新詞條。
以各自的文化為主體編纂大百科已經成為國際趨勢,曾經擔任「台灣大百科全書」學術總編輯的政務委員曾志朗指出,加拿大、紐西蘭等國都有各自編纂的大百科,就連美國的佛羅里達、芝加哥也都搶著編自己的百科全書,因各自發展歷程不同,文化自然也不同。

台灣觀點 定義台灣文化

文建會新任主委盛治仁說,台灣可藉由編纂大百科,「用自己的觀點,定義台灣文化」,並向國際介紹台灣特有文化。台灣大百科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特色詞條,是維基百科沒有的。本月最熱門詞條「鹽酥雞」的解釋,和維基百科相比,也「較有台灣味」。

註明出處 還有影像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結合學者及大眾力量,強調「庶民性格」,擁有不少維基百科找不到的特色詞條,如:捏麵人、九份芋圓、七十八轉唱片、遶境、麵龜、蘭陽舞蹈團、賽夏族矮靈祭、賽笭鴿、鹽水八角樓等。
此外,維基百科的作者不具名,而台灣大百科皆註明作者及出處,除了文字解說,尚提供聲音、影像和多媒體資料,具備紙本百科全書所沒有的功能,也比紙本百科全書更容易搜尋。

主要任務 傳承建構文化

台灣大百科專業版地理卷編審委員王鑫說,台灣大百科的任務在傳承與建構未來文化,而「文化即日常生活」,台灣大百科將呈現「台灣人希望未來有怎麼樣的生活」。台灣大百科上線「與其說是成果,不如說是開始」,希望民眾共同參與,如果覺得不足、不好,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見解,台灣大百科「永遠有修訂空間」。
「台灣大百科全書」的特色詞條之一「原住民書寫系統」由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撰寫,他曾為教育部編纂「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深知編纂百科全書的難處。過程中,他曾找學者撰寫,老是等不到稿,找原住民同胞幫忙,他們寫了三千多個詞條,但因體例重複,最後他花了一個暑假、耗盡功夫,刪掉大半詞條,總算完成一千五百個詞條的大辭典,所以他更能體會編纂台灣大百科有多麼不容易。
有感於自我認同的重要性,文建會從二○○五年開始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開放民眾編寫詞條、提供影音資料。第二年,再將台灣大百科分為程度不一的Web 2.0「大眾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不能互通。

引用資料 需了解有風險

新版的「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結合「大眾版」及已編纂完成的七卷「專業版」,目前擁有逾六千五百名會員,一千七百多位撰稿者,及一萬七千餘詞條。
台灣大百科目前雖由學者專家撰寫,但因上線後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在加入會員後都可以投稿,大百科網站僅根據會員責任的原則進行編輯管理,網站上已加註聲明:「內容可能含有錯誤資訊」,若想引用資料,需了解可能的風險。此外,在台灣大百科全書的頁面中所使用或引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圖案版權、隱私權或其他類似的權利都歸其擁有者所有,使用台灣大百科的內容之前,須了解其授權狀態。

【2009/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