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系列報導

兩岸將啟動外交、軍事二軌對話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台北報導】 2009.11.06 05:19 am

兩岸將正式啟動外交、軍事二軌對話。由「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下周五、六(十三、十四日)兩天,將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大陸派出史無前例的重量級代表團參加;在研討會上,兩岸學者代表將首度就兩岸外交、軍事交換意見。
北京當局高度重視此次研討會,在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拍板下,中共外交部、軍方大力支持,大陸派出二十九人的代表團,由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擔任團長,團中另有三位重量級人士:中共前駐法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中共前駐英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退役陸軍中將、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李際均。

太敏感 議題歸入綜合組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將就兩岸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各領域展開意見交換及探討,由於外交、軍事領域極度敏感,這兩項議題被歸入「綜合組」,並且不叫「外交、軍事」,更名為「涉外事務、安全事務」。據了解,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敏感議題,研討會都會涉及,做成的結論,會提供給兩岸官方做參考。

吳建民 當過毛澤東翻譯

吳建民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廿二歲起進入外交界,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歷任中共外交部發言人,中共駐荷蘭、瑞士、法國大使,現擔任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他同時擔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人士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在中共外交官仍顯神秘的群體中,吳建民是曝光率最高的一位,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喜歡叫他「吳大使」。他念茲在茲的是,外交應該把中國引向繁榮的道路,而不是相反。

馬振崗 建議採睦鄰外交
馬振崗目前還擔任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會長、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會長、中共外交部政策諮詢委員會成員。他最近在一場演講中,談到兩極對抗的世界已經結束,國際多邊合作的時代正在到來;中共外交的新發展,是多領域、全方位,中美關係雖存在很多分歧,但總體上看,相互依存的關係占主導;中歐關係普遍良好;中日關係從冬天走向春天。中共應積極實施睦鄰友好合作的外交戰略。
O七年陳水扁執政時,馬振崗談到台海關係,他那時候看O八年台灣大選,希望無論藍綠陣營誰上台,都能堅持「九二共識」,不要在台獨路上走更遠。

李際均 中共軍界聲望高
李際均在中共軍界聲望極高,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八八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李際均退役後,擔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論戰略」、「軍事戰略思維」、「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軍事科研思考與學術對話」、「中國軍事思想傳統與防戰略」等。
O三年在毛澤東誕辰前夕,李際均談及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維說,如果不是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關於以武力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是五O年代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不會有今天台灣的李登輝、陳水扁這些「民族敗類」登台表演。
【2009/11/06 聯合報】@ http://udn.com/



創兩岸新局 在良制非兩制
【聯合報╱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2009.11.13 03:47 am

一九九一年筆者率領海基會同仁,在北京會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吳先生提到,兩岸關係從總的方面講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希望繼續保持。筆者則建議,應以開創性的作法,處理兩岸關係發展,不要拘泥於形式,重點應在「良」制而非「兩」制。
今年適逢兩岸分治六十周年,率團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鄭必堅團長,是享有令譽的「數學家」,素以簡明的加、減、乘、除等數學題,對中國和平崛起作出相當精闢的闡釋,筆者將之引申到兩岸的發展上。
從加、減法來說,兩岸原本不存在「併吞、反併吞」、「分裂、反分裂」問題。但這樣的誤解卻長期阻礙了兩岸的發展。
至於乘、除法。如果「一國兩制」意味的只是單方的「沾光」獲益,只表示台灣能擁有廣大發展腹地,同時能共享大國榮譽,那也過於勢利與狹隘。反之,抱持幸災樂禍、靜觀待變的心態,將兩岸發展寄望在大陸內部的「騷動變化」,那也是極其要不得的想像。
筆者認為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個整數之間的關係,或許以「公約數」與「公倍數」作討論最適切。
兩岸如何求同存異?兩岸同文同種,本來就有最起碼的最小公約數,從而,尋找最大公約數是兩岸關係進程論述的重心主題。
然而,隨著兩岸馬、胡兩位領導人歷史交會,以及自金門協議以來,近廿年一點一滴逐步累積的善意基礎,去強調或尋求「公約數」,應該已不成問題。
現在要籲請責成的,反而應該是從「公約數」遞嬗到「公倍數」問題:也就是說,兩岸關係應該從過去萃取精煉,典範轉移到大開大闔的大氣度、大志氣階段。
筆者很高興大陸取得了宏碩的經濟改革開放成績。但是,相對地在法治精進、人權保護與民主建構的「進程割裂隱憂」卻也始終存在。換言之,還有賴積極調動智慧,並創造有利條件,一掃可能的陰霾。
兩岸關係發展亟需的是像「六十」這樣的整數,不但能整除且不致有畸零破碎發生,將「一國良制」加以補實呈現的巧思創意,深信是兩岸、乃至全球華人所祝願寄盼的!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兩岸對峙 鄭必堅:感觸萬千
【聯合報╱記者陳嘉寧/桃園機場報導】 2009.11.13 03:32 am

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中),昨天率團抵台,參加「兩岸一甲子」研討會。
記者陳嘉寧/攝影
昨天中午,七十七歲的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率領大陸重量級學者抵台,參加今天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
在桃園機場,首度訪台的鄭必堅被媒體團團圍住,他表示,一下飛機就感覺非常親切,到底是一家人,他相信這次台灣行,一定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
被問到對過去兩岸對峙的觀感,鄭必堅說,「感觸萬千」。他認為,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現在都過來了;他也認為中華民族非常了不起,沒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
也是首度踏上台灣土地的共軍退役中將、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李際均表示,去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非常好,他這次能來台灣,就是證明。另一位共軍退役少將、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所潘振強也表示,剛下飛機,對台灣的觀感是很親切,這是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明證。
對於兩岸敵對狀態,李際均直言,導彈真是穩定情勢很好的東西,對台獨也是一種鎮懾;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只要在「一個中國」前提與反對台獨的基礎上,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可以交換意見,只要加強互信,相信對兩岸都是利多。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李際均有許多期許,但他先賣一個關子,表示要在今天的研討會上發表。他認為,兩岸的交流應該是先經濟,後政治,最後才是軍事。被問到來台灣有沒有特別想看的地方,李際均說:「我想看的,可能你們不讓我看。」引來在場人員哄堂大笑。

陸委會不參加

【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今、明兩天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將它定性為「一場民間的學術研討會」,陸委會不會派人參加,也無需多做評論。
劉德勳昨天在陸委會例行記者會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各式各樣的主張都有,以往連「一國兩制」研討會也有人辦過,「(這場研討會)並沒有太值得注意之處」。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府方力挺 二軌對話終登場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 2009.11.13 03:32 am

昨天,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二十八位大陸代表,除了前中共駐法代表吳建民有事,延至今天抵台外,其他代表準時抵台。消息人士透露,這次集合兩岸重量級學者在台北舉行「二軌」對話,幕後最大的「推手」是馬英九總統。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規劃邀請兩岸學者,在台北舉行「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議題除了經濟、文化外,敏感的政治、軍事議題能否先由民間「先試先行」,先進行探討,一開始,基金會主要籌劃者並沒有把握。不只是台北這邊,北京的態度,更是關鍵。
據了解,馬總統知道基金會有意籌辦是項研討會,十分支持;馬總統認為,相關議題由民間先行探討,雙方相互理解是好事。
北京方面,兩岸經濟協商簽署MOU、ECFA後,兩岸就政治、軍事議題進行對話,勢在必行;現在開始,應創造外交、軍事對話氛圍,兩岸要先由「二軌」管道,交換意見,做為官方日後參考。
在此背景下,曾擔任中共外交部副部長的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大力支持此活動,中共涉台、外交系統派出重量級學者與會,並由德高望重的鄭必堅任團長。
不過,原先中共軍方對是否讓李際均、潘振強參加,有所考慮;經由國台辦多次溝通,李、潘二人最後趕上送件。
有馬總統的支持,陸委會在大陸代表申請手續上多方協助,於是,上個月廿日才開始啟動的大陸代表申請入台手續,短時間順利完成,兩岸首次就外交、軍事進行的「二軌」對話,今天在台北登場。
【2009/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政治關係發展 「應上議事日程」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針對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中共對台重要智庫、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首度提出五點建議,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預作準備,創造條件。
余克禮今天將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發表「關於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看法與建議」論文,強調兩岸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能回避兩岸複雜和敏感的政治問題;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應當擺上兩岸雙方的議事日程。
余克禮就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提五點建議,首先,要本著建設性積極態度,促進政治關係發展。
其次,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思路是:由易到難、由急到緩、由簡單到複雜、由單項到多項、由低級到高級;從研究探討問題認真準備著手,到充分溝通協商達成 默契、形成共識,要分層次、分步驟、分階段有序進行;應本著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穩健發展的基本原則,不要操之過急,但也不能牛步化。
第三,可從容易做得到的建立應對兩岸突發事件,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的各種機制做起,如:預防危機發生和危機處理機制;信心建立措施;兩岸風險管控機制等。
第四,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預作準備,創造條件。
第五,應排除外力干擾。他強調,兩岸問題是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不容外國勢力插手。
余克禮說,兩岸關係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一直停留在「易」(容易)和「經」(經濟)的階段上。當這些問題解決到一定程度,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時,必然要碰觸到政治瓶頸。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智庫對話 胡錦濤定案
【聯合報╱記者王玉燕/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天將在新加坡舉行「連胡會」,外界預料會談到ECFA議題。事實上,在此之前,胡錦濤做了更政策性的決定:兩岸智庫在台北就政治、外交、軍事,開啟「二軌」對話。
據透露,北京鼎力支持「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是胡錦濤拍板決定。
據透露,由於研討會議題敏感,大陸來台學者是政治、外交、軍事領域的重量級學者,若言論有疏失,誰都擔待不了,肯定會在中共內部招致批評。因此,相關報告 由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送往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交至小組副組長賈慶林手中;賈慶林看後,認為茲事體大,再轉呈胡錦濤定奪,由胡錦濤親自簽字同意。
所以,昨天下午政治、外交分組討論上,大陸學者沒有顧忌,暢所欲言,與台灣學者初次衝撞出的「火力」,雖然令人感到「熾熱」,但也感受到新的「活力」。主 辦單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建國有感而發地說,看到兩岸學者熱烈討論涉外事務,讓他想起三十年前中美斷交後的國建會,青年學者在會上有很多衝撞,彼 此攻防;昨天兩岸「二軌」衝撞場景,如同兩岸的國建會。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 鄭必堅盼弭平隔閡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24 am

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昨天表示,兩岸因歷史造成的悲情與隔閡,完全可以、也能夠在共同開闢兩岸關係前進的道路上得到消弭。
為期兩天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台北登場,兩岸政治、外交與軍事重量級智庫一百多人齊聚一堂,是兩岸學界與卸任官員首度就兩岸政治、外交與安全等議題,展開「二軌」對話。

重提一國兩制 尋求兩岸和平

鄭必堅以「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為題,就兩岸關係由何而來、怎麼看六十年來的兩岸關係、今後兩岸關係向何處去等三大部分,發表看法。
他指出,從大歷史角度看,兩岸關係是當年中國內戰的產物。
他說,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生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加速形成。
鄭必堅表示,大陸提出「一國兩制」,意味著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形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
他指出,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民眾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必須以包容的心態面對,並以最大的耐心化解。

重申反對台獨 擴大深化交流

鄭必堅說,大陸堅決反對台獨路線,但台灣人民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只要兩岸擴大和深化交流,就能增進相互了解,融合彼此感情,擴大共同利益,形成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自覺把握和共同開拓。
他強調,兩岸關係三十年發展累積的全部成果,最重要又寶貴的是,百年來兩岸第一次有難得機遇和良好條件,在全球範圍競爭中,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奮鬥。
他說,自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謀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和現代化,今日,大陸和台灣都有新的發展,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中華民族兩大歷史性追求的基礎更加堅實,路徑更加清晰,更大的希望和機遇就在眼前。
他強調,只要兩岸共同奮鬥,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開闢更加廣闊的正確道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愈走愈寬廣。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一國良制/陳長文:一國兩制不適台灣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海基會前秘書長陳長文,昨天回顧兩岸交流歷史,呼籲兩岸應避戰,並追求最大公倍數,來發展兩岸關係。
陳長文表示,「一國兩制不適合台灣」,「一國良制」比較符合民眾需求。對民眾來說,良好的制度比國家認同更重要。
陳長文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開幕式上,以「兩岸從公約數到公倍數」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以天干、地支代表兩岸,指這樣的公約數只有一或二,太少了,不利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兩岸應追求最大公倍數。
陳長文提到,自己今年六十五歲,超越一甲子,自己也代表著兩岸起伏的六十年。他強調,為了兩岸人民福址,兩岸當局應避戰。如果兩岸發生戰爭,這是主政者對兩岸民眾的不負責任。
他並認為,兩岸的外交鬥爭是無意義的。談到「一國兩制」,陳長文明確地表示,「一國兩制不適合台灣」。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商融資難 孫震代請命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台大前校長孫震昨天為台商請命,希望大陸解決台商融資難的問題。他表示,台商對大陸經濟發展貢獻多,但總是借不到錢,經營陷入困難。
兩岸重量級智庫齊聚一堂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孫震在會上發表「世界經濟新版圖與兩岸關係」演講。
孫震有感而發地表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保八」已沒有問題,他覺得奇怪的是,大陸銀行資金總是貸放給生產力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高的台資企業,反而難以取得,連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提供台商人民幣三百億元融資款項,也很少發生在台資企業身上。
孫震指出,東亞地區經濟成長,歷經日本、亞洲四小龍和東協的三波發展後,第四波將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帶動。
以全球和區域經濟來討論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孫震引用世界銀行2009年全球經濟發展報告的「分離」和「聚合」觀點指出,兩岸同樣會因分離而敗,消除疆界而雙贏。
他指出,一國的經濟發展會帶動鄰近地區的成長,兩岸究竟要分離而敗?還是要消除疆界取得雙贏?道理已很清楚。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和平協議 激辯過後…沒交集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智庫昨天首度就政治議題,展開「二軌」對話第一次接觸,就「兩岸和平協議」的定位、內容展開激烈交鋒;北京將「和平協議」與統獨議題聯結,與台灣單純地結束兩岸武力想法,大相逕庭,雙方缺乏交集。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分組討論,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謝郁發表「對兩岸達成和平協議問題的初步探討」,提出「和平協議」是「一中法制化」等主張,引發諸多討論。
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說,現階段兩岸沒有進行政治談判的氛圍,大陸不應急於催促政治協商,應先減小兩岸社會差異,建立互信機制;建立互信機制,應從正視兩岸政治現實開始。洪奇昌特別強調,他不代表綠營,而是一抒己見。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澄清,政治議題或對話,大陸不急的,是台灣專家先在杭州會丟出「和平協議」草案。他指出,和平協議當然要明確兩岸同屬一中,不能是維持現狀,要謀求統一目標。
陸委會前副主委陳明通認為,「和平協議」是「統一協議」的一部分;面對陳明通的質疑,謝郁一度表示,「把和平協議說成統一的前奏曲,是陳明通的誤讀」,她沒有要推動急統。
此時,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接話,追求統一是大陸的明確目標,兩岸「和平協議」是為兩岸統一創造條件,毋庸置疑。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玉山則指出,當前問題的焦點,在於「兩岸和平協定」是單純的結束使用武力,或者有其他議題聯結。台灣想要的是單純的和平協議,北京提出的是與統獨議題聯結,對台灣來說,代價太大。
雖然兩岸學者對「和平協議」沒有交集,但對如何強化兩岸政治關係基礎,則有共識。
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則提出強化兩岸政治關係的五點建議:一、加法重於減法原則;二、必須關注對方的關注;三、多看善意,少看敵意;四、真的面對敵意,不要誇大敵意;五、增利原則,以雙方利益增進為是否採取行動原則的辨別標準。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陳明通嗆:急統將激化急獨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重量級智庫,昨天就政治議題展開對話,綠營也沒缺席。
陸委會前副主委陳明通在下午政治組分組討論會上,重砲轟北京,指北京的「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議」的一環,台灣社會對兩岸政治議題尚無共識,若北京急於談這個議題,將激化台灣社會更加對立。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是兩岸智庫首度在台灣,就兩岸政治、外交與安全事務進行「二軌」對話,應邀出席的台灣學者,大多以國民黨智庫和專家居多,陳明通是少數受邀的「綠營」學者,也讓這場研討會的聲音更多元化。
陳明通在會上直接破題點出,北京要與台灣簽署的「和平協議」,就是「兩岸統一協議」的一部分。
他說,最近傳出北京對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有時間表,北京重量級學者「大軍壓境」到台灣來開研討會,正是為了此目的而來。
陳明通指出,馬英九總統的想法,「兩岸和平協議」是要「維持台海現狀」,以「開啟兩岸和平共榮新頁」;與北京談「和平協議」,不是談「統一協議」,沒有違反「任內不跟中共討論兩岸統一問題」的承諾。
他話峰一轉指出,「胡六點」所提的「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是要處理「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的政治關係」,是統一的前奏曲。
陳明通警告,「急統將造成急獨」,台灣社會對廣義的「維持現狀」有共識,但對統獨沒有共識,北京若急於談統一的和平協議,將激化台灣社會對立。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觀察站/推動政治對話 北京急迫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2009.11.14 03:14 am

昨天,「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討論政治對話,大陸學者口徑一致地說,兩岸政治對話的條件和時間已經成熟,顯露北京當局推動兩岸協商政治議題的急迫感。
北京、上海和廈門,是大陸對台研究三大重鎮,向來三方學者研究台灣問題時,態度會出現南北差異,甚至有溫和或強硬派的區分,在許多涉台事務的處理手法上,他們會有不同主張。
有趣的是,昨天,來自北京的社科院台研所、上海台研所及廈大台研院的學者,提到兩岸政治關係,一致認為兩岸進入政治對話時間已成熟。這種情況,說明一個事實,北京當局認為已到積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時程。
最代表北京官方立場的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直接在論文裡開宗明義指出,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應擺上議事日程。他說:「兩岸推進政治關係,此其時也。」
會向北京提出個人獨特主張的廈大台研院院長劉國深,昨天回應外傳北京有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時間表,否認北京有時間表,但認為兩岸應展開政治對話。他說,對兩岸政治接觸、對話或協商,大陸沒有時間表;不過,領導人對兩岸問題有所期盼,那也是很正常。
劉國深說,隨著兩岸深化交流,無論是談MOU或ECFA,都與政治或公權力脫不了關係。因此,兩岸政治議題應要開始對話。上海台研所副所長倪文傑更反過來質問,台灣為何對政治談判,從積極變成消極。
先在會上直說「大陸不急於展開兩岸政治議題對話」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教授徐博東,經過一番論述後,話鋒一轉強調,兩岸協議的簽署,很多涉及公權力,有些協議簽署後履行時,涉及到政治分歧和公權力,出現難以執行的情況,已經到必須政治對話的時間了。
大陸學者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聲聲催促,顯示已為明年ECFA順利簽署後,推動政治對話作準備。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爭善待 大陸:外交絕不讓步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昨天下午進行首場「涉外事務探討」分組座談,我方多位駐外代表陳述過去與中共外交官交手的不愉快經驗,駐新加坡前代表邱進益說,大陸若要終極統一,就要善待台灣,不能有高高在上、「你要我才給」的心態。
邱進益表示,兩岸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統一是終極目標,大陸一些作法就要調整。當今,台灣各黨派都要求國際空間,大陸要善待台灣的要求,否則不會獲得台灣民眾歡迎。
他建議,兩岸應可主權共享,讓台灣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此舉不會傷害兩岸關係。從大環境空間著手,才能逐漸贏得台灣民心。
針對邱進益發言,吳建民略顯激動地表示,大陸沒有高高在上、「你要我才給」的問題,他個人從事外交工作多年,也從未高高在上,他還曾協助台灣加入WHA。他說,大家都是同胞,這種說法是不是過敏了點?
吳建民說,學術探討有不同觀點,但不要誇大、有火藥味,他們過去不可能來台灣,現在來台灣,就是說明兩岸關係又跨越一步。
他說,一個中國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台灣若再採對抗政策,是沒有出路的,對話才能解決問題。台灣接受「一中」現實,不會有損失,可以更往前走,得到更多空間。
潘振強則說:「你們才要善待大陸呢!」他說,台灣想在外交上主權共享,但在未統一前,這是不能討論的,兩邊並不對等,台灣沒有任何身分可以加入有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
中共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說,大陸在軍事上可以讓步,統一後讓台灣有軍隊,但外交絕不會讓步,一個國家不會允許存在二個或更多的政治實體。
他透露,台灣很多邦交國都在跟大陸談建交的事,但大陸考慮到兩岸關係,都暫停了。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一中架構/部分國際組織 可給台灣身分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4 03:14 am

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昨天在分組討論中建議,在「一中」法理架構下,部分國際組織可以給台灣「一個身分」、或「一個代表團」的方式參與,給台灣的代表特別照顧。
王振民並建議,兩岸公權力可定期交換意見,共組聯合委員會解決危及共同利益的問題。
他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若脫離一個中國,去參與國際組織,國際社會是不會接受的。目前名稱問題已逐漸克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障礙,卡在章程不接受非主權國家,要修改章程,就需要兩岸共同協商解決。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表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方面走得很辛苦,從奧運、APEC到WHA模式,用一、二十年尋找兩岸可接受的模式發展共贏,兩岸一定要從中華民族利益,超越政治黨派利益去著手。
我方與會學者建議,大陸應釋出更多善意,支持馬英九政府接受「九二共識」的歷史機遇,拿出具體行動,才能獲得台灣民眾更多支持。
【2009/11/14 聯合報】@ http://udn.com/



王健壯:那些刺眼又刺耳的事
【聯合報╱王健壯】 2009.11.15 07:41 am

這幾天,許多台灣民眾的耳朵與眼睛一定很不好受。
眼睛不好受,是因為看了好幾天江蘇採購團被各界以超高規格禮遇接待的畫面。

江蘇書記採購 政商爭相巴結  

一個省委書記因為左手挾著鉅資來台採購,右手又操著台商在江蘇的生殺大權,竟被平日高高在上的台灣政商領袖,以天降財神與超級督撫之禮,待之敬之阿諛之巴結之,鋪紅地毯迎接者有之,鞠躬致謝者有之,感恩圖報者有之,唯恐招待不周,深怕禮數不夠,比接待馬英九猶有過之。這幕台灣歷史上首見的「省委書記下台灣」畫面,讓看電視的人不感到刺眼也難。
耳朵不好受,則是因為在短短幾天內聽了太多大陸涉台智囊高八度的「反獨促統」喊話。
大陸涉台智囊唱的反獨老調,台灣人雖早已耳熟能詳,但過去這些反獨聲音,不是發自北京,就是來自海外,歷史上從未有過涉台智囊在台灣集體發聲反獨的先例。聽了這齣反獨促統混聲大合唱的人,想要不感到刺耳也難。

北京智囊來台 促統集體發聲

來台參加「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的涉台智囊,都是A咖級的大腕,他們過去雖曾偶爾同台演出,但卻從未像這次這樣的傾巢而出集體行動,他們奉胡錦濤之命成行,不僅是有備而來,更期待有所為而回。
尤其是有總書記策士之稱的鄭必堅,開口就讓人「刮耳相聽」,不論是理論水平之高,引經據典之詳,或是語言運用之奇,果然有「中國和平崛起論」創建者的功力與架式,不愧是總書記的頭腦之一。
但即使是鄭必堅,他對兩岸未來的結論仍然難脫黨八股:「台灣主流民意否定台獨」,「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至於其他涉台智囊更赤裸裸高呼「對台政策大方針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類促統口號。
兩岸智囊彼此坦白從寬,相互唇槍舌劍,並非壞事,但就像鄭必堅在研討會中講的兩句「名言」:「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不但終於讓人見識到大陸涉台班子的「眼界」與「思路」究竟如何,也終於讓人瞭解到:北京的眼界也許變了,但目標沒變;思路也許改了,但思想沒改。過去一年多兩岸的各種突破,其實祇不過是「眼界」與「思路」的裝飾品而已,所謂「新型的兩岸關係」祇是假象,本質仍是鐵板一塊。
台灣有可能鬆動這塊鐵板嗎?很難,更悲觀點說,幾乎不可能。但「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給台灣最大的教訓或啟發是:既然大陸涉台智囊來台灣都可以大鳴大放,台灣涉中智囊或政商領袖,今後到大陸當然也該援例辦理,不必再像過去那樣遮遮掩掩不敢高唱反統論調;反獨既無罪,反統又何罪之有?如果連言論對等都做不到,其他對等豈不更難?

台灣權貴登陸 別隨中共唱和

當然,那些到大陸被高規格接待的權貴人物,今後千萬不能再跟著中南海領導唱和「反獨促統」,例如宋楚瑜最近就當著賈慶林的面說:「要堅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要完全排除台獨作為台灣未來的選項」,類似這樣的話會模糊了中國領導的眼界,也混淆了他們的思路,對台灣未來有百害而無一利;難道讓台灣民眾刺眼刺耳的事還嫌不夠嗎?
※延伸閱讀》
‧歐巴馬訪中 不碰台灣地位問題
‧陸以正:歐巴馬首訪大陸 成敗難料
‧富比世權力榜 歐巴馬胡錦濤居前二
‧中國今朝軍力 超英趕美
‧中國蛻變 「連毛澤東作夢也想不到」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一中內涵 兩岸智庫爭議大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閉幕,兩岸智庫經過兩天討論,經濟、文化組達成的共識多,政治與外交安全議題組別,則對「一中」原則、和平協議、台灣的國際空間等問題,仍然有爭議與歧見。
前天在台北開幕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一百多位兩岸重量級智庫,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外交與軍事)四組,經過兩天討論,昨天下午各推出一位代表作總結報告。

辛亥百周年紀念 可同籌辦

文化組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提出兩岸共同籌辦辛亥革命百周年的學術研討會與紀念活動;經濟組共識也不少,希望兩岸盡快簽署M0U和ECFA,建立兩岸多層次與多元化的經貿事務溝通與協商機制,加強兩岸經濟技術與產業合作機制等。
政治組有共識,也有分歧。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表示,兩岸學者贊同「九二共識」是雙方進行協商談判的基礎,以及應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

和平協議怎麼簽 仍有歧見

余克禮說,在和平協議部分,兩岸學者有共識、也有爭議,大家都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簽署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一環,兩岸學者可就和平協議進行研究討論,為正式協商作準備。
不過,對於和平協議簽署的時機、方式,以及協議的內容性質,雙方仍有歧見。
「一個中國」,是政治組的討論焦點之一,兩岸學者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沒有問題,但現階段對一個中國的內涵,仍意見不一致。對台灣而言,一個中國是如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問題;對大陸而言,一個中國是在現階段如何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問題。
余克禮說,兩岸學者對建立兩岸政治互信,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看法一致,各有一些好的建議和共識,可提供給兩岸有關部門參考。

對「一中」的解讀 兩岸不同

「一個中國」,也是涉外與安全組的分歧所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代表總結時指出,雙方對「一中」的側重點和解讀不同,大陸著眼於國際上強調「一中」,台灣則希望尊重兩岸分治現實。對內外部因素看法也不同,大陸認為和平統一毋須外力干涉,台灣則認為,要尊重主流民意,台灣是較小一方,需有外力支持。在台灣參加國際組織部分,大陸強調主權不容分割,台灣則希望找到可以參與的方法。
此外,綜合組的軍事安全討論,兩岸學者一致認為軍事安全是安全事務核心,妥善處理,可以避免誤判、防止意外,要適時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一中框架 彈性或阻礙?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學者昨天就兩岸爭議最大的「一個中國」原則和內涵,進行激辯。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指出,大陸現在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就是希望在「一中」的表述方式上,開拓更大的彈性空間。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繼續第二天分組討論,台灣學者認為,大陸處處以「一中」為前提,雙方很難展開政治對話;大陸學者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雙方交集有限。
文化大學教授楊泰順表示,台灣政治情勢已轉變,用「一中」框架,很難得到選民支持。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說,如果大陸把「一中」原則當成談判前提,台灣不會接受,也很難接受。
中研院研究員吳玉山更直接點出,談兩岸統一,無法繞過中華民國。八年來中華民國受到大陸與綠營夾殺,逐漸消亡,如果中華民國消失,就表示台灣與大陸的聯結也消失。鼓勵或加強台灣民眾重新認同中華民國,才能增加「兩岸一中」的認同。
台大教授包宗和也表示,一個中國必須要有彈性解釋空間,兩岸才有政治談判的可能性。
聽到台灣同行對「一中」看法,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立即說:「一中是國民黨提出的主張,也一直堅持的,現在還有國民黨朋友提出異議,我有點吃驚。」
余克禮也強調,大陸講「九二共識」,不是「一中各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對話基礎,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黃嘉樹說,「九二共識」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台灣不應該再提要大陸放棄或淡化「一中」,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中」表述方式。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李際均:不台獨就安全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上午的分組討論,兩岸退休將領、學者、外交官,就兩岸軍事交流、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研討。台灣學者認為,大陸若要展現誠意,應先撤飛彈,這是政治宣示,也是爭取台灣民心最具體的行動。
共軍退役中將李際均回應,大陸在東南沿海部署飛彈,是整體戰略需要,不是針對台灣人民。
兩岸「二軌」首度公開探討軍事議題。我方退役將領謝台喜認為,兩岸軍事交流的作法,應在對等立場、一中各表、維持現狀追求和平、務實開放共創雙贏前提下進行。他建議,民間管道部分,可委託退役將校、學者專家組成軍事交流協會等組織,在政府授權下,與對岸展開協商。
官方管道部分,可設置以軍方為主的軍事交流體系,比照海基會、陸委會,由軍方主導成立委員會,或將海、陸兩會擴大編組,增加軍事組織和成員。
多位台灣學者就大陸撤飛彈發言。學者指出,馬英九總統先撤飛彈、再談和平協議的談話,是說給綠營聽的;中共應轉個彎一下,培養氣氛、展現善意,讓馬有台階,這種政治效果,也可減低未來台灣簽署和平協議的阻力。
李際均則強調,所有探討軍事交流與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是台灣必須承認「一中」,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問題,不容許美日等國介入。他說,台灣接受美國保護,究竟得到什麼?台灣只要不搞台獨,就是安全的,只要承認「一中」,比擁有五十萬大軍更有用,更不需花大錢買F十六戰機。
他說,撤飛彈是可以商量的,但還沒商量,台灣就要大陸先動作,如何動、朝哪個方向動呢?撤飛彈是結果,不是談判前提。飛彈問題是美國人炒起來的,目的是要讓台灣買美國武器,台灣不要上美國人的當。
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表示,台灣承認「一中」,有了關鍵的政治互信基礎,將來談統一時,處理代表中國的名稱,都可以討論,例如「中國」、甚至用「中華民國」,都可以考慮。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鄭必堅籲民進黨 多參與交流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經過兩天熱烈討論,「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閉幕;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呼籲民進黨人士,多參與兩岸學術交流與討論。
鄭必堅表示,兩岸正走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需要大討論,兩岸學界應有所作為,走向前面,為兩岸關係發展出謀獻策。
他指出,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有客觀需要,兩岸應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過程產生的新問題。
此次研討會不同於以往,兩岸學者不再流於表態式的發言,而是針對雙方歧見,各自提出解決辦法和思路。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作總結發言前,特別提到此次研討會的籌辦內幕。
他說,一年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向他提出研討會的計畫,他覺得有難度;現在成功舉行,要感謝兩岸官方和兩岸高層的支持。他說:「沒有兩岸官方和高層的支持,這次會議是沒辦法舉行的。」
與以往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泛談」不同,此次與會學者直接切入敏感議題,交鋒對話,尤其是政治組的學者,爭辯分歧已不是討論重點,而是著眼於如何找到處理兩岸分歧的方法。
中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直誇這次研討會有「三好」:題目好、時機好、前景好。他說,自己到台灣還不到二十四小時,與台灣外交同行接觸後,感慨良多。以前他們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你們去,我們就不去,或者先做到把你們趕跑」。但現在,立場不同的兩岸外交人員可以坐在一起,「真是了不起啊!」
大陸學者透露,希望與綠營人士多接觸;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說,大陸要多做綠營人士的工作。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研討會/鄭必堅籲民進黨 多參與交流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09.11.15 03:33 am

經過兩天熱烈討論,「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下午閉幕;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呼籲民進黨人士,多參與兩岸學術交流與討論。
鄭必堅表示,兩岸正走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需要大討論,兩岸學界應有所作為,走向前面,為兩岸關係發展出謀獻策。
他指出,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有客觀需要,兩岸應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過程產生的新問題。
此次研討會不同於以往,兩岸學者不再流於表態式的發言,而是針對雙方歧見,各自提出解決辦法和思路。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作總結發言前,特別提到此次研討會的籌辦內幕。
他說,一年前,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向他提出研討會的計畫,他覺得有難度;現在成功舉行,要感謝兩岸官方和兩岸高層的支持。他說:「沒有兩岸官方和高層的支持,這次會議是沒辦法舉行的。」
與以往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泛談」不同,此次與會學者直接切入敏感議題,交鋒對話,尤其是政治組的學者,爭辯分歧已不是討論重點,而是著眼於如何找到處理兩岸分歧的方法。
中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直誇這次研討會有「三好」:題目好、時機好、前景好。他說,自己到台灣還不到二十四小時,與台灣外交同行接觸後,感慨良多。以前他們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你們去,我們就不去,或者先做到把你們趕跑」。但現在,立場不同的兩岸外交人員可以坐在一起,「真是了不起啊!」
大陸學者透露,希望與綠營人士多接觸;共軍退役少將潘振強說,大陸要多做綠營人士的工作。
【2009/1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下一甲子:出路要寬,境界要高
【聯合報╱社論】 2009.11.16 03:37 am

這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被視為雙方的「二軌對話」。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此會的功能既是投石問路,各抒己見亦是理所當然。然而,會中出現的歧見若與一甲子前、甚或五年前的歧見相較,歧見雖仍有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有大幅的精進,不可同日而語。即以大陸方面的發言而論,三十年前,中國大陸對外主張「以世界革命為己任」,對台灣主張「解放台灣」,對內主張「以階級鬥爭為綱」;如今則出現了鄭必堅的「三和理論」(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兩岸和解)。今昔對照,眼界提高,思路亦開。又如,二十年前,北京的主旋律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但如今則有廈門大學劉國深院長的「國家球體/國際星系」論,明白標舉:「中國這個『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對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這裡也看到了眼界與思路的提高和放大。
鄭必堅的說法,容我們借用並調整一下。我們認為,兩岸能從過去走到今天,確實是「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但欲從今天走向未來,也許應當調整成「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什麼是眼界?眼界的主要成分是知識。毛澤東之所以用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來實踐其「馬/恩/列/史/毛」的「雞尾酒式的共產主義」,主要是因他的知識貧弱;宋江加張獻忠不能治理二十世紀的中國。到了鄧小平等發動對毛澤東的鞭屍革命,則主要仍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然;至於提出「改革開放」的主張,其實當時一切都還說不準,所以「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用了二十餘年,原因亦在知識上的不確定性。但是,到了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年已見巨大成效,是非黑白已是一清二楚,科學統計數字已代替了「放衛星」,利潤誘因則代替了「搖紅旗」;一切已從政治掛帥變成知識掛帥。所以,就知識與眼界而論,如今皆已不是問題;從現在走向未來,決定因素是在境界,也就是決定在使用知識的良知、理想與胸襟。相對而言,過去以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侷限了「出路」;如今若看見了「出路」,則不能再被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所綑綁。同樣的道理,這也應當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軸思維:「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出於這樣的見解,我們對鄭必堅的談話仍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歸結,頗感意外。其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應當是「前二○○八」的語彙;正因此一論述的「境界」與「出路」皆有侷限,所以才有二○○五年「連胡會」提出了「和平發展論」,是「境界」的提升,也是「出路」的放大。到了「後二○○ 八」的今天,「九二共識」已是兩岸的政策主軸,「一中各表」則是其必然存在的潛台詞;這無論在眼界、境界、及思路、出路上,皆已超越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論述。鄭必堅的談話,會不會是境界與出路上的倒退?
北京方面有人在會中說,只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中各表」。但是,倘若連「一中各表」也被視為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且所謂的「統一」也就是「我吃掉你」;試問,這個方案的「境界」如何?又難道會是「出路」?
北京一直說「什麼都能談」;其實,兩岸要談的就是「境界」與「出路」。例如,什麼是「中國」,其實是一個「境界」的問題;又如,兩岸的政治方案是否只有「我吃掉你」一個版本,則是「出路」問題。
我們對這次充滿「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見相對開闊的兩岸研討會表示高度肯定,亦對下一甲子的兩岸關係可望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境界、思路、出路,寄以高度的期待。
【2009/11/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