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還原1949/沒有古寧頭大捷 哪來823勝利

【聯合報李俊傑/古寧頭戰役老兵(高縣鳳山)
2009.10.24 02:13 am



最近一九四九年很火紅,這一年,有人將中華民國形容成風聲鶴唳、朝不保夕,但古寧頭一役,國軍終扭轉乾坤,台灣轉危為安。
聯合報十月一日社論「一九四九年:台灣的苦難或恩典?」一文中說,「這一年決定了台灣沒有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不過,更重要的意義,是阻止了毛澤東「血洗台灣」的意圖,免除了人民遭受卅年浩劫。是什麼力量保住了台灣?「古寧頭大捷」才是最具體的答案。
這些年,常被提起的是八二三之戰,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古寧頭大捷,哪有八二三之勝利?這是不容漠視的。可惜最近多本所謂「還原一九四九」的巨著,對這具有歷史性、關鍵性的一次大戰役,似乎都已遺忘,所謂「還原一九四九」,不知「還原」了什麼?
當年古寧頭之役,筆者乃一步兵連尉級軍官,實際參與戰鬥。對共軍進犯金門的作戰始末,瞭如指掌,當年若非十二兵團,尤其是所轄的十八軍及時增援,金門肯定失守。沒想到事後,有人爭功,故意汙衊友軍,誇大自身戰功。令參戰的黎川子弟兵,感到莫大的遺憾。
金門古寧頭之役,除了國軍精誠團結,將士用命外,敵軍驕狂輕敵,亦為其主要敗因。
一九四九年前,共軍作戰節節勝利,輕易席捲大陸,尤其之前輕易以五個步兵連奪取平潭,再以七個步兵連奪取廈門,被勝利沖昏了頭,咸認拿下金門易如反掌。
從擄獲共軍作戰計畫中,預定廿一日登陸後,中午可到金門城吃午餐,然後向全島推進,廿六日就可以佔領金門。另作戰計畫中的「敵情分析」,將金門駐軍兵力素質等,分析得清清楚楚,但卻沒有將十八軍列入,十八軍從汕頭到金門,不在它的情報中,這或許就是長官當時明去廣州,暗至金門的妙計。而十八軍正是造成共軍全軍覆沒的主力部隊。
當年在古寧頭奮勇殺敵的老兵,多數已凋零,現存者亦皆八十歲以上之老人,其中有人飛黃騰達,亦有人終其一生窮愁潦倒,令人唏噓!本月廿四、廿五日,國防部舉辦當年參戰的老兵至金門旅遊,六十年後重臨古寧頭,時過境遷,想必有另一番感慨!


2009/10/24 聯合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