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系列後續報導整理

共軍少將批馬:「三不」是和平分裂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 2009.11.22 03:03 am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提出「不統、不獨、不武」三不的兩岸政策,不但獲得台灣民眾八成以上支持,對岸也默認兩岸目前以維持現狀最佳。共軍少將羅援昨天卻在一場演講中,公開指出馬總統的「三不」政策是「和平分裂」。
羅援昨天上午參加在北大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安全戰略」論壇,專門談台灣問題;他提出「大台灣觀」與「大國防觀」,強調台灣問題事關中共的核心戰略。他是大陸黨政軍界人士中,首次批評馬總統的現役少將。
羅援表示,陳水扁在位時,兩岸多次瀕臨衝突邊緣,大陸卻遲遲未動武,主要原因是大陸的軍事儲備尚未完全到位;其次,大陸也要做到「仁至義盡」。
他說,雖然國民黨當選,但民進黨還有四成左右的支持率。大陸雖然釋放很多善意,台灣支持統一的人沒有上升,支持獨立的也沒有下降;主張「永久維持現狀」的民眾占兩成到兩成五,「這個永久維持現狀,就是和平分裂」。
他進一步表示,馬英九雖然當選,但他是以與大陸保持距離,以「犧牲統一」為代價,以「細微分裂」為目的,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兩岸間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解決。
針對台灣要求大陸撤飛彈,羅援說,大陸的軍事部署有自己的安排,台灣內部有民意壓力,大陸也有自己的民意壓力,大陸要獨立自主的解決(撤飛彈)。作為軍人,就要以軍事手段制裁台獨;沒有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就沒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只有做好打的準備,只有在黨中央需要我們的時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即能勝」。
羅援並表示,台海戰爭一旦爆發,美國介入是肯定的,但是美國介入是有條件的;大陸不能把勝利基點放在美軍不介入上,要放在「我們自己能勝利的準備上」。
【2009/11/22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共對台思路「兩手都要抓 兩手都要硬」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 2009.11.22 03:03 am

共軍少將羅援昨在論壇上,透露中共現階段對台方針是:「一中」原則,「和平發展」主軸,「四個絕不」是靈魂,主要思路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昨天在北大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安全戰略」論壇,邀請大陸重量級產官學人士,公開向與會聽眾進行專題演說,羅援的演講次序原排在第四位,早上十一點十五分開始。主辦單位臨時把羅援的演說挪前到第二位,十點不到就進行。
羅援的演說時間約一個小時,比主辦單位限定的四十五分鐘多出十五分鐘。現場五百多個位子座無虛席,甚至還有二、三十名搶不到座位的民眾,站在演講廳後方,堅持聽完全程。在場觀眾除了北大學生,還有大陸媒體和一般民眾。
羅援透露,大陸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第一個要突出台灣高層關鍵領導人物,第二突出台商,第三突出台灣南部民眾,第四要突出青少年,第五還要做台軍工作。
他還透露共軍總結台軍有四大弱點:武器裝備不配套,難以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台灣的竣工產業缺乏「造血」功能,經不起戰爭的長期消耗;台灣的戰略地幅狹小,沒有足夠的回旋餘地;台灣的戰略戰術過於密集。
【2009/11/22 聯合報】@ http://udn.com/



羅援突兀談話 令人玩味
【聯合報╱本報記者王玉燕】 2009.11.22 03:03 am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甫在台北結束,兩岸學者就政治、外交、軍事首度展開「二軌」對話,共軍少將羅援昨天在北京公開演講,卻提出共軍解決台灣問題的強硬主張,在北京中央一再重申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台策略下,羅援的談話十分突兀。
羅援的父親羅青長,曾擔任中共國務院副秘書長,分管外交、情報、對台工作;有此家世背景,一直以來,羅援是共軍中研究對台問題專家,也是中共涉台部門的軍方諮詢顧問。
據了解,共軍內部對解決台灣問題,向來有務實與激進兩派,羅援屬於後者。對軍隊來講,沒有仗打,軍人就無用武之地。因此,過去兩岸關係緊張時,共軍內部主張解決台灣問題「長痛不如短痛」的聲音就會出來,但最終在服從黨的指揮下,未成主流意見。
羅援昨天雖然大談共軍掌握戰爭主動權,還是強調,要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據了解,一段時期以來,共軍內部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對台政策傳出「雜音」,認為胡錦濤不提統一。對照兩岸經濟交流大架構確立後,北京急於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令人玩味。
【2009/11/22 聯合報】@ http://udn.com/



羅援:邱義仁告訴我 台獨是口號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 2009.11.22 03:03 am

共軍少將羅援昨天在演講中,透露他曾與總統府前祕書長邱義仁見過面,討論台獨話題。
羅援沒說明與邱義仁見面的時間、地點與場合。他談到是不是台灣出現緩和局勢,大陸就可高枕無憂;表示台獨分子本性難移。
羅援說:「我當時跟民進黨的邱義仁有過接觸,他說你不要相信我們民進黨搞台獨,這只是一個口號,當選了以後未必會做。我說那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準信,他說那不可能,我們民進黨的黨綱就是獨立建國。」羅援說:「所以我們是不能相信他們(指民進黨)的。」
羅援還透露,○七年到○八年的時候,台灣局勢非常緊張,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APEC見到美國總統小布希說,○七到○八是台灣問題的高危險期(指法理台獨,公投制憲),「我們那時候就做好應急作戰準備,完全按照時間節點做準備。」
羅援說,這次中共國慶閱兵,「我們展示出很多先進武器,就是按照時間節點完成的。」
●羅說法 綠委質疑可信度
【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共軍少將羅援昨天指總統府前祕書長邱義仁曾說「民進黨搞台獨只是一個口號」,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質疑羅援說法的可信度,前立委林濁水則重申,民進黨應採「穩健台獨」主張。
黃偉哲認為,邱義仁去大陸是很久以前的事,當時不可能代表民進黨;就算遇到羅援,邱義仁會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講這種話嗎?情理上都不大可能。
林濁水也說,不知道邱義仁是在何時、何種情況下講這些話,轉述的人有責任交代清楚。他說,如果是在兩千年陳水扁第一次當選總統前,當時扁走「新中間路線」,邱義仁是扁的重要助選成員,發言配合扁的競選主張,不難理解。
林濁水認為,扁當選總統後,主張「四不一沒有」,縱依羅援所說,也符合扁當時政策。
只是,林濁水認為,扁與邱義仁「四不一沒有」策略是錯的,「因為你這樣講,人家也不會相信!」
【2009/11/2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羅援/仁至義盡? 別蹈軍國悲劇
【聯合報╱吳福國/軍(桃縣龍潭)】 2009.11.23 02:42 am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解放軍羅援將軍你好:
上回透過國台辦發言人及中新社的宣傳,你對於兩岸關係的想法,套句陳雲林的說法,「我們聽到了,也看到了」。你多次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喊話,這次又在北大論壇上高調提出不利兩岸關係的觀點,我們不能裝聾作啞,禮貌上也該回應兩句。
你秉持中共的統戰思維,仁義道德嘴邊掛,卻不忘揚言:「只有做好打的準備」,兩種嘴臉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較之川劇變臉毫不遜色。
你說:「做為軍人,就要以軍事手段制裁台獨」,而所謂「台獨」又是由你們片面的定義;你說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就是「和平分裂」!是否 也請你搞清楚,沒有一九四九年中共的「武裝分裂」,哪來今天的兩岸形勢?你預設前提,也預選結論,只是為「矮化並吃掉台灣」的預設衝突鋪陳邏輯的合理性, 但矛盾衝突真的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嗎?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絕不在發展衝突,而在致力和平。
上回你指教「軍人之結還需軍人來解」,這我必須提醒你,中華民國是個民主化的憲政國家,軍隊是國家的軍隊,跟解放軍做為共產黨統治工具的黨軍是不一樣的。 對中華民國軍人而言,政治問題由民選政府依據職權處理,中華民國軍人的角色只是忠於國家、人民及中華民國憲法,但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你們願意面對嗎?這 是高度政治性的問題,絕不會是中華民國軍人認知的問題,何來「軍人之結」?又如何由「軍人解決」?
再則,你再次提到關於解放軍調整軍事部署的問題,不能「由他人施加壓力下調整」。這可怪了,部署了一千多顆飛彈對著台灣,到底是大陸方面有壓力?還是台灣 民眾有壓力?羅將軍還說:「台灣方面有民意壓力,大陸方面也有民意壓力」,這就更有趣了,台灣的民意不僅透過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選舉機制表達,亦透過享有充 分自由的媒體來呈現,大陸的民意要透過什麼方式表示呢?那些成千上萬上訪民眾的問題你們先重視一下吧!其他的,唉!再說吧!
以大事小,懷之以仁。「一中」和「撤飛彈」要不要成為談判的前提,恐怕還不只是誠意的問題,也是視野與胸襟的問題。兩岸能否有互信的基礎,全在起心動念之間,政治互信有了,軍事互信還會是問題嗎?所謂「仁至義盡」,恐怕缺乏的是大歷史的視野與心胸吧!
一個偉大的軍人更必須具備偉大政治家的視野,否則只會重蹈日本軍國主義狹隘民族利益所造就的歷史悲劇。和平與發展已是普世價值,且兵凶戰危,誰又能預知衝突的結果呢?
【2009/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陳芳明:正視現實優先兩岸互信
【聯合報╱陳芳明】 2009.11.25 03:22 am

和平對話正在醞釀之中,這是一年來兩岸接觸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政治氛圍。這樣的和平景象,是不是屬於真正和平,自然還有待檢驗。當中國的飛彈還朝向台灣之際,兩岸和平並不可能確切降臨。中國軍方已不只一次表示,要不要撤飛彈,中國自有考量。如果這就是中國所認定的現實,則和平在現階段只能視為一種假象。

民意檢驗 最生動的政治力量

去年馬英九當選總統時,兩岸一夜之間立即開啟對話。不過,在開放之際,馬英九提出正視現實的主張,胡錦濤則揭示兩岸互信的要求。兩人的立場看來近似,卻存在一定的距離。胡錦濤所稱的「互信」,是以「一個中國」為立足點。馬英九堅持的「現實」,是站在「一中各表」的基礎之上。雙方的差異,只有在接觸之後才能夠辨識。上周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可以發現中國與台灣學者在意見上頗有出入。中國學者不斷強調「一中」立場,台灣學者則彰顯「各表」的精神。
為什麼必須各自表述?過去六十年來,兩岸在政治體制與文化內容的建構上確實有很大落差。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與政黨輪替,就是台灣的現實。否認中華民國憲法與總統的存在,等於是否認六十年來的台灣歷史。在台灣內部,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縱然有激烈的立場衝突,但是兩黨遵照中華民國憲法所選出的總統,兩黨都無法否認。民進黨主張獨立建國,但是參與中央、地方的選舉,就已經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存在。兩黨意識形態的對決,使台灣社會的民主社會更加開放而多元。從表面上,台灣民主看來很亂,非常沒有系統。但是,台灣卻有一個穩定的機制,那就是民意。在民意抉擇之下,誰成為執政黨,誰成為在野黨,都不是枱面上兩個政黨可以自我決定。民意檢驗,是台灣民主政治最為生動的力量。只要民意存在一天,台灣就不可能有永遠的執政黨,當然也就沒有永遠的反對黨。

和平優先 誰說改革非要流血

中國應正視如此活潑的台灣現實。國民黨即使以黨的立場與中國取得共識,最後還必須回到台灣接受民意的檢驗。如果中國認為飛彈可以創造和平,如果認為武力是互信的基礎,台灣民意絕對不可能輕易相信。今天台灣的民意變得這樣厚實,並非是最短期間累積起來。從日據時期到戰後階段,台灣民主是經過百年的漫長時間逐漸演化起來。尤其是戰後的地方自治運動,使台灣人民習慣地方分權的生活方式。七○年代資本主義發展所造就的中產階級,使台灣社會開始進行一場寧靜的和平演變。表象也許很亂,毫無秩序,但是相對於流血的革命手段或政治鬥爭,台灣社會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和平。
在武力恫嚇與飛彈威脅之下,只會激化台灣社會追求和平的決心。也就是說,民進黨在危機感的激盪中,很有可能與中華民國體制更加靠攏,畢竟這是台灣政治的現實。一年來的和平對話,應該是朝著更為和平的方向走。兩岸互信建立之前,中華民國的現實應該優先面對。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9/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章念馳:和平發展 大陸勿急躁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11.25 05:43 am

最近,北京對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似有急迫趨勢;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著名兩岸關係問題專家章念馳認為,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越長越好,在創建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妥當。
章念馳在最近一期「中國評論」月刊,發表專文「要正確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提出上述看法。
章念馳表示,兩岸關係過去是少部分人的「職業」,現在各條戰線都參與了兩岸全面交流,這種交流也是雙刃劍,大陸許多陋習盲區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他指出,馬英九執政的第一年,兌現對選民的承諾─讓深受重傷的兩岸關係馬上好起來,也消除兩岸戰爭的陰影;大陸則給予豐厚的回報,公佈一百多項惠台政策,派出一批批採購團赴台。但馬英九允許達賴訪台,有些人開端不耐,有些人則懷疑「和平發展期」是不是一廂情願的奇妙幻想。
他表示,「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必須經歷的歷史階段,而且是很長的歷史階段,大陸不可有急功好利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
章念馳認為,兩岸關係即使進入「和平發展期」,它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的基本特徵依然沒有改變,兩岸關係依然將在曲折與反覆中前進。但是,即使有反覆、有曲折,兩岸關係不會反覆到陳水扁時代,也不會折回李登輝時代。因為兩岸在廣泛接觸、相互交往中,在密切的經貿聯絡中,在文化交融中,已經誰也離不開誰,誰都需要誰了。
他強調,大陸要擺脫急功好利與急於求成的心理,要創建起新的觀念、機制、體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與危機要有思想準備,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更需要培養「機遇管理」能力,從而抓住機遇。
※擴展閱讀》
‧共軍少將批馬:「三不」是和平分裂
‧中共對台思路「兩手都要抓 兩手都要硬」
‧陸對台智囊/「兩岸同屬一中」法制化
‧和平協議 激辯過後…沒交集
【2009/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維持現狀是兩岸最佳停利停損點
【聯合報╱社論】 2009.11.26 03:49 am

大陸方面對兩岸政治互動的進程,似乎出現了「主急派」與「主緩派」的分歧。
最近的事例是:一、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發表專文指出:「和平發展……這是很長的階段……大陸不可有急功好利的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章念馳說:「要……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這是「主緩派」。二、解放軍少將羅援公開演講則表示,馬英九當選後,「以犧牲統一為代價/以細微分裂為目的」,所提「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和平分裂」。這是「主急派」,言下所顯露的可謂正是對岸六十年來一直存在的「某種意識」。
二人雖有歧見,但對馬英九總統的評論似有交集。正如前述,主急派羅援將馬總統的「三不」解釋為「和平分裂」,而語透不耐;其實,主緩派章念馳在文中對馬總統的相關評論,則較羅援更露骨。章說:馬英九是「蔣經國第二」,因此注定不會「出賣台灣」,也注定不會「成就統一」。
除此,章羅二人對台灣的社會民情亦有相似的評估。羅援指出:國民黨主政,但民進黨仍有四成左右的支持率。大陸雖然釋放許多善意,但支持統一的未上升,支持獨立的也沒有下降。他又說:「永久維持現狀就是和平分裂。」章念馳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觀察則是:「(兩岸關係)迅速的改變雖是歷史的必然,但似乎來得太快……讓嚮往台獨者感到絕望,讓要求維持現狀者感到慌張。」
章羅二人對台灣的主政者及社會民情既有相似的評量,卻何以會出現「主急/主緩」的不同主張?借用章念馳的語彙來說,這是因為主急派仍自陷於過去那種「危機管理」(不統一就是危機)的心態,而主緩派則已將心態調整為「機遇管理」(和平發展就是機遇)。
章指馬總統不可能「成就統一」,羅指馬總統的「三不」是「和平分裂」。這是他們對馬總統的評量;但由前述他們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見解,可知他們也明白馬總統的政策與思維,其實是在台灣民主體制中現階段的必然立場,任何中華民國的主政者皆沒有脫離民意的可能性。由於民意的彰顯與影響,中華民國已不可能反覆到再出現如李登輝、陳水扁那般操作台獨的總統(「危機管理」已經做到),但也不可能在現階段出現一個主張立即統一的總統(台灣也有台灣的「機遇管理」)。所以,北京方面應當知道,不論是「危機管理」或「機遇管理」,在台灣主導兩岸關係的主體始終是主流民意;李登輝、陳水扁因失去民意支持而失勢,馬英九也必須與民意並肩而行。倘若北京能認清最後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台灣人民手中,自會對主急派或主緩派作出高下軒輊的評量。
章念馳的發言,令人想到前海協會長汪道涵。汪在十二年前(一九九七年)就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一個中國。」並指出:「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汪道涵的此一論述,發表在總統大選飛彈危機的次一年,從今天的角度看,可謂當年已將「危機管理」調整為「機遇管理」;而如今所謂「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維持現狀」,皆亦可說是將「危機」轉化成「機遇」的不同途徑。這也就是本報歷來主張的「以過程論取代目的論」。準此以論,主緩派是主張化危機為機遇,而主急派則不啻是反其道而行,欲化機遇為危機了!
兩岸關係確實是曲折反覆,損益互見。維持現狀,就是維持機遇、避免危機。再借用章念馳的話:兩岸皆不要簡單化躁進化,要有「停利」的理智;亦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須有「停損」的警覺。
【2009/11/26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牽手 先耐得住寂寞
【聯合報╱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台北市)】 2009.11.26 03:49 am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日前撰文表示:兩岸發展關係應「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我佩服他敏銳的觀察力,認為他已選擇了一個適當的時機,把當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做了客觀而理性的描述。
兩岸分治經過一個甲子,一些原本屬於常態的現象,現在竟然成了變態;而一些被認為不正常的事務,最後竟然也因大家習以為常,變得理所當然起來。例如,中國人處理複雜的問題,一向講求循序漸進,所謂事緩則圓畢竟有它的道理。現在兩岸都在強調互信,互信不但要表達善意,也必須具有誠意;不但要「聽其言」,更必須要「觀其行」。最重要的是,要體諒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我們期望兩岸和平對話能為兩岸和平發展開創新局,也期望條件成熟時,兩岸能夠透過和平談判,達成雙方主張的和平協議;更希望藉由和平協議,最後能夠產生一個為兩岸人民共同接受的政治安排。但是整個過程誠如章念馳所說,是個漫長的階段;因為「撫平歷史傷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建立新的相互認同,也不是立即奏效。」
如果台灣利用這個過程來創造所謂「和平分裂」的條件,大陸當然不會接受;然而,大陸如果藉此過程強行推銷「一國兩制」,台灣人民也不會接受。此外,大陸如果藉兩岸和解對外施壓,影響台灣用以自我防衛的對外軍購,則台灣面臨內外交逼的困境下,更不可能因背負簽訂城下之盟的惡名,而與對岸進行和平對話。
兩岸目前之所以無法侈談統一,主要因為雙方存在嚴重的制度性差異。例如,章所長在評論馬英九總統個人的角色時,顯然高估了他在台灣擁有的政治權力。因為在一個民主體制中,總統的權力絕非個人拍板就能定案,他的政策不僅必須取得執政黨內的共識,並且也會受到國會輿論和利益團體的制衡。如果對岸以胡錦濤在大陸扮演的角色來看待台灣的馬英九,那就是真的錯估形勢了!
無論如何,對一年多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我們沒有悲觀的理由。我們從大陸卅年的改革開放成就,看到了隨之而生的強烈自信,中國人似乎為此找到了失落已久了民族自尊;對岸因自信而對台灣展現的善意,也緩和了台灣人民在民進黨執政時的「去中國化」政策而對大陸產生的敵意。
我們希望,在和平發展的氣候下,持續兩岸良性互動的關係。馬政府執政不到兩年,台灣內部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中國大陸雖已「和平崛起」,但距離建立一個和諧社會,恐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因此,雙方都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存同化異」,而不是「棄同持異」。
【2009/11/26 聯合報】@ http://udn.com/



朱敬一:兩岸之間的政治幾何學
【聯合報╱朱敬一】 2009.11.30 02:43 am

兩岸是非已經夠多了,我怎麼吃飽沒事幹,又提出一個「政治幾何學」的名詞呢?讀者繼續讀下去,就知道我所言非虛:兩岸政治角力之中,確實也有平面幾何。

民主極限 就是實質獨立

有一位台灣政壇獨派大老,被問起他對台灣統獨走向的意見時,做出以下的智慧發言。他說,台灣面對兩條軸線,其一是民主/獨裁軸線,其二是統一/獨立軸線。許多人都糾纏在統獨爭辯中難以脫身,但他卻只想用力推台灣民主。一旦台灣沿民主軸線往下推,究其極限,那台灣就一定是「獨立」的。
為什麼民主推到極限就一定是獨立呢?此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假若台灣的總統是民選的、縣市長是民選的、國會議員是民選的、法律是民選立委代議的,一切的一切都由這塊土地的人民直接或間接決定,那麼台灣不是獨立,又是什麼?
在台灣解嚴之後二十餘年,確實我們的民主軸線已經走得相當前衛,縱使有若干民粹偏執與媒體立場的扭曲,但不必諱言,台灣民主已經成熟到「不可逆」的境界,不太可能再走回頭路了。

經貿互動 減少翻臉空間

既然台灣已經如此「獨立」,為什麼ECFA、兩岸金融MOU等議題,民間還是有這麼大爭議呢?一位財經學界大老則提出另外一套平面幾何論述。他說,台灣民主軸線已然次要,不需再做考慮,但我們現在還是面對兩條軸線,其一仍是統獨軸線,其二則是「兩岸經貿密切度」這一座向。台灣可以選擇不與對岸經貿互動,也可以選擇強化交流。當兩岸經貿交流愈來愈密切,推到了極限,那麼台灣就很難實踐「法理獨立」。
這位學界大老強調,難以法理獨立並不表示統一。歐盟元老諸國之間絕對不是統一,但各國之間經貿依存度極大,大到各國很難翻臉絕交。對中國大陸而言,依其民族主義的狂熱與社會氛圍來看,台灣的法理台獨就相當於與對岸翻臉絕交。但是,若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很難做到政治翻臉。

態度主張 反映意識形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某些人而言,ECFA簽與不簽的爭議,或許不在於哪些產業受益或受損、抑或哪些勞工需要輔導就業等經濟後果,而在於兩岸經貿軸線動向對於「終極法理獨立」目標的衝擊。對於民本主義者而言,經貿互動是為了生存福祉,國家形式只是手段。但是對於國家形式目的主義者而言,經貿互動卻是未來實踐終極獨立機會的縮減,當然要奮力抵抗了。
政治幾何學很有用。在小三通之前,金門人往廈門最短的通路,是坐國內班機到台北松山、換接駁車往桃園、搭國際班機到香港、再換中共國內班機飛廈門。這「咫尺天涯」的幾何斷裂,還是靠小三通才能政治銜接。誰說政客不懂幾何?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楊力宇轉述馬談話:「統一」在台支持度低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 2009.12.16 07:14 am

馬英九總統昨天與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對談時,重申任內不與大陸談判統一,他的兩岸政策就是不獨、不統、不武與維持現狀;馬總統更明確表示「統一在台灣支持度很低」。
亞洲華爾街日報刊出馬總統專訪,由於錯誤引用詞彙指「統一看未來十年兩岸發展」,遭綠營抨擊這是訂定投降時間表,昨天與馬總統對談一個小時的楊力宇,事後卻表示「馬總統對兩岸統一似乎非常抗拒!」
這場非公開對話除了馬總統與楊力宇,僅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在場;據轉述,馬特地解釋,不獨就是「反對法理台獨」、不統就是「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兩岸進程是先經濟、後政治,維持現狀最符合台灣國家利益。
楊力宇轉述說,席間他曾問及兩岸維持現狀,是否就是「維持台灣實質獨立現狀」,馬並未否認;對於歷次民調顯示,統一與獨立支持度遠低於維持現狀的選項,馬也說,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堅持維持現狀。
對於楊力宇追問大陸民主化之後,兩岸是否有統一條件,馬總統也說「要由台灣主流民意決定!」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代主任張國葆昨晚表示,馬總統兩岸政策一貫立場就是不統、不獨、不武與維持現狀;由於這場對談不公開,府方不願轉述。
有關美國總統歐巴馬可能批准最新對台軍售案,馬總統雖未露口風,但他在對談中強調,維持台灣安全就要購買足夠的防衛武器,政府國防戰略就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此外,有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總統也提到,政府在政策溝通與說明做得還不夠,未來會虛心檢討、加強溝通,例如兩岸簽署ECFA後,絕不會開放陸勞與農產品來台,這些立場會對外多做說明。
馬並提到,他對於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面抱持開放立場,無奈府方多次提出建議,甚至透過前秘書長詹春柏遞函邀請,都沒有任何下文。
※延伸閱讀》
‧馬漏口風 兩岸政策面臨微調
‧民進黨比國民黨更須調整大陸政策
‧吳揆:白癡才搞獨立
‧馬總統100天》兩岸和解 一通百通
‧停格10年後 兩岸1年簽9大協議
【2009/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用未來十年穩定現狀
【聯合報╱黑白集】 2009.12.16 03:38 am

馬英九總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表示,兩岸能否如大陸所期待的達成統一,得看未來數十年情勢的發展;一度被錯誤報導成十年。
我們的看法是:兩岸應當妥善運用未來十年,用在奠定兩岸「維持現狀」的基本架構;俟「維持現狀」的基本架構奠定後,台獨的因素才有可能逐漸化解,兩岸始得逐漸累積雙贏共生的認知與成就,至於是否統一則恐怕言之尚早。
馬總統在同一專訪中說,相信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希望維持一、兩個世代的和平與繁榮,讓兩岸人民有充裕時間互相了解、互相欣賞,並決定該怎麼做。馬總統所說「一、兩個世代」,少說也有三、四十年,則兩岸是否統一豈是在未來十年所能決定?
兩岸目前的主要課題是「現狀難以維持」;一則是台獨因素尚難化解,二則是沒有統一的條件。所以,近十餘年來,所謂「統/獨」的議題其實早已邊緣化,而進入中心地帶的課題即是「維持現狀」。倘能用未來十年奠定「維持現狀」的基礎,心照不宣地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架構下,營造雙贏共生的成就,兩岸關係就能出現一個不致惡化而必趨改善的大走勢。只要能確立此一大走勢,台獨就能進一步淡化,統一的急迫性也能得到緩解,這將是一個比「統一」更佳的兩岸關係狀態。
近十年來,在「統/獨」兩個極端之間,出現了「維持現狀」的中間概念,誠是兩岸付出重大代價所換來的覺悟。五十年後的情勢變化如何我們不敢說,但未來十年兩岸的關鍵課題必然是在奠定「維持現狀」的基本架構,若要談統一那還早得很呢!
【2009/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天下雜誌:兩岸對等政治談判 近6成認同
【聯合報╱中央社】 2009.12.16 04:12 am

天下雜誌昨天公布「二○一○年國情調查」民調,近六成受訪民眾贊成兩岸在對等、和平前提下,於馬英九總統任內展開政治談判。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兩岸政治談判前,應經過公投。
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於十二月六至八日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一千零九十名十八歲以上民眾;在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內。
在兩岸議題上,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受訪民眾,贊成總統馬英九在任內,進行承認彼此存在、互不開戰、往和平方向走的政治談判。即便是偏綠南部,也有近五成的人(百分之四十九)贊成。
繼續追問受訪者有關「政治談判」的相關條件,百分之六十四受訪民眾認為應在經過公投、並獲國人認同後進行政治談判。調查發現,年紀愈輕的人,主權意識愈高;十八到廿九歲的受訪者,認為須公投者達百分之七十七,卅到卅九歲的受訪者,則達百分之六十一。
至於兩岸將討論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者表示「不瞭解或完全不瞭解」,自認瞭解者僅占三成(百分之卅);進一步交叉分析,認同國民黨受訪者,認為ECFA有利的比例達百分之八十五,認同民進黨者,僅百分之十八認為ECFA有利。
在經濟議題上,百分之七十三的受訪者不滿意目前台灣經濟,滿意者只有百分之廿一;但有近三成(百分之廿九點七)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自己的經濟狀況會好轉,創下調查十三年來的新高,認為會變壞者更從去年的百分之五十七,大幅降至百分之卅。
此外,有百分之九十三點三受訪者憂慮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百分之六十一的受訪者對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感到疑懼,兩項創下新高。
從零分到十分,受訪者給國民黨、民進黨過去一年表現為四點七六、四點六七,均不及格。
【2009/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兩岸簽和平協議 吳揆:還有段距離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9.11.21 02:42 am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接受廣播媒體訪問,談到和對岸簽和平協議的三要件:一是兩岸累積更多互信,給台灣更大的國際活動空間;二是大陸至少要有撤飛彈的善意;三是大陸正視、尊重兩岸分治的現實,兩岸才可開始協商和平協議。
吳敦義說,現在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還有段距離,未來總要在台灣內部有共識,大陸對台有善意,才有談的空間。唯有大陸正視兩岸分治現實,有同理心,兩岸談判才能在對等與尊嚴下進行,才有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機會。
吳敦義也談到陸委會在兩岸政策的角色。他指出,陸委會不但是兩岸政策協商整合平台,也是推動者,但有時候是把關者,必要時扮演煞車角色。「但煞車常常踩也不像話,要在適當時機才這樣做」。
吳敦義說,兩岸要談和平協議,首先必須在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經濟議題上,累積更多互信與善意,特別在台灣國際活動的空間上,須實踐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所簽署的五項願景,以及這兩年來,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胡錦濤達成的共識。
吳敦義指出,台灣的國際活動議題必須藉兩會磋商,讓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獲尊重,不被阻撓,就可累積更多互信。這些達成後,對岸還需有具體表示,才能累積更多互信,例如「飛彈總得後撤或撤離」,等待台灣內部國民共識較強時,才可能談和平協議。
吳敦義說,等待兩岸累積更多互信、互惠,台灣內部有很大共識,大陸也有具體的善意表現,屆時水到渠成,才開始協商和平協議。但現在距離那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雙方要再努力。他強調,行穩致遠,「現在不是輕易可談和平協議的時候」。
【2009/11/21 聯合報】@ http://udn.com/



歷史新聞/馬英九:陸撤飛彈 兩岸才能和談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9.12.23 06:43 am

編按:本文原刊登於【2009-08-01/聯合報/A16版/兩岸】
馬英九總統昨天會見荷蘭國會議員范巴倫,對歐洲議會至今堅持不解除對中共的武器禁運,稱許此舉對台灣海峽安全有很大幫助。

此外,馬英九接受彭博社訪問時,呼籲中共必須撤除對台灣的飛彈威脅,兩岸關係才會進一步改善。
馬英九昨晚間總統府接見荷蘭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范巴倫,感謝他長期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支持與協助。馬英九表示,范巴倫對台灣相當支持,尤其在反對歐洲解除對中共武器禁運一事上,強力表達意見,使得歐洲議會至今仍未恢復對中共武器輸運,對台海安全有很大幫助。
馬英九進一步指出,原本在二○○五年以前,歐盟並不贊成中華民國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衛大會,但今年五月,我們終能順利參加世衛大會,就荷蘭政府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支持,馬英九表達感謝。
馬英九接受彭博社專訪時,也對台海安全問題提出看法。他呼籲中共撤除飛彈,兩岸才可能進行和談。他說,中共持續增加瞄準台灣的飛彈數量,一年增加約一百枚。
馬英九說,美國仍認為必須提供台灣武器,讓台灣有談判籌碼,「只有當台灣有適當的武力及防禦能力,我們才有信心與中國交涉」。
他日前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函電往來,外界視為「馬胡會」的先聲;馬英九回答,他不急著與胡錦濤會面,先簽署經濟協議比較重要。馬英九說,兩岸領導人六十年來首度會面的議題「非常敏感」;去年五月他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馬英九形容:這還只是開始。
至於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兩岸關係,馬總統說:「台灣海峽可能是兩個超級強權衝突升高的開端,因此大家都樂見我們紓解兩岸的緊張情勢。」
【2009/12/23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