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焦桐談台菜 最主體的混血菜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0.01.06 08:49 am


「最能代表台灣主體性的,莫非風味小吃!」作家焦桐昨天出版散文集「台灣味道」,介紹四十一種本土菜色,包括客家小炒、豬血糕、薑母鴨。他認為,「政客操弄意識形態,食物卻能消解僵化的意識形態」。
「擁護台獨的人,不吃江浙菜嗎?」焦桐說,政治人物喜歡強調「主體性」,主體到最後,消滅了各種可能,「只剩下飲食可以融合兩極化的族群」。在他眼中,混 雜了傳統中國、美國、日本的台灣食物,雖是「文化雜交後衍生的混血菜」,卻能被各族群毫不猶豫地大口吃進肚裡,最能代表台灣的主體性。
曾被英國旅遊網站評為「全球十大最怪食物」榜首的豬血糕,焦桐認為它源自台北市北區的屠宰場。早年殺豬的豬血沒人要,被「窮則變」的台灣人接收,加入糯米調味,蒸熟上菜。
客家小炒是另一個「窮則變」的傳奇。客家婦女將拜拜吃剩的三牲切絲加上青蔥、醬油,快火爆炒成鹹香下飯的美食。焦桐認為,大部分台灣小吃源自貧困的年代,它們多半「不矯飾、不包裝、不過度加工」,代表早年台灣「質樸憨厚的美學手段」,也是現代人追尋的「古早味」。
「台灣味道」的封面,是一群食客在廟前大啖小吃。焦桐認為,台灣小吃多圍繞在寺廟周邊發展,如士林夜市環繞慈誠宮。先民離鄉背井來台,常要到寺廟拜拜祈福,形成市集。廟前小吃經歷代相傳,柢固為人心依賴的老滋味,也是「台灣味道」的獨特處。
2010/01/0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