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陳柔縉:日本時代 一坪天價300圓

【聯合報╱陳柔縉】 2010.05.06 02:00 am


台北市地價節節翻騰,一坪百萬、三百萬,喊得那麼響亮,想像不到台北土地還有沒千沒萬的歲月。
100年前 五顆蛋買一坪
不要說一坪地沒千圓、沒萬圓,一百多年前,一坪貼著台北城門外的地連「一圓」的邊都沾不上。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第二年,城內往熱鬧的艋舺必經新起街(今長沙街一帶),一家物產會社在這邊買地,一坪才十錢,也就是一角,一圓的十分之一而已。當時,兩顆蛋要四錢,一坪地恰恰跟五顆蛋等值。
1910年代,大稻埕有個響噹噹的名廚,叫林聚光,店號也瀟灑,叫「春風得意樓」。依報載,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二度來台,總督想在官邸辦中式料理晚宴以饗貴客,特派官員到大稻埕查訪,「遂命該樓主林聚光措餚」,進官邸掌廚。
95年前 60盒糖買一坪
1915年,這位餐廳老闆登報要賣地,大約是為了擴大營業,因前一年賣地,隔年春風得意樓就遷往更大的新店去了。林聚光要賣的土地有兩筆,「詔安厝街神社大路邊」(今中山捷運站南邊一帶)和「三板橋大竹圍」(林森北路和南京東路一帶),約七千坪。這個現在看起來讓人流口水的地點和面積,95年前,一坪才賣三圓。當時,和現在長相一模一樣的森永牛奶糖,小盒裝一盒賣五錢,換言之,60小盒牛奶糖就能換得今天台北精華地段的一坪土地。
1920年代中期開始,京町(北門到衡陽路之間的博愛路兩邊)商家一起改建,街景脫胎換骨,充滿新風華,現在博愛路的三層樓舊房都是當年遺留。附近的榮町(衡陽路兩側)和本町(重慶南路一段沿邊)的地價,原本一坪都比京町貴個二十到五十圓不等,改建話題發酵,1928年,突然從原先一百多圓的市價中,竄出一坪三百圓的成交新天價。報紙驚嘆「臺灣第一高價」,其實這也是日本時代台北地價的最高峰。
73年前 月薪可買一坪
就像現在捷運帶動房市一樣,日本時代的交通新建設也藏著激揚地價的動能。現在的汀州路,以前是萬華到新店的鐵道,1921年開通,台灣人多從萬華上車,日本人多自螢橋上車,搭這條鐵道到新店遊樂。短短一年之間,新店地價就被鐵道帶著衝,從一坪一圓飆到十圓,翻漲十倍。1925年,臺北橋開通在即,對岸三重那邊的砂地,也是從六圓漲到二十圓一坪。
現今豪宅帝寶斜對面的幸安國小,以前叫「幸小學校」,專給日本小孩就讀。學校後方,1937年推出大型的住宅地案「日梉出村」,每一單位80到120坪不等,一坪才21圓。當時許多職業月薪已到二、三十圓,牧師甚至有五十圓,如果當時有點置產概念,相對於今,價格可真是友善。
錢夠時,觀念不到位;有觀念時,戶頭卻總是少好幾個零,這或許就是台北平民追逐地產的「百年遺憾」。 (作者為作家)

【2010/05/0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