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地理變化解析/地理資訊系統 重現歷史脈絡

【聯合報╱本報訊】 2011/01/17


1898年時,日本殖民政府第一次在台灣運用現代測繪技術,對全台平地做了全面性測繪工作,並出版第一套符合比例的精確地圖「臺灣堡圖」。之後日人每隔幾年就測繪一套台灣地圖,這些圖上保留台灣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的地理環境基本樣貌,並記錄了過去許多人文地理的訊息,是台灣人了解自身歷史的重要資料。
隸屬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十年來收集、整理了台灣過去由「公部門」繪製的地圖,經過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處理,和現在的Google 地圖疊合,並整合地圖圖標、地名、人口普查等資料;透過網路,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住處百年前是沼澤、河道或墓地,也可以找到過去各族群的人口分佈。
中研院GIS中心的廖泫銘研究助技師說,從一百多年來的不同地圖相互比對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會明白「都市發展的脈絡」,也可以瞭解台灣聚落的發展、甚至土地的特性。
他舉例,舊地圖中,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有部分建物、農田就是位在氾濫平原上;而從前的高屏溪河道非常寬廣,密密麻麻的水道像「血管」一樣遍佈屏東平原,高屏溪左岸更是鮮少住人的氾濫平原。曾文溪口因為自然沖積作用、工業化填海造陸不斷地往外推,使台灣西部海岸線劇烈變化,這些都是近百年發生的事。
從1921年的地圖來看,高雄港北邊的聚落並不發達、少人居住;之後的二十年,該區域迅速發展,多條臨港鐵路興建、將貨物從港口轉往西部縱貫線,運輸到全島各地。
而台北市的中山北路,則是過去為了通往明治神宮(現在圓山飯店所在地)參拜的大道。
台北萬華或是彰化鹿港等地區有很多歪曲的街道,廖泫銘解釋,這些比較早發展的區域,聚落隨著產業發展形成;同時因為清代的社會背景動盪,常有械鬥,舊的老街一定都是曲折的,這是為方便防禦。
再如宜蘭市外圍道路呈圓環狀,則是因為過去古城牆拆除後,直接開闢成道路。台中僑光商專附近也有圓形的路,則是因為水湳機場過去的軍事設施有環形圍牆,拆除後築成。
廖泫銘說,日治時代較早期製作的地圖還用片假名拼出地名的讀音,透過「聽音辨義」就可了解這個地名原本的意思,可以藉此得知過去居住的是客家、閩南或原住民族群。
他表示,台灣處於造山運動帶,是個自然環境變動很大的地方;加上人文發展的因素,變化腳步更是飛快,百年來地理環境變化劇烈。
「但透過地圖,我們仍然可以尋根。」他說,地圖資料數位化最大的意義就是「把門打開」,將這些原本收藏在政府機關或檔案館內的地圖得以對外開放,讓一般民眾可以追尋鄉土歷史。他們同時也持續整理了過去的航空照片,協助分辦土地正確位置,保障民眾的權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